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宁:为什么这一届冬奥会让我格外感动?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在2月9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U型场地技巧资格赛中,中国小将高弘博带伤参赛,最终拿到了全场最低的15分。他说,带伤出场是为不留遗憾,“哪怕就是爬,我也要站在冬奥会的赛场上”。不必惋惜,他的灿烂笑容说明一切,当然也感染着屏幕外的我们:今天的奥林匹克赛场上,有的不仅是金牌,还有一种精神。
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不管运动员代表的是哪个国家,我们都被竞技场上他们的拼搏、突破自我的精神所感动。但有一种感受对我而言更有冲击力——是热爱,运动员们对自己所从事项目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的存在,使专业运动员这个名称有了不一样的内涵。
20多年前,我也曾是一名体操运动员。起步阶段,就是业余训练的时候,半天时间在校上学,半天时间训练,当时训练虽辛苦,但对我而言是快乐的,体操也赋予我很多的荣誉和自豪感。直到现在,我都从内心与我的启蒙教练特别亲近。
后来,当我走上专业运动员这条道路后,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普通校园读书。练体育太苦了,每天早上5点多天不亮就要起床,动不动操场400米跑10圈计时,天天从早到晚都在训练,不能回家,想爸妈只能偷摸避开教练跑去小卖部打电话……当然除了这些苦之外,还有各种令当时只有6、7岁的我不想承担的苦,比如控体重、被资历深一些的队友使唤、某一个动作练得稍微出色一点就会被其他队友提醒“做差一点”等等的社会小习性。记得有一次,到了要回体校的日子,出家门的时候,我不敢直接和爸爸说“我想放弃”,就选择对爸爸弱弱地说:“吸肚子(收腹动作)好累啊,爸爸我今天不想去。”说完我边下楼边悄悄鼻头发酸,可惜爸爸好像没有领会我不想继续练了的“深意”,只是“单纯”鼓励我继续坚持。
小时候的我也并不理解自己父母为什么要让我从事那么苦的运动,我爬过体校门要跑回家,逃过学要跑回家……也是在当时,社会上对运动员这个行当存有不少刻板印象,比如家庭条件有限、或者没有更好出路的孩子才选择专业体育道路、练体育的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等等。有不少昙花一现的冠军,退役后的生活令人唏嘘,也无意加深了这些类似的刻板印象。
但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一切都在变化,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运动的快乐,也有更多的孩子从兴趣出发,走上专业运动员道路。事实上,也只有对自己从事的这项运动的热爱,才能支持这一代运动员走得更远更强壮,而不仅是维持一届体育盛会。
让我强烈感觉到社会在变了,是缘于前几年傅园慧的“对自己很满意”。当时记者提问的时候,明显是在替傅园慧惋惜,没能拿到金牌,谁曾想运动员在听到自己的速度后,没有失望反而特别开心,这样的回应甚至能让关注感觉到记者瞬间有点懵,“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呀。金牌只有一个,但无数的运动员坚守数十年,当中的辛苦非常人可以体会。傅园慧的回答惊艳了大众,属于傅园慧这一代的成长已然不同,所以才能拥有这样的自我肯定,这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运动员背后的付出。可以说,在“洪荒之力”流行的背后,无疑显示出社会思想极大的进步,以及中国愈加自信开放的姿态。
尤其在今年北京冬奥上,开幕式上思维、细节的变化无不展现民族自信;赛场上,不少年轻一代的运动员,无论失败与否,都能坦然面对;不管拿到什么颜色的奖牌,都在领奖台上笑得灿烂;给予对手真诚鼓励、尊敬与支持;真正朝着突破自我、而非拿奖牌的方向在靠拢……这才是奥运精神,才是运动的魅力呀。
今天的中国,当之无愧的体育强国。2022年的冬奥,让我感动。
作者丨黄海宁,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