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台、内容、主体,做好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词

章震 直新闻 2021-09-09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按

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圳卫视直新闻为此特别推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系列评论。早前发表的第八篇《中国故事,由谁来说?》指出,国际传播既要依靠官方媒体,也要依靠多点合力矩阵,以官方、民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输出,多说点故事,触发受众的亲身体验,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以下是系列评论的第九篇。


两年前,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我,在澳大利亚和韩国两个国家有过短期交流,不论是访学全球移民城市悉尼遇到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还是当时在韩国参加中国、日本、韩国、越南亚洲四国青年交流项目,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些稍微了解当下中国状况的人,都会感叹中国发展太快了;一些稍微知道点中国历史文化的人,基本都对中国充满好奇;一些真正到过中国走走看看的人,往往会很喜欢中国的人文自然风光,也对当下中国的制度和治理有所理解。那些只接触国外媒体“眼中”的中国的人,则往往对中国的印象比较负面。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专门联系了目前正在英国读硕士的同学,她曾在国内一家知名媒体从事国际报道,与较多外国朋友有过交流。在和她的交谈中,也验证了我的大致判断,我们的观感基本吻合。

结合这些基本印象以及观察当下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尝试窥探我国国际传播的挑战,一是国外民众的信息接收渠道主要被欧美媒体所垄断,他们对中国的报道框架短期内很难会改变。二是支撑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话语、核心内容、代表作品较为稀缺,国际传播的质量和效果有待提升。三是因疫情传播、反全球化势力促使国际商业贸易和国外留学等人文交流活动减缓,国际传播的在场感和体验感受到抑制。

若要有效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不妨针对这些问题精准施策,集中发力。笔者以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可以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平台、内容和主体。

关键词一:平台。鼓励中国互联网平台“出海”,扶持主流媒体海外平台账号发展,力图突破中国国际传播的平台渠道困境。

我国国际传播的问题不完全是内容没建设好,还有传播渠道不够畅通带来的问题。国外民众不了解中国,背后实际上是国外民众很难了解中国。就像前面说的,欧美媒体长期主导和垄断国外民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渠道,他们的报道框架直接影响了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和价值预设。短期内,扭转这种局面不太现实。就像站在这个山头,只能看到这些风景。换个山头,才能看到新的风景。当下以TikTok、WeChat等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出海,为突破中国国际传播的渠道困境提供新的契机。我们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呈现中华历史文化的底蕴,山川河流的瑰丽,城市日新月异的面貌,日常生活的百态景象。通过借船出海增加内容的大量供给。

当然,欧美媒体也并非都是铁板一块,对于那些相对真实客观报道中国的媒体,应该抱有敬意,主动加强合作,扩大国际传播的朋友圈。除了在重大国际事件“主战场”上和国际媒体争夺话语权,我们的主流媒体还可以积极入驻国外互联网平台,通过开设账号,搭建新媒体矩阵,加强账号运营,畅通我国国际传播渠道,让内容有机会到达国外民众的眼前和耳旁。

关键词二:内容。加大力度开发中华历史文化资源,增加内容的有效供给,讲好中国故事,争夺国际话语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关键是加强内容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国际学术界开展的话语研究总在提醒我们,不仅要在意传播什么内容,更要注重他们是怎么传播的。没有基本的内容供给,就无法平衡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也就很难阻断偏见产生。没有讲好中国故事,就无法让对方理解,更谈不上认同。

那到底应该传播什么内容?笔者以为,国际传播就像一群朋友聚会,你总不能老是说“升职加薪”这些发展成绩的事情,也要说说你生活中有趣的一面。这些有趣的地方,可能来自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来自于语言文字、文学、美食、武术、绘画、汉服等。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故事本身就是连贯的叙述,有特定的母题和意义体系。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让中国故事化。我们想让国际上理解中国之治,既要强调治理的有效性,又要强调治理的合法性。国际学术界所关注的现代性、转型社会、政党和国家理论,我们又是否可以拿出中国经验发展这些理论,或者能够和欧美学者展开对话。比如“一国两制”,既发展了国家理论,又对重大现实问题解决具有促进意义。还有“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基本人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提法,都有力回应国际社会对人权、疫情防控、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三:主体。加强国际传播的传播主体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政策解读、国际重大事件中发声、知识分享、文化交流等关键作用和优势。

谁是我国国际传播的主体?笔者以为,至少包括这样几类:一类是我国主流媒体及其采编队伍,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充分运用他们强大的采编队伍资源和政策解读优势,强化他们在国际重大热点事件中争夺话语权。地方媒体如澎湃新闻的《Sixth tone》、深圳卫视的《直播港澳台》可以加强垂直化、特色化内容传播。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队伍建设,应设置专门岗位和人员,加大激励机制建设。中央和国家部委机关建设的新媒体矩阵,可以协同主流媒体强化对外传播。

第二类主要是致力于全球布局的中国企业,鼓励以腾讯、北京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加强平台建设,实现在地化社交场景应用、智能算法技术提升、移动便捷支付功能优化,为国外民众提供优质服务。所有出海的中国企业都应注意遵守当地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加强企业舆情风险化解、形象管理、社会责任和公共传播队伍建设。

第三类是庞大的中国海外留学生群体、规模逐渐壮大的影视制作团队、不断国际化的人文社科学者队伍、懂网络传播的自媒体达人等,发挥他们在人文交流、艺术传播、知识分享、日常生活呈现中的优势。

总之,我国国际传播能力需要系统提升。眼下,可以借我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出海来突破国际传播的渠道困境,加大力度开发中华历史文化资源,构建支撑讲好中国故事的理论话语,增加内容的有效供给。不断壮大国际传播的主体队伍,强化激励,注重打造国际传播“王牌军”。

者:章震,中山大学政治传播学博士。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喜欢请点赞 和 “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