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日丨香港是冷战得益者,还会是“新冷战”得益者?
直新闻由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今日(9日)《明报》刊发了香港资深媒体人陈景祥的《香港是冷战得益者》一文,其观点代表了香港乃至内地一部分精英的看法,颇值得探讨一番。
文章花了较大篇幅,说明了美国一直视香港为一个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文章认为,冷战年代中国和美国“势成水火”,对抗之激烈不下于今时今日,所不同者,是香港在冷战时期充分发挥了“桥梁”作用,一手运送急需物资入内地,一手开放让美国在本地搜集中国情报(当然得到英国默许),左右逢源,造就了香港的特殊地位和繁荣岁月。可以说,香港是冷战年代的得益者,当年的实况,是“中国(内地)不好,但香港很好”!冷战结束,香港继续发挥中国内地的窗口角色,而且更进一步,成功协助内地的国企改革、安排上市融资,吸纳西方国家的资金,完成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陈景祥继而抛出了问题:美苏冷战年代,香港和西方关系如鱼得水,因而成为得益者,现在进入“新冷战”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再次陷入对立,香港能否在这个历史时刻再次发挥独特角色?
陈景祥认为,香港虽然已经“归队”,必须紧跟中央,但特区官员毋须跟西方世界对着干。“香港的国际关系始终是我们的最大本钱,在目前的困难时期,香港的商人、学者、专业人士,都可以发挥中间人作用,为北京打通连接世界的各种关系,包括商业贸易、学术交流、专业合作等,北京不能做的,香港人反而可以发挥作用。在当前的非常时期,香港应该考虑如何全方位跟世界各国联系,打破欧美的封锁,才是香港在‘新冷战’时期的主要任务。”
客观上,陈景祥的观点有其道理,站在香港人的立场上更是无可厚非。中国也一直反对所谓“新冷战”的论调,强调对外开放,反对“脱钩”。如今中美关系沦落到这个地步,很难说不是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的结果。
但直新闻认为,今时不同往日,如果“新冷战”真的在中美之间展开,香港人想要再次作为“中间人”左右逢源,并从中获益恐怕难度不小,甚至是一厢情愿。
需要指出的是,冷战主要发生在美苏之间,冷战年代中国并非与美国一直势成水火。1971年基辛格就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打破中美互相隔绝的局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到了八十年代,中美关系堪称“蜜月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认为,“双方的关系在整个80年代都维持在了建交之初的一种同盟或者说是准同盟的关系(基辛格:心照不宣的同盟关系)”。其间中美双方有很密切的军事、经济合作,美国一些很高端的技术,包括卫星技术、导弹技术都曾在这个时期转让给中国。美国在80年代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给予了比较大的支持。同时,我们也给美国的对华贸易、对华投资提供了很多方便和支持。
(1983年中国采购美国黑鹰直升机)
(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
上世纪整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处于缓和与“蜜月期”。也因此,才有陈景祥文中所谓“造就了香港的特殊地位和繁荣岁月”。但若“新冷战”发生,中美直接对抗,美国焉能容下香港作为“中间人”?中国又岂能像冷战时期一样对美国在香港搜集中国情报视而不见?事实上,从近期美国制裁香港官员及取消特殊贸易地位、香港美国中心关门已可见端倪。
此外,回归以前,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可以说是偏向西方阵营的一员,而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也不是苏联阵营的一员,如此方成就了香港的“中间人”地位。回归以后,香港特区涉及国家外交国防等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又如何在国际关系上与西方“如鱼得水”?
香港人需要正视的是,自身的“桥梁”作用日渐淡化了,即便“新冷战”发生,香港也很难有从前那样超然的地位。
某种程度来说,香港本身,就是战场。
诚然,香港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并在多个领域拥有先发优势,香港的商人、学者、专业人士仍然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在中西方之间继续发挥一些独特的作用。
但在当前非常时期,面对一些人搞乱香港,在香港夺权变天的“阳谋”,部分港人最好放弃充当“政治两面人”并从中获益的幻想。
梁振英痛斥公民党歪曲基本法
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今日(9日)在社交媒体撰文指出,公民党昨日引述《基本法》第二条指香港有“三权分立”,不是无知,就是无耻的断章取义。
公民党的引述,《基本法》这一条指香港享有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是“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下”的,而“本法”,即《基本法》在《政治体制》的前面一章,即《中央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的一章,已清楚订明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在这前提下,公民党引述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是公民党想硬抄硬搬西方主权国家的三权分立吗?梁振英表示,香港“从来没有三权分立”。请问公民党,你们够胆公开解释香港在英国一总督委任立法局议员、自己坐在立法局主席宝座上主持会议,行政权和立法权是“分立”的吗?
梁振英批评公民党是“大状党”(律师党),大状(律师)搞政治,往往不是不懂法律,而是曲解法律以图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服务,将大律师的公信力“送头”,这种无耻,比无知更可怕。
又是何俊尧审案!17岁生涉藏攻击武器罪脱
下周五(18日)起将调职往高院处理刑事案件排期的裁判官何俊尧今日(9日)审理一宗反修例示威案,涉案17岁学生黄智恩被控于去年11月2日,在中环管有物品意图摧毁财产及在公众地方管有攻击性武器。何俊尧指“法庭对警员究竟有冇将实情交代有所保留”,因此不接纳警员麦浩燊的证供,亦认为不能排除涉案物品用作合法用途的可能性,裁定被告黄智恩罪脱。
在审讯中,何俊尧反复质问拘捕被告的警员,包括有没有留意在发现被告时附近有否其他人,为何不把注意力放在堵路并手持铁枝的示威者身上等细节,又声称警员屡次忘记或避谈重要细节。17岁被告黄智恩被控于去年11月2日,在中环云咸街一带,管有一支喷漆及一个能发出激光光束的装置。
屡屡轻判放过黒暴犯罪分子的“黄丝”裁判官何俊尧,被多位市民投诉。近日,司法机构将其调职。然而何调任的新职位十分重要,还能加薪,相关做法引起市民不满。有团体近日发起联署,将收集市民的签名,要求司法机构交代事件,亦会提交去10月召开的临时立法会,要求立法会以《权力及特权法》传召有关法官及裁判官解释事件过程。
不断拉下口罩,比不戴口罩更高危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截至今日(9日)零时,新增6宗确诊个案,包括5宗本地个案及1宗输入性个案,其中1宗个案经普及小区检测计划验出。
政府再延长普及社区检测计划多3日,直至下星期一,计划两次延长后累积为期14日。
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重申,检测计划属自愿性质,但认为从公共卫生及防控疫情角度,市民有责任接受检测,以尽快结束第三波疫情,创造放宽防疫措施及跨境限制的条件。
另外,对于有酒吧业界建议,会要求顾客饮酒时才拉低口罩,加强防疫,呼吁当局让酒吧复业。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认为,不断拉下口罩饮酒的做法,比不戴口罩更高危,不建议市民经常用手触摸戴着的口罩。
她指出,口罩是用来防止外面的病毒入侵,病毒有机会沾在口罩表面,呼吁市民每次触摸口罩时都要做好手部清洁。
点“在看”才能收到即时推送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