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自己成为职场硬通货?

智勇 笔记侠
2024-10-29


内容来源:笔记侠(Notesman)

责编 | 潇潇  排版 | 甜醅
第 8529 篇深度好文:6234字 | 16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没有人不喜欢硬通货。


古人说,“盛世买古董,乱世买黄金”。环境越是差,我们越追求保值的硬通货。


这些硬通货,往往非常稀缺且有限,比如黄金、石油等等。


而在职场上,同样存在人才的硬通货。


不同于常见的职场万金油,这类硬通货人才,往往具备“一专多强”。


首先,他能做到某个领域的顶尖水平,并且,还能跳出专业视角,平移专业能力,在多个领域也能发挥作用。


其次,这类人才的底层能力也非常扎实,比如智商、情商、格局,这些能够支撑专业能力更有效地发挥。


靠着这样的硬通货实力,他们不怕失业,因为这家公司不买账,总有下家公司愿意为此付费。


那么,如何把自己打造成职场硬通货、拥有不怕失业的底气?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职场硬通货。


一、专业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1.专业高手,都长什么样?


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士,他们口中的专业概念有时会让人感到震撼,仿佛这些概念筑起了一道高深莫测的壁垒。然而,很多伪专家也常常利用这些概念来吓唬人。


比如遇到学经济学的,他们可能会频繁提及“市价”“选量作价”“消费者盈余”等概念;遇到搞互联网的,“IP”“私域流量”“认知升级”等概念也会不时冒出。


但当我们面对这些专业人士时,不要被他们的概念吓住,一个简单的问题往往能让他们显出原形:“请问能用大白话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吗?”


通过观察他们回答这个问题的状态,就可以对其专业水平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能够用大白话解释复杂深奥概念的人,水平大概率会很高;而不能解释的人,也不一定就水平不行。


判断一个人的专业性,还可以深入到“方法”这一层。


一部分厉害的专家在“方法”层面非常厉害,他们清楚做哪几件事可以解决问题,然而对于为什么这些方法会有效,他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也就是说,他们对“方法”熟悉,却在“原理”上有所欠缺。



很多人在一个行业干了几十年,到达一定阶段后就难以再有重大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悟性”不高,始终参不透这件事的“原理”。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明白原理,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的方法会有效?”


一个人对原理掌握得越通透,就能创造出千千万万种方法。


如何快速从一个只会卖弄概念的半吊子,成长为专业人士呢?


搭建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2.专业高手,都有知识体系


很多人在工作几年后,掌握了很多碎片化知识,但遇到新的问题时,却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运用之前的知识解决问题,既觉得A知识可以,又觉得B知识也合适。


最终,脑子里一团乱麻,问题也难以解决。


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总是在遇到问题时长经验,遇到一个事,长一个经验,又遇到一个事,又长一个经验。


但这些知识都是无序的,我们难以将它们链接到一起。


而专业高手,往往在很早就有意识的搭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与碎片知识相背的,它指的是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丰富的知识点,二是有序的结构。



何为“有序”呢?


想必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对某个特定领域极为精通,无论你提出什么问题,他们都能从你的话题巧妙切入,旁征博引,将众多的原理、机制、知识点逐一娓娓道来,既清晰又严谨。


这便是“有序”的体现——在他们的脑海中,所有的知识点都紧密链接在一起。他们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应该处在什么位置”。如果说碎片知识如同一张张街景速写,那么知识体系就恰似一幅完整的地图。


那么,究竟如何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呢?


我们需要从三个层次切入,分别是点、线、面。


① 点-储备大量的知识点


所有知识体系的根基,是大量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大量的知识点支撑,就无法组建成体系。


但在这一步,很多人就走错路了。比如学哲学,去看心灵鸡汤、人生哲理;学心理学,去看微表情、性格分析、《梦的解析》;学社会学,去看《乌合之众》;学经济学,去看《国富论》《资本论》……


这些枯燥或碎片的知识,会让人很容易就放弃或找不到根基。


所以,在搭建知识体系前,一定先用倒推的逻辑来思考——先想清楚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目前有哪些普遍认可的原理?


