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这一生,不妨放松一点

笔记侠 笔记侠
2024-10-29


内容来源:笔记侠(Notesman)。

责编 | 湫  排版 | 五月
第 8597 篇深度好文:5106 字 | 14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被各种声音催促着前行。

从孩童时期开始,就不断被提醒着每个阶段的重要性,一年级是最重要的,二年级是最重要的,大四是最重要的……仿佛人生的每一步都不容有失,我们被塑造成了一生都在追求“重要”的中国人。

然而,在这永不停歇的追逐中,我们常常忘记了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我们总是忙碌、焦虑,害怕落后于人,害怕错过机会,以至于我们的生活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也不得放松。

但着急真的有用吗?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急切地想要达成某个目标,越是容易陷入困境。就像在泥泞的道路上奔跑,跑得越快,反而陷得越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放慢脚步,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既然改变不了事实,那就先放下心来,由他去吧。

学会放松,并不是放弃努力,而是在努力的同时,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一、松弛不是摆烂,而是一种能力


曾经听过这样一段话:


“善用表的人不会把发条上得太紧,善驾车的人不会把车开得过快,善操琴的人不会把琴弦绷得过紧,有智慧的人总在为自己的心灵松绑。”


生活中,有没有几次崩溃是因为明明已经筋疲力尽了,却还想再逼自己一把,结果最后适得其反?


很多时候,我们的身心像极了琴弦,你绷得越紧,就越容易断。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分配给每组20个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这期间,他对一组对象进行干扰,让他们无法完成任务,而让另一组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


实验结果表明,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组,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没有完成任务的那一组,紧张状态却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始终难以消失。


这种因为工作上的压力而导致精神高度紧张的现象,被称作齐加尼克效应。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



作家梁爽准备出版新书前的那段时间,白天要工作,晚上回家还要打电话联系合作方讨论新书的宣传事项。


因为害怕拖团队后退,所以不管每天有多累,她都坚持不停歇地工作,不敢有一丝放松。


但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让她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带来了各种健康问题。


为了调整状态,休养身体,她把所有的工作全部取消,每天早起爬山,呼吸新鲜空气,白天锻炼身体,晚上保证充足的睡眠。


坚持了一段时间,她整个人的状态都好了很多,写作时也是文思泉涌。


就像西德尼所说的,当你没空休息的时候,就是你最该休息的时候。


的确如此,越是停不下来的人,就越容易出现问题,力不从心。


如果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会休息,懂得给生活留白的人就是在利用本钱去创造更大的财富,让革命之路走得更顺畅一些。


一个人,只有学会喘息,把身体和精神照顾好,才能行稳致远。


二、活在当下,人生自有松弛感


人活一世,不确定是常态,无常才是正常。


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只有此时此刻。当我们陷入过去或未来,人生就难以松弛。


1.与过去对抗,越对抗越无力


过去这一年,你有没有这种时刻?


深夜忽然醒来,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可就是忍不住在脑海里反复重温过去的不幸。


小时候,父母的苛责,读书时,同学的排挤,工作后,与领导的纠葛……


一股脑儿地袭来,像汹涌的洪水,瞬间把人卷入窒息的境地。


“他凭什么那么对我?”、“我为什么这么倒霉?”、“要是再勇敢一点就好了”,“当初不那么做,结果会不会更好?”


兀自想了半天,一点办法没有,而紧随其后的,却是难以消解的烦闷和不可躲避的痛苦。


你恨不能揪着伤害过你的人一遍遍理论;恨不能抓住失去的机会重新来过;


恨不能把那些弯路走直,恨不能弥补所有的遗憾……


可人怎么能回到过去呢?想来想去,除了平添苦闷,哪还有半点好处?


