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特写:落马洲工地现场 我们见到的那些英雄

直新闻 直新闻 2022-05-02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4月7日上午,备受关注的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工程正式交付,500张床位的负压病房投入使用。与其他方舱项目不同的是,位于河套地区的应急医院项目地理位置特殊、面积最大、建设难度也最高。不仅要处理软地基,俗称在“豆腐上建房子”,还要克服疫情、天气等不利因素与时间赛跑。


史无前例的挑战面前,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让应急医院项目快速运转起来?如何在基础设施几乎等于零的荒滩上建立起生活的秩序?如何在疫情严峻时刻保障现场上万人的健康安全?结束前期工作的工友们接下来如何撤回深圳好好休养?千头万绪。但深港两地前后方高效协同,勠力同心,不仅让工程的每一个细节尽善尽美,更让这两座城市彼此护航,携手共进。


直新闻有幸记录了在施工现场几位抗疫英雄的剪影。他们的故事,让这座30天内建造而起的“生命之舟”不仅体现了“中国力量”,更展现了特有的“中国温度”。





“英雄永不退场”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中建钢构工人张建成

4月3日,我们在工地上一间简陋的帐篷里见到了“老大哥”张建成——这是工友们给他的昵称,显示着兄弟们对他的信任。每当休息时,大家习惯围着他闲聊。他总是很腼腆,话不多,有时哈哈笑起来,一种朴实的亲近透过口罩静静流淌。

今天帐篷里的气氛很轻松,因为这是张建成“退场”的日子,意味着工期结束,离开施工现场。其实跟张建成同批开工的兄弟们已经在几天前作为第一批退场人员离开了,但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决定留下来多工作几天。


工地上的每个人都知道,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延长工作时间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汗水,忍耐更多艰辛,哪怕延长一天都可能是极大的压力。但当我们问他会不会着急时,他只说,“也是为了工程能尽快做完嘛”,好像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想了想又说,“也算是为咱们香港同胞出份力吧。”也许是不擅长表达这样的感情,一说完这句话,张建成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们很愿意聊聊张建成在工地上的传奇故事。当时应急病房区域的工期时间紧迫,他二话不说,叫上自己的弟兄,再联合其他工友,共计40多人,24小时两班倒,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应急院区A2、B3两个区域的屋面封顶,效率惊人。如此漂亮的一仗,被称为“屋面大会战”,“老大哥”的名号自此更是叫得响。


但张建成却对我们强调,这都要归功于弟兄们。他说,“这几年和弟兄们在一块风风雨雨,从来都在一起,不管怎么困难,全靠弟兄们不离不弃。”说到这里,不善言辞的老大哥也有些动情,他回忆起这次生活区的艰苦情况——下雨地下都是水,被子都跟水洗过的一样,但是“弟兄们没有一个人说怎么了,也没有说休息,坚持把工期干完”,老大哥很感慨:“感谢弟兄们。”

所有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工程的参建者,都是“抗疫英雄”。张建成和他的弟兄们也不例外。英雄永不退场,只会在休整后再出发。那么在短暂离场时,该如何照顾好这些英雄呢?


下午,一辆巴士载着张建成同批退场的工友们,离开落马洲施工现场,穿过深圳街头的暮色,驶向南山智谷休养点。按照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所有退场人员都将有序安排至集中休养点进行休养。温柔夜幕下,悬挂着的欢迎横幅在夜色中格外显眼。休养点内已经为退场工友们准备好了整洁的标准双人间,生活用品也都一应俱全。

无人机的镜头捕捉到了老大哥的入住情况。“给我们准备了准备了水杯,贴的标签就是感谢我们参加的工作,还准备了一些吃的,牛奶,花生、瓜子……”张建成在电话里兴致勃勃地为我们介绍,“知道我们工地上蚊子多,可能被咬了包什么的,还给准备了花露水!”


据中建科工华南大区党委书记、董事长段海介绍,集中休养点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防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工友们安心。在集中休养之后,深圳市委市政府还将提供一份抗疫补贴,落实到工友的个人账户上,接下来再由各家公司安排大巴车,把工友送去新的岗位地点。


在休养期间,集中休养点还提供健康检测以及医疗服务,照顾到工友们的饮食禁忌,如果有工友在此期间过生日,还会请“大白”送上暖心的蛋糕,力争让退场工友们获得全方位的生活保障,也感到放心、舒心。

4月4日,我们收到了张建成发来的感谢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感谢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和认可,让我们参加了光荣而神圣的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建设……”信中又把休养点内提供的食品用品介绍了一遍。读着他的信,好像又听见了老大哥哈哈的笑声。当下的休养只是短暂的停留,接下来他还期待着要跟弟兄们继续一起打拼下去,一起用双手创造更多奇迹。

“英雄都是血肉之躯”


江苏省战救动员保障中心副主任魏鑫

见到魏鑫是在夜里。他太忙了。作为工地安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反应人”,只要有人受伤,魏鑫就需要在十五分钟内到达现场,在场外救护车到达前,为伤者进行紧急救治。所有工人的安全帽上都留着他的电话号码。为了不漏接一个电话,他已经习惯吃住在车上,一辆装满救援设备的皮卡也变成了他的宿舍。工友们给他起了一个颇具电影感的外号:开着皮卡的“独行侠”。


