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特写:落马洲工地上的“重脑力”劳动者

王瑜 陈奕斌 直新闻 2022-05-02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4月7日上午,备受关注的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一期工程正式交付,500张床位的负压病房投入使用。与其他方舱项目不同的是,位于河套地区的应急医院项目地理位置特殊、面积最大、建设难度也最高。不仅要处理软地基,俗称在“豆腐上建房子”,还要克服疫情、天气等不利因素与时间赛跑。


在河套,仅一期项目机电工程投入数万计施工人员,同时作业最高峰时达到6000多人,倒排工期,只争朝夕,最终仅用25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半年的机电工程。


这些默默奉献的机电总工程师和施工人员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直新闻有幸记录了在施工现场几位抗疫英雄的剪影。他们的故事,让这座30天内建造而起的“生命之舟”不仅体现了“中国力量”,更展现了特有的“中国温度”。





“3、2、1,测试完毕,请港方通电。”
“有电,有电。”

3月29日,港方输电正式取代应急用电,中央援建香港应急医院一期工程的全部脉络打通,进入联调联试阶段,为一周后的完美交付打下坚实基础。如果说钢结构和砌体结构是一个建筑工程的骨骼和肌肉,那么机电工程,就是血脉,是贯穿项目终始的关键工程。因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施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在河套,仅一期项目机电工程投入数万计施工人员,同时作业最高峰时达到6000多人,倒排工期,只争朝夕,最终仅用25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正常情况下至少需要半年的机电工程。而在此期间,中央援建香港应急医院一期工程的机电总工程师,没有一天能睡够4小时。

一期工程部分机电设计图(相当于5个18层楼高建筑的用量——总计48万米电缆、472万米电线和 300余种管线材料,在这片约50公顷的土地上勾勒出庞大且复杂的线路图。)

如何保证施工质量和效率齐头并进?知之难,行之更难。为效率,一期项目机电工程共由20多家“精兵强将”分包完成。“分包的管理特别难,因为很多分包,每一家工程局它们的技术力量很强,我们需要把所有的技术力量融合在一起,然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这个统一是比较难的。”

每晚跟分包商开碰头会,是保证施工者“步调一致”的必修课,李晨白天一遍遍到施工现场去“找毛病”,才能在晚上的碰头会上及时“止损”。

机电总工李晨跟分包商开“碰头会”

李晨自认为是个“外圆内方”的人,但在河套,什么直接,说什么。“咱们赶进度不是说赶完进度你就交工了,你是要满足全专业的一个可适用性,你们一天拼命往前赶,然后回头再做返工,是什么意思嘛,没有意义啊!”项目工程巨大,为确保经验丰富的分包商能够完全按照统一标准的图纸施工是件有“技术含量”的事,这个核心技术就是BIM(建筑信息模型)。

中央援建香港应急医院BIM模型

在全球建筑业已成熟应用的BIM技术,能够模拟整个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全部细节和过程,督促各分包公司将自己的BIM成果达到项目设计统一水准,是中央援建香港应急医院BIM工程师张建新的职责。“通过BIM技术,我们可以在没有出现症状的时候,然后提前的发现问题,然后进行一些管理,有点类似于中医理疗,我们通过这些手段,提前解决所谓‘症状’。”

BIM工程师张建新:“我们在前期就把整个标准定得很高,我们要求他们不管是每一根管道或者每一个螺丝钉,都是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安装。”

白天,一边是李晨在施工现场“锱铢必较”,一边是张建新向工人强调严格按照BIM出图走线;夜晚,与分包的“碰头会”后,两人再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馈到设计图中——两人相向而行,确保每一根管线所在位置的“精准”。

正在修改设计图的李晨和张建新(中央援建香港应急医院项目是边设计边施工,以施工总平面图为例,一项为期两年的高层建筑项目只需调整五六次,而河套工地的施工总平面图却几乎天天要调整。)

然而,对即将入住这里的病人而言,施工者的细心和用心是如何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都替代不了的。“做样板间的时候,我就发现病床里有些新风管头是向这一边,有些头是对着病床,按照我的理解,这个头是不能直接吹到病人,因为吹风的过程中它会带走身上一部分热量,所以我强制性要求所有的分包把这个头一律是向着门的方向吹。”

从“安装几个英标插座”到“病床呼叫器在什么位置方便拿取”,虽然只有一个月时间,像这样人性化的细节设计,李晨和他的同事们修改了很多,“希望住进来的同胞放心、舒心、早日康复”。


伴随中央援建香港应急医院一期项目的成功交付,技术工程师李晨原本即将展开下一阶段的维修保养工作,直到7月31日。维保工作不仅是对交付设施的日常维护,更需要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信息进行相关设备管理。“维保这个过程,它其实也是对我们之前过程的一个完善,好多我们之前想实施的,没有时间实施的,或者是想改进的,没有办法去改进的,我们都可以在维保期来给它做一个完美的补充。”

不过,就在一期交付的第二天,李晨接到继续履职二期机电工程的任务。而BIM工程师张建新的身影则早早出现在二期项目的施工现场。接下来,有了一期的经验,他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写在最后

李晨说,“在别人眼里我应该就是个电工吧。”4月7日,《中央援港抗疫 创造“生命之舟”奇迹》专题节目播出后,凌晨三点,刚回住处的李晨发来信息,“我父母第一次公开地为我骄傲,他们是那种含蓄的父母,这一次骄傲之情藏都藏不住,我很开心,谢谢你们。还有我的同事、亲朋好友都看到了,我还抽空在群里发了大红包呢”。
李晨、张建新目前已投入到火热的二期工程建设中,攀山越水寻常事,英雄不识艰难字。

记者:陈奕斌

主笔:王瑜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