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希 ∙ 埃尔斯纳|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
【2017年度讲座主题概述及三讲释义】雅希 ∙ 埃尔斯纳|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
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
主讲人:雅希 ∙ 埃尔斯纳
第一讲 艺术史:对一种欧洲传统的学科接受
2017年9月12日 晚7点至10点
特邀回应人:陈平(上海大学)
第二讲 潘氏之圈:历史与艺术史探究的对象
2017年9月13日 晚7点至10点
特邀回应人:吴琼(人民大学)
第三讲 欧洲中心主义及其超越
2017年9月14日 晚7点至10点
特邀回应人:巫鸿(芝加哥大学)
地点: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文化大厦20层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主办:OCAT研究中心
协办: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
支持: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
讲座免费,预约方法:请于9月1日早上10点起发送“场次(912/913/914)+姓名+电话”至OCAT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平台(*见下方二维码*),以正式回复为接受预约,请不要重复申请。
讲座垂询:info@ocatinstitute.org.cn
媒体垂询:wenxuan@ocatinstitute.org.cn
“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 主题概述
本次系列讲座试图证明,艺术史学科发端于艺术创作与历史书写这两种对欧洲古典传统的基本文化回应的相互交织。讲座将探究以下几个问题:这门学科长久以来为欧洲体系内部的视觉艺术寻找历史框架的诸多尝试;这些努力如何逐步被融入到极为复杂的有关风格、形式、图像志与含义等问题的学术讨论中;以及,学科中的历史主义框架与历史中的艺术品在当下观者主观体验中的鲜活存在之间的紧张关系。讲座企图论证,艺术史作为一门拥有超过250年历史的现代学科,在根本上是对发展自古希腊罗马传统的特定视觉产物中由来已久的诸多关键问题(例如自然主义和偶像破坏)的自我审视;其文化根源在欧洲,其视角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这一结论引出了一个根本的学科问题:当欧洲以外的视觉传统建立在诸多古老有力的哲学假设上,而这些假设就其出发点和论述方法都与欧洲传统中的假设有相当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这门学科何以构成对其他视觉传统的有效探究?伴随着近几十年来的全球转向,艺术史亟需寻找全新的比较主义论述模式,才能在公正展开对非欧洲艺术的讨论之余,纳入一系列非欧洲视角,以此为长期以来仅有的一套欧洲中心主义立场提供新的线索。
雅希 ∙ 埃尔斯纳
2017年6月
2017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三讲释义
第一讲 艺术史:对一种欧洲传统的学科接受
《阿里阿德涅目送忒修斯乘船离去》,赫库兰尼姆古城,公元1世纪,石膏墙面湿壁画,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本场讲座探索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在宗教改革后欧洲文化中的根源,尤其是它的两位创立者(十六世纪的乔尔乔·瓦萨里和十八世纪的约翰 · 约阿希姆 · 温克尔曼)对传承自古希腊罗马传统的艺术写作的借鉴。这段学科史叙述在欧洲帝国与殖民主导态势的重大时刻达到顶峰;在阿洛伊斯 · 李格尔、海因里希 · 沃尔夫林和阿比 · 瓦尔堡的著作中,十九世纪末期与二十世纪初期的艺术史首次完成成熟的学科转型。这些学者皆以德语写作,但分别来自于奥地利、瑞士与德国。
第二讲 潘氏之圈:历史与艺术史探究的对象
潘氏之圈,1932年/1939年(雅希·埃尔斯纳绘)。
本场讲座聚焦于潘诺夫斯基(1892年-1968年)这位二十世纪中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的标志性贡献。其中的紧要问题触及历史主义,以及艺术史解释与阐释中有效性的界限何在。潘氏的思考建立在李格尔、沃尔夫林和瓦尔堡之上,并构成对三位前辈的批判。这些思考不仅自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因为潘氏与一代伟大的犹太流亡学者一同被迫逃离纳粹政体下的德国,成为二战后美国艺术史书写中最具影响力的方法模型。我将论证,潘氏的学科方略至今仍然为如何以历史化的方式思考艺术提供着基础,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
第三讲 欧洲中心主义及其超越
《石棺:东方与西方》,[编者]雅希 · 埃尔斯纳、巫鸿,Res: 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 2012年春秋季特刊 61/62合辑,封面与封底。
最后一场讲座建立在前两场讲座的结论之上:即,艺术史学科作为一系列方法的发展解决了诸多实质上围绕欧洲艺术展开的议题,究其深层的学科天性,它始终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但如今,诸如伊斯兰、中国、印度和日本艺术逐步发展出一系列尤为博学且具理论造诣的论述。因而,基于欧洲哲学诸多假设和论述模式的艺术史研究在当下遭遇的挑战是,它所面对的视觉与物质文化实际源自其他同样尤为悠久、成熟且自成体系的哲学传统,这些传统也各自拥有自身的论述与修辞风格,而艺术史这门学科的现状实际并不足以研究这些纷杂的现象。现在,我们需要寻找的研究路径必须真正具有全球性与比较性,并能够同时尊重、包容与称颂每个传统本身(欧洲传统包括在内)和它们的特定性。