“独行侠”离不开手机。只要手机发出一点声响,魏鑫就立刻撑起上半身,瞪大眼睛紧盯屏幕,确认是不是有什么紧急消息;如果一段时间内手机没响,魏鑫又忍不住拿出手机看看,生怕错过一个电话或一条信息。对此,他自嘲:又怕电话响,又怕电话不响,太矛盾了。“我希望工友出事的时候能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但我更希望他们不出问题,最好从开工到结束我这一个电话都没有……”他说,“别人看工友们都是抗疫英雄,但我看他们都是血肉之躯,我不希望他们受到一点伤害。”


全力守护英雄的血肉之躯——工地医疗站的白衣天使们与魏鑫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工地现场驻守的是一支由三家医院共同组成的50人医疗队,从感冒打喷嚏的小病,到伤筋动骨的外伤都需要他们细心处置。就是在这间小小的、却又五脏俱全的医疗站内,我们遇到了“00后”护士隆丽晨。当时她正在同事的防护服上画画,从可爱的熊猫头到各种新奇古怪的小饰品。她给自己画了一块手表,我们问起时,她很骄傲地说,“这是我的‘劳力士’!”随后又一把捂住,眼睛里闪过调皮笑意。

中建五局长沙仁和医院医疗队队长、副主任医师胡子为感慨说:“我的护理团队很年轻,在艰巨的条件下克服困难,也带来了蓬勃朝气。”的确,身处年轻的“大白”们身边,工地的快节奏仿佛也多了几分轻快与动感。在隆丽晨河她的小伙伴们一声声亲切的招呼“帅哥,你体温有点高哦”、“美女,你把帽子摘了休息一下”之中,施工的疲惫似乎也被冲淡了一些。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仁和医院医疗队护士隆丽晨

在一次拍摄过程中,我们看到隆丽晨哭了。工作过程中的委屈在年轻的脸上夺眶而出,本想安慰几句,却看到她迅速整理好心情,再次投入地去照护工友。她说,工友们才是真的不容易,内心对他们感到非常敬佩,自己的心情只要稍微调节一下就没事了。


无论是紧急救援的“独行侠”,还是日夜坚守的“白衣天使”,当他们全力守护英雄的血肉之躯时,有时会忘记,他们自己也是英雄团队中的一份子。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才守护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确保了工程顺利完成。

“英雄也要保障生活”



来到落马洲施工现场,很多工友们都说过一句话,“先生产再生活”。生产的节奏如火如荼,但生活的难题却一个接一个。3月6日,项目建设团队开拔入场,短短一天内,就有超过3000人来到这片没通水、没通电、没场平的荒地上。一些工友没饭吃、没水喝、没地方上厕所、洗澡和睡觉。由于中央援建香港应急医院项目参建人数众多,总用工达18万余人次,高峰期有约14000人同步施工。再加上建设地点特殊,基础设施几乎等于零,后勤保障压力空前,这可难坏了后勤组组长彭庆南。

中央援建香港应急医院项目后勤组组长彭庆南

“我是第一次参与这么紧急的‘打仗’似的项目,”彭庆南叹气,“太难了,后勤真的太难了。”他四处奔走,协调帐篷、清理垃圾、保障餐饮、保障用水用电……短短几天内喉咙已经喊哑。

面对自己带领的后勤组员,他要求严格,生气的时候会说,“这个问题不解决你就先别吃饭”,但转过脸来又开始担心谁没有吃到饭,忙得四处问。其实往往是他自己顾不上吃饭喝水,在别人已经吃完后,他才打开自己的盒饭,一面吃一面打电话,确认各项物资的情况。挂了电话又急着问人:帐篷落实了没有?凉茶落实了没有?同事说,已经在落实了,你吃饭先!彭庆南低头扒几口饭,又忍不住拿起手机自言自语:还得看看还少什么东西……


工友称“大管家”。做好上万人的后勤意味着什么,彭庆南心里很清楚。他说,工友们都很伟大,常说自己住哪里不重要,吃什么不重要,但人有三急,这三急怎么处理?他还想到,在烈日下做工,能不能洗澡,这怎么处理?更要紧的是,30天鏖战,对工期来说极短,但对生活而言,那也是720小时——就算是铁打的英雄,也要生活才行啊。


彭庆南带领十几人的后勤小组日夜奔忙,总算让落马洲工地上的生活回归了令人安心的秩序。工人们可以洗澡、剃头,有热水泡茶,有凉茶解渴……截至4月6日,后勤组为在场人员提供了早中晚宵夜共计:1439310份饭,发放了大帐篷910顶,小帐篷241顶,8550张铁架床,折叠床8965张,8369床被子,配送饮用水22110桶、90850支、姜茶凉茶281桶。上万人在工地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彭庆南坦言,他也有小小的成就感,这份成就感在于为工友们做了一点事。他说,工友们很伟大,只要能为他们多做一点小事,自己就已经很满足了。


主笔手记

曾经我很喜欢读英雄传说,爱看超级英雄电影,后来逐渐觉得那些浪漫化的想象太过梦幻,不仅很假,而且很虚。反倒是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这些务实、热心、又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物时,更让我愿意说出“英雄”这个词。这次落马洲工地现场上的这些人物,他们是万千英雄之中,我有幸结识的一小部分,是他们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英雄也是人,他们也有生活所需,在保护别人的同时,自己也需要被守护。除了成就与光环,作为血肉之躯的真实一面更加温暖,也更值得被看到。
愿我们都能认识身边的英雄,尽自己一份力去照顾好他们。

记者:陈晨、郑淇元、王凯弘、孙树君

主笔:李帅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