同过去对抗,就是在与自己较劲,逼自己去改变不可逆转的事。


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提出过一个“痛苦之身”的概念。


意思是,我们感受到的所有痛苦,根源都在自己的想法。


事实已成定局,一切早已过去,是你不愿放过自己。


一个紧紧拥抱着过去的人,是永远也走不到未来的。



丢掉心中负累,才能大步走进新天地。


学会允许、接纳,才能放下,释怀,改变。


2.只看未来,就会提前焦虑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写过一群小鸡。


当农场上其他动物悠闲地吃喝,小鸡们却围着谷堆不停地喊:天要塌了,天要塌了。


结果,天没塌,小鸡们却在杞人忧天的惶恐中,差点被自己吓死。


一到年初,我们也像小鸡一样,容易患上“焦虑综合症”。


我们忍不住规划生活,习惯性地制定Flag。可一想到未来,便顿时坐立难安。


这份工作能不能长久?行业会不会有什么变动?


孩子将来会有出息吗,父母的身体不会出什么问题吧?


自己现在还能赚点钱,但老了会不会无所依靠?


事情没搞定时,操心着结果,搞定了,继续为下一件事忧心。


回看过去这些年,我们是不是一直困在这种循环中?


可咱们担心的事,又有几件真正发生了?


到最后,不过是徒劳一场,白白焦虑?



李雪琴曾在一档综艺上坦言,她是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


有工作的时候,为工作焦虑;没有工作时,为失业而焦虑。


除了工作,她还有年龄焦虑,身材焦虑,写稿焦虑……


总之,她会为一切没到来的事情感到不安,而这种不安,说到底也没起到作用。


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人集中不起精力,拿不出具体行动。


当人不自觉地往坏处想,就会被负面情绪包围。即便是还有希望,脑子里的一团乱麻,也让人变得灰心丧气。


担忧没有对冲一点生活的风险,只会令大家身心疲惫,让生活难上加难。


咨询师李松蔚说,生活难,是正常的,未来的不受控,也是正常的。


如果只盯着明天看,就是在提前透支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生活面前,我们都是“薛定谔的猫”。


无论你怎么想,都消除不了命运里的不确定性。


该遇到什么冥冥之中早有定数,我们无需做过于悲观的预期。


关于工作,做好分内之事,扎实提升自己就好;


关于生活,守好一家老小,保证日常开销就行;


关于自己,稳住身心状态,也就没什么大问题。


修炼内心的松弛,打消没必要的顾虑,人才能养精蓄锐应对未来。


3.活在当下,此刻才具有力量


晚年时的王阳明,和弟子们去爬山。


山壁陡峭,路途艰难,直把一个个后生累得不行。


他们中有人半途而废,有人抱怨连天,有人痛苦地一寸寸挪……


相比之下,老胳膊老腿的王阳明,却是气定神闲,健步如飞,很快就到了山顶。


众人向他请教登山秘诀,老先生捻着胡子笑笑说:“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见大伙不解,他解释道:登山时,你看着远方的山头,陡峭的山路,你的心思在远处,在他方。但我不这样,我的心就在此时此刻,就在当下的每一步。把脚下的这一步走好,人自然而然能到达山顶。



这便是“活在当下”的智慧。


让自己活得专注且具体,要做什么就只做什么,活在今天就只享受今天。


当心思和行动都落在“此刻”,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焦虑、担心、迷茫,都一扫而空。


那些本以为糟糕的、过不去的,一切也都在慢慢变得好起来。


三、如何获得松弛感?


在生活中,允许一切发生。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便能获得松弛感。


1.张驰有度,避免职业枯竭


有位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部门有位同事,为了争取一个晋升的机会,他开启了近乎24小时待机状态:白天拓展客户,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晚上打磨方案,多数时候都是彻夜不眠。


本以为靠着这种“死磕”,总能得到那个机会,没有想到的是,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身心俱疲,身体先垮掉了。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就会很容易陷入低效的内耗,良好适宜的工作状态是:有松有驰,有紧有缓,日常工作中绝不把自己当成机器人。


如果工作中陷入僵局,或者觉得自己效率低下、心情烦闷,不如停下来休息一下,事情说不定就会另有转机。


2.拒绝焦虑,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


控制欲望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它源于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


工作中,我们总是会面临着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被焦虑支配。比如:感觉新来的领导好像不喜欢自己,这个时候你在心里默默思考:我哪里得罪对方了?我做错了什么?我会不会失去这份工作……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负面情绪上的话,就没心思去解决问题,内心也会始终惶恐不安。


