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欧洲四国外长密集访华,有何深意?

陈冰 直新闻 2021-06-23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5月2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贵阳同塞尔维亚外长塞拉科维奇举行会谈。


直新闻:王毅外长邀请爱尔兰、波兰等欧洲四国外长访华,如此密集的外交活动,其意义何在? 


特约评论员 陈冰:在美国的掺和下,中欧关系今年再一次面临新的考验。围绕新疆人权问题,欧盟罕见地对中国官员实施制裁,引发中国对欧盟个别人士和机构的反制裁,欧盟因此冻结了去年年底欧盟与中国达成的双边投资协议,中欧关系陷入僵局。与此背景所关联的是,立陶宛以所谓新疆人权为由,宣布退出中国和中东欧“17+1”跨区域合作机制,对中欧关系、中国和中欧东欧关系带来阴影。


为打破中欧关系僵局,维护中国和中东欧“17+1”机制,中国外交部邀请欧洲4国来华访问,力图夯实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受邀来华的4个国家,除西欧的爱尔兰外,其余3个国家是“17+1”成员,而“17+1”机制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项目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17+1”合作机制形成已有9年,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成功作法,比如务实合作,开放透明,坚持协商自愿原则,尽可能从各国实际出发,与中国加强经贸和投资关系,不受或少受某些大国的负面影响,不受意识形态制约。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中东欧国家与中国有传统友谊,他们对中国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有比较公允的认识。他们到中国访问,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国际贸易,也许会劝说欧盟国家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一些策略,解除欧盟某些成员国的偏见,使得中欧关系走出僵局,回归正常,共同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而携手并进,不要成为某些大国的附庸。


直新闻:中欧投资协定陷入僵局,是引人注目的国际事件,这个僵局能打破吗?


特约评论员 陈冰:中欧投资协定,先后持续7年,经过了35轮谈判,可见中欧双方是严肃认真的,是经过仔细谈判而达成的协议,中国在某些方面也作出了让步,不是有些西方政客所言的“更加符合中国利益”。


去年下半年德国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在默克尔的推动下,中欧最终形成投资协定,需要经欧洲议会审议批准,就可以实施了,应该在明年初实施。但是美国拜登政府今年的拉帮结派外交政策,打破了中欧的正常关系,欧盟居然和美国同台唱戏,以人权为由制裁中国官员。


欧盟制裁中国,是1989年以来首次,中国当然要打回去,反制了欧盟的个别人和个别机构。但5月20日,欧洲议会做了一个束缚自己手脚的决议,决定停止对中欧投资协议的审议,直到中国对欧洲个人和机构的制裁,把中欧关系打入僵局,制造出中欧关系“解冻”的新问题。“解冻”不仅需要中方努力,也需要欧盟努力,是欧盟先出手制裁中国的,要取消制裁也是欧盟先行才合理。但问题在于,中欧投资协议不仅是一个经济协议,也事关地缘政治。


如果中欧投资协议最终能得到欧洲议会批准,就意味着拜登政府建立所谓“民主联盟”的失败,问题变得复杂了。很客观地说,中欧投资协议要是最终搁置的话,对中欧双方都不利。现在中国在努力打破僵局,王毅外长会见塞尔维亚外长时强调,中欧作为世界上两大力量、两大文明,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双方是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这是委婉地告诉欧盟,别与美国鼓噪的与中国全面竞争论调站台,中欧应当走合作共赢的道路。


中欧关系能否打破僵局,中欧投资协议审议能否“解冻”,大概取决于三方面的进展:一是中欧通过外交途径达成谅解,双方都取消对彼此的制裁;二是欧美一样存在竞争和冲突,他们在竞争中出现需要借助中国力量来平衡的时候,中欧关系可能顺次打破僵局;三是欧洲国家需要更准确地认识中国的发展及人权观,欧洲是比美国更讲人权的地方,不像美国把人权当要挟的手段。


如何让欧洲国家的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的人权观,以及中国在为改善人权而做出的巨大努力,是中欧关系能否走出僵局的关键。现在欧洲国家对中国在改善人权方面的努力认识不完整、不准确,还停留在过去30年前,或者跟着美国瞎咋呼。


更多的欧洲人到中国走一走,特别是在乡村走一走,我相信他们会改变看法和态度的。王毅在贵阳会见欧洲国家外长,我想就有这意思。贵州曾经是贫困省份,88个县中有66个是贫困县,现在全部脱贫,贵阳也成了是中国大数据中心,这难道不是改善人权的生动案例吗?看到贵州的发展,他们还会对中国人权指手画脚吗?

作者:陈冰,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评论员。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