这可以将你的思维方式,调整到这个领域的公认模式。


同时,在入门初期,首先要去了解这个领域里不同的观点。


因为任何领域在发展的时候,都会不断地经历“正—反—合”这样的过程。


所以,如果在入门初期过多接触某个人、某个流派的观点,不是一个好的做法。这会束缚你这会限制你的视野,导致先入为主,从而难以窥见整个领域的全貌。


甚至,有些流派并不够客观,这些带着立场和倾向的内容,会让你越走越歪。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持续地追求 “合” 的境界,去探寻最新、最广博的研究成果。


比如,比起读《国富论》《资本论》,读现代经济学教科书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后者会站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前者有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你会知道哪些是可以吸收的,哪些是可以扬弃的。


② 线——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建知识线,就是将杂乱无章、彼此孤立的知识点依据一定的规则、逻辑与脉络进行串联,进而形成知识线。


李叫兽曾提及他的阅读方法:每当在书中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他便会暂停阅读去探寻其与其他内容的联系,思考有哪些现象能够通过该理论予以解释。


比如,他在一本有关神经心理学的书中看到这样的内容:人的爬行脑,即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倾向于接受视觉化信息而非抽象信息。一般人阅读此内容可能不超过5秒钟,但李叫兽却会花1个小时以上来学习。他要求自己至少找出5个案例。


他首先联想到的是iPod的宣传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显然比 “小体积大容量的mp3” 更具吸引力,因为“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是更为视觉化的信息。


许多谚语、成语、绰号等也可作为案例。例如 “一石二鸟” 就比 “同时实现多个目标”更为视觉化。


李叫兽认为,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非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所以,在学习知识点时,我们要注意建立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我们可以通过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规律性、逻辑性与关联性进行联系,例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


比如,常见的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便是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将复杂的新产品开发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和生命周期,从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新产品开发知识线。


联系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只有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③ 面——问题驱动



问题驱动是建立有序结构的有效方式。


当你先有了一个问题,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你再去探索它,去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试着解决问题。


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


但在这个应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3点:


首先,要清楚这个领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


其次,要了解这个领域中,存在着哪些推动领域发展的大问题?前人们是如何思考、回答的?


比如在心理学领域中,像 “情绪是什么”“意识是什么”“大脑的机制是什么” 等这些都是心理学家需不断探索与回答的推动领域发展的 “大问题”。


这是一种很好的入门方式,也是将通识知识 “点石成金” 的方法。


最后,在具体的学习时,问一问自己对哪方面有兴趣?这个领域能解答自己哪些实际问题?


比如,很多人面临时间管理的难题,然后去学习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工具和方法论。在实施时,不要照搬,而是根据自身背景与需求,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再从众多方法论中抽离出精髓与骨架,重新组织结合,形成一套最适合个人的管理方法。


通过这种问题驱动的方式,我们可以赋予知识意义和价值。而且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各个知识点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知识体系更加稳固且有序。


二、底层能力,决定你能走多远


专业能力,代表你的能力;而底层能力,决定你的成长性。



简单来说,底层能力分为3点:智商、情商、格局。


下面,展开讲讲。


1.智商:进化的能力


智商,又叫进化能力,是一个既需要不断提升知识储备,也要不断进化和学习能力的过程,它包含三个方面:


① 能不能持续地输入和输出


信息输入,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的思维逻辑有没有方法论式的逻辑,比如终局思维、第一性原理、增量思维、模型思维等思维模型。你能不能拿模型来看你自己?


你要能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你知道同样的事实,输入到你这里会出现什么样的观点,输入到别人那里会出现什么样的观点,你知道每个人的算法和自己的算法,你能把你的算法向别人说清楚,或以公式化的呈现。


② 有没有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


以终为始,你思考一个问题的终局是什么?才能反推为了赢得竞争而应当如何布局。


反思和自我批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没有人反馈你,你的进步速度就慢了。承认自己不完美,最起码能保证自己不会快速膨胀。


任正非说:自我批判的人,才能成大事!华为是自我批判(防止熵增、实现熵减)的典范,华为不断进行和坚持自我批判,从而确保了理念与价值观不变形,庞大体量下依旧拥有强大的活力与凝聚力。


③ 认知自我


认知自我绝非易事,尽管认为自己不了解自己,可实际上,人们很难精准地评判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以创业者为例,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将成就归功于自身能力与远见卓识,而失败的创业者则常把败绩归咎于运气和环境。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倡导修身正心、知行合一。若人心不正,认知便会失准,出现偏差进而导致错误判断。


乔布斯曾言:“我迷上了自我启蒙的想法,想要弄清楚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该怎样融入这个世界。”


