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殷骏:养老向民间开放应有四个坚持丨新民晚报:拆除养老“烟杂店”,创建养老“便利店”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亚太养老产业力量联盟”——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殷骏:养老向民间开放应有四个坚持
随着养老行业的发展向纵深推进,如何吸引和利用民间力量参与其中,已成各方瞩目的焦点,如有政协委员提出公办养老机构应引入公办民营机制。所谓“养老向民间开放”,大致应解释为:目前为止以公办公营为主的养老行业对民间智力、资本开放。必须强调的是,这一大方向是正确和可行的,具体而言应贯彻四个坚持。
一是应坚持先公益性,后赢利性。客观而论,亦如医疗、教育等行业,养老行业投资回报率也是较为可观的。但究其根本,养老行业是具有高度公益性的,关涉国计民生的事业性行业,他的第一属性不应是以投资回报、经营赢利为目的的产业。我们欢迎民间力量加入到养老行业中来,但前提是协助或帮助全社会养老服务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养老行业不能沦为资本逐利的猎场。
二是应坚持软件(服务)投入为主,硬件投入为辅。我们知道,基于稳定就业、人对人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及养老机器设备、人工智能的局限性等因素,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养老服务行业的定位都是人员密集型。基于上述原因,中长期内,民间力量对公办养老服务的参与,应以服务为主要方向。目前国内部分一线城市已有较多的具有在海外从事养老行业理论研究、实践锻炼经验的海归人员创建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的案例。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间经营较为成功者大多立足于服务,而非养老器材、技术、平台的开发与生产。目前我国养老行业的最大短板是人。而养老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非医疗养老护理人员)的技能、素养的提高,同样亟需民间智力的扶持。因此,除了直接经营养老服务之外,以国际标准培养、培训养老行业从业人员也是民间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软件建设的很好形式。
三是应坚持以社区、家庭为主,机构为辅。迄今为止真正称得上养老模式且在政策面有具有研究价值的无非只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及家庭养老三种。而不论是否采用“9073”模式(即3%的老人在机构里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90%的老人在家庭养老),必然是绝大部分老人在社区及家庭中度过晚年。以目前国内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财力和精力,维持乃至微增总量中占比很小的机构养老服务的数量、质量还是较有把握的。相比之下,在社区及家庭养老方面,由于老龄人口极为庞大的基数及地域分布的广泛性,仅靠政府的投入和经营远远不够,这一巨大的缺口就需要通过民间力量的参与来弥补。因此,某些政协委员在提案中做出的把养老行业向民间开放的重点聚焦于开放公办养老机构给民间资本的建议,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四是应在现阶段坚持以公私合资,民资控股为主,民间独资为辅。考虑到上文已提到的养老行业最为优先的公益性,加之近年来民营医院和民办教育机构等民间资本在参与公益性行业的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承认和确立养老服务的公办民营也需要民间资本参与的前提下,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十分必要。而除了由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传媒、社会舆论等实施的外部监管之外,通过公有资本的加入或者保留实施的内部监管也不失为一种灵活的方式。一个由公私合资的养老服务,既能坚持养老服务的公益性优先的原则,也可使民间资本在控股的情况下保证经营的可持续性。从长远来看,对于经营情况良好、社会评价尚佳的公私合资的养老服务,公有资本也可视情况逐渐撤出。
来源/新民晚报
前不久,某养老组织受托对某区域养老机构进行调研评估,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养老机构因院龄较长等原因,存在房屋陈旧、设施简陋,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老人生活环境比较差的状况。由于硬件设施不达标,造成了软件服务很难跟上,一些养老机构的管理只能在低水准状态运行,使为住院老人进行人性化规范服务很难到位。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积极发展机构养老。截至去年底,上海养老机构已发展到699家,床位12.6万张。