因此,可以将我们所担心的问题,转变为可操作、可解决的问题。



另外,我们得认识到,这种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限制。


比如做什么都束手束脚,害怕不被认可,害怕失去控制。不论我们多小心翼翼,总会有人对我们的选择持有不同意见,总会有犯错的时候。


这是职场的常态,也是生活的真相。学会放下控制欲,学会接受不完美,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让职场之路不再是一条紧绷的直线,而是一条充满弹性和可能性的曲线。


3.改变心态,与工作和解


小宋说:前段时间,好像陷入了情绪的怪圈,觉得自己的厌班情绪特别严重,越是抗拒工作,工作的状态和成果自然也就变得越差了。


现实中,很多人似乎都和自己的工作站到了对立面,不断地在工作中消耗自己,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迷,状态也越来越差。


看过这样一个观点:工作本身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但是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工作。



很多时候,压垮一个人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的情绪。尝试改变自己的心态,试着与工作和解,寻找工作中的闪光点,成为更加成熟的职场人。


4.对职场祛魅,稳固自己的内核


工作越久,越觉得职场的本质,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而你要做的,不是去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通过清晰定位和长线努力,不断稳固自己的内核。


查理·芒格说过:“如果要玩那些别人玩得很好,自己却一窍不通的游戏,那么你注定一败涂地。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在能力圈里竞争。


在能力圈里竞争,其实就是扬长避短,将公司需要的以及个人擅长的点发挥到极致,打造自己的“优势名片”。然后通过不间断的经验积累,稳固自己的“职场内核”,成为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人。



当我们有了这种内在的力量,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保持自己的节奏,更加从容松弛。


情绪稳定、乐观、从容、不焦虑.......这些可能都是松弛感的外在表现。松弛感的真正内核,应该是长期主义。


一项职场调查报告显示,7成职场人的首要压力来自于自己,其次是直属领导和合作部门的同事。而令职场人压力大的TOP3原因分别是:职业瓶颈、KPI完不成、没时间给自己充电。


说白了,短期内的晋升瓶颈和个人能力停滞,让很多人阵脚大乱。于是,有人立刻跳槽谋求涨薪,有人立马去考证提升能力,有人干脆辞职考研。


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结果到头来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就是缺乏长期的、清晰的职业规划和目标。


当你能够用长期主义的视角去看待眼下发生的种种时,就发现松弛感其实唾手可得。


此外,试着寻找一些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优势,这不仅是一种战略上的缓冲,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释放。这种行为并不意味着你要逃避困难,而是要在前进的道路上,为自己留下一些余地。


当我们拥有“有退路”的状态时,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强大和稳固。即便遇到挫折,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去调整,而不是被压力所击垮。


5.保持钝感力,拒绝精神内耗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领导一句玩笑话,你会纠结很久其中的含义;


同事一次没回微信,你会不自觉脑补原因;


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会开始怀疑上班的意义。


总是过度解读周围的人和事,把自己封闭在消极的情绪里,是过度敏感的表现。这时候,我们要有足够的“钝感力”,不过度关注、不妄自揣测、不主动设想。



胡渐彪在《松弛感》里说:“一个人的状态是由内心的三个评价相交而成的:对所处环境的评价、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对自身行动的评价。”


在环境不能改变的时候,不妨对外“钝感”一些,对内专注一些。不必去管他人评价,更多关注自我成长和价值,向着目标一步步完成自我进阶。


当你开始主动拒绝一切精神内耗,就真正获得了轻松自在。


写在最后


主持人易立竞说过:“松弛不是说得过且过,而是我会尽人事,而后我会听天命。”


世上没有绝对好的人生,也没有完全值得羡慕的人生,各有各的隐晦与皎洁。越是追求满分,越会背离美好的生活。


只有明白“人生如游戏,游戏亦如人生”的道理,才能从容走过岁月,翻过山丘。那些总以为天大的事,张弛有度慢慢走,总会抵达终点。


参考资料:
1.《懂得松弛,是变强的开始》,笔记侠;
2.《2024年:活在当下,允许一切发生》,帆书 原樊登读书;
3.《松弛不是摆烂,而是一种能力》,蜂虻。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笔记侠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