倘若缺乏对真实自我的了解与认知,很可能会催生 “伪自我”。


我们会将这样的决定误当作自己的决定,久而久之,“伪自我” 便取代了 “真实的自我”。


因此,我们要学会认知真实的自我,既要通过内省实现向内的自我觉知,又要不断向外尝试与探索。依据外界的反馈和自我反思,持续认识自己并重塑自我。



稻盛和夫说过:“要做一件事完全的利他,要丢掉小我。”


京瓷成功后,他准备二次创业,经过一百多天的自我拷问,最终下定决心,做这件事的关键在于摒弃自我的需求、欲望和虚荣,只为让日本老百姓获得更便宜的通讯方式。


他表示,自从想通这件事后,在做KDDI时便心无旁骛,放弃了任何私利和个人欲望,正因如此才战无不胜。


此外,通过一次次向外的尝试与探索,从不同维度进行自我觉知,我们便能逐步勾勒出“我”的真实模样,了解真实且多面的自己。


2.情商:了解自己也读懂他人


情商是察觉他人和自我情绪,并加以管控的能力,也是让别人在沟通中接受你的观点、想法和意志的能力。


情商是0,意味着自己都不了解;情商是1,则说明你能够了解自己、读懂自己。


从0到1是思考快与慢的过程,了解和阅读他人情绪的能力,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你能感受别人的情绪。


第二,你能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做好情商训练?


第一,调整思维模式。


我们需要学会将自己所能控制的事物与控制之外的东西明确地区分开来。


对于那些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可以改变的事情,我们要积极地做出改变;而对于那些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我们则要学会坦然接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隐忍而不抱怨。


第二,做好情绪自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老板存在情绪控制方面的问题,他们在公司里经常大发雷霆、责骂员工。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忽视他们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出现这种“下意识”的情绪发泄行为。


然而,像这样逮到谁就骂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旦我们无法运用理性去管控自己的情绪,就很容易产生许多非理性的行为,进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制造出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自律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优点之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无法掌控最终的结果,但我们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对于职业德州扑克选手而言,控制情绪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在牌桌上,他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局面和对手的策略挑战。然而,有些职业选手却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遭遇惨败。


比如,当他们明知对方在投机,也就是遇到了那种原本是小概率发生的事件,他们会因为气恼,想要证明自己更强大,从而乱下注。这种被情绪左右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他们输掉高达90%的资金。


第三,学会觉察他人的情绪。


要觉察别人的情绪,首先要注重观察他人的非言语信号。


比如面部表情,当一个人嘴角上扬、眼睛弯弯时,通常是在表达喜悦;而眉头紧锁、嘴角下撇可能是在表达不满或者难过。


其次,倾听他人说话的语气和语调也非常关键。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所传达的情绪是不一样的。


最后,我们要明白所有冲突都是表面的,本质是没有理解自己的底层需求和对方的底层需求。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沟通,才能抓住底层需求,从而解决问题。



3.格局:由内向外


格局是指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维度。格局不是先天性的禀赋,和当前的人生环境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境界和眼光。


格局是靠委屈练出来的,练格局是你的需要,不是格局需要你。比如担当、不犹豫,不浪费时间、眼光、胸襟都是你的格局一部分。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将格局分为4个层次:


零度格局:“盲众”(即“看不见”)


目标: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友的观点。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


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故经常大呼“毁三观”。


一度格局:“逐利者”(即“看自己”)

目标: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信念: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即“看天地”)


目标:“理念人”,即指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眼界: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地钻研,并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应的,就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即“看众生”)


目标: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的目标


眼界: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个人对整个社会富有责任,应该努力地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


三度格局是以改良社会和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的,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更深刻的认识。


如何练大自己的格局呢?



大格局不是冒进,但不排斥风险。要和格局比你更大的人多交流,去见识大格局是什么。


格局意味着你要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问题:因为看见才相信,是普通人的思维模式,也是跟随者的行为模式;因为相信才看见,是创造者的思维模式,也是先行者的行为模式。


三、总结


硬通货,往往不容易被时代影响。而职场硬通货,往往也是在环境风浪中最为稳固的。


通过提升专业能力,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使我们能在自己的领域中脱颖而出;同时,不断锤炼底层能力,包括智商、情商和格局,让我们走得更远。


要让自己越来越值钱,就要从现在开始,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


参考资料:

1.《顶尖高手,都在苦练这3种底层能力》,作者李浩,笔记侠;

2.《建立知识体系,这份指南就够了》,L先生说。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笔记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