应该说,在全市600多家养老机构中,特别是近年来建造起来的许多养老机构,建筑达标,设施良好,老人生活环境温馨,人性化服务规范,使居住在机构里的老年人安享幸福晩年。但由于理念、政策、财力、场地等方面的种种原因,一些办得较早、场地不大、房屋陈旧、设施简陋、管理松懈、服务随意的养老机构已不符合养老服务新形势的要求,这些陈旧、简陋的养老机构也有些像以前遍布大街小巷的“烟杂店”与上海特大型快速发展的新型城市不相匹配。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商业改革的热潮中及商业运行模式的推进下,一大批连锁“便利店”在社区的出现,使得全市的烟杂店很快消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让人们享受到了新颖、便捷的商业服务。同样,在养老服务的新形势下,根据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在养老服务领域也应该来个改革,尽快有计划地拆除养老“烟杂店”,在社区建起符合形势要求,满足老人需求的养老“便利店”,让养老机构成为城市美丽的亮点,使上海的机构养老再跃上新的台阶。
拆除养老“烟杂店”,创建养老“便利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区两个区的事,它需要顶层设计、上下发动、共同努力,把这项造福城市、造福老年人的事业做好。
首先要摸清情况、做好规划。市里要把这项工作列入全市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中,各区要组织力量,一个社区一个社区的实地调查,了解该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摸清“烟杂店”型养老机构的具体情况,搞清楚哪些机构可就地改扩建的,哪些需移地改建的,该地区养老床位的供需状况等。以区为单位,根据全市的统一设计与要求,统一做好规划,予以分步实施。市里根据各区上报的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协助解决资金、政策等困难,并做好督查工作。
其次要制定标准、规范运行。市业务主管部门要对社区“便利店”型养老机构,根据全市养老服务发展的方向,制定包括性质、设置、功能、运行等内容的相关标准与规定,并给予政策扶持,确保“便利店”型养老机构,建一个成一个,建一个发挥一个作用,坚决杜绝社区以往各类为老服务设施形式化、空置化、数字化现象,使之真正为老年人服务,为上海形成养老服务网络出力。
最后要广泛发动、面向社会。在进行过程中,我们要多听取居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的意见,使建成的养老“便利店”更接地气,更受老人欢迎;还可公开对优质社会资本进行招投标,引导他们对养老“便利店”进行连锁运营;同时要引进社会为老服务组织,对入住老年人开展各项专业化的活动与服务。
从烟杂店到便利店,已经成功过渡;从养老“烟杂店”,到养老“便利店”,也一定能成功运行,因为这都是民生之大事;只要真诚为民服务,就没有不成功的。
新民晚报:亲情互换养老
在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社区服务中心举行。20多名老人和大学生结成互助对子,大学生们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帮助老人,老人腾出一间空余的房间给他们免费居住。这个名为“空巢不空、租客守望”的亲情互换养老模式,既为大学生提供临时住所,也让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得到照料。
无需付房租就能入住老人家庭,这对处于求学阶段,没有经济收入的大学生来说,实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是“亲情互换养老”可以让大学生们学会简单的家务劳动,并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懂得孝老与感恩;二是大学生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可以从老人身上学到一些年轻人比较欠缺的人生经验和优良品质。而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大学生的到来更是帮了大忙:首先,缓解了独居生活的孤寂感,并从年轻人身上感受到了蓬勃朝气,晚年岁月不再暮气沉沉;其次,大学生帮助自己做一些家务,免除了请专业家政的费用,一旦遇到紧急事,也可以有人帮忙。再者,相比较从网上或社会上招陌生房客,这种由专门社工机构配对而来的大学生更能给人以安全感。
来源:新民晚报 邓伟民
寻求:受多家海内外公司委托收购,投资!!!
要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项目,投资老年护理院,投资居家护理, 有养老土地的项目等……证照齐全!北上广及全国各省会城市……各种方式合作可谈!
电邮:228545312@qq.com
微信:jgj228545312
分享是对我最大的赞赏
随缘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