雅希 · 埃尔斯纳学术简历
雅希 · 埃尔斯纳
雅希 · 埃尔斯纳(1962年生)现任牛津大学古典考古学和艺术史高级研究员,并从2003年起担任芝加哥大学长期客座教授。早年在剑桥、哈佛和伦敦的多所大学研习古典学和艺术史,于1991年获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博士学位。在伦敦考陶尔德艺术研究院和牛津大学任教期间,他也同时在英国驻罗马学院、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密歇根大学人文研究所和普林斯顿大学任客座教授。
其专著涉及古代晚期的古罗马艺术、仪式及视觉性,代表作包括《艺术与古罗马观者:艺术从异教世界至基督教时期间的嬗变》、《古罗马之眼:艺术与文本中的视觉性与主体性》等,并持续在《批判性探讨》和《艺术史》两本核心期刊中发表持续至今的一系列艺术史学史专题研究和文本翻译。自2013年起,埃尔斯纳任牛津大学和大英博物馆联合研究计划“信仰的多重帝国”的主研究员,研究计划旨在探索公元200至800年间欧亚大陆中兴起的世界宗教的视觉文化。
回应人简介
陈平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大美院美术史论系主任。研究方向为西方美术史学史、建筑史。著有《西方美术史学史》、《外国建筑史》(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一等奖),长期致力于译介西方经典美术史学著作,主编《美术史里程碑》丛书。
吴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美学、视觉文化与图像学、以及西方艺术史。出版著作包括《雅克 ∙ 拉康:阅读你的症状》、《走向一种辩证批评》、《20世纪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等,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
巫鸿
美国文理学院院士,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任艺术史系和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和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同时也是OCAT研究中心的执行馆长。其著作包括古代和现当代两方面。前者包括《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1989),《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后者包括 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ina(2001), Remaking Beijing: Tiananmen Square and the Creation of a Political Space (2005),《作品与现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2005),《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2008),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A History(2014),Zooming In: Histories of Photography in China(2016)等。
关于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项目作为一个致力促进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开放性项目,旨在为探索当代思想境遇、重申当代艺术实践潜在历史的研究提供一个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帮助国内思想界和艺术界直接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并借以建立和深化二者间的交流与沟通。作为OCAT研究中心公共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将昭示和宣传该学术机构在广泛的人文学科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研究的基本理念。
2015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现场
OCAT研究中心在开馆以来的2015和2016年,分别邀请法国哲学家、艺术史学家乔治 · 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和美国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巫鸿(Wu Hung)作为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主讲人。二位主讲人分别进行了题为“图像,历史,诗歌: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和“空间的美术史”的学术系列讲座。OCAT研究中心也围绕着二位学者的代表性论著与策展实践中蕴含的学术思想,策划和主办了系列的研讨班和公共对谈活动。同时,乔治·迪迪-于贝尔曼和巫鸿也受邀为OCAT研究中心分别策划展览“记忆的灼痛”(2015年)和“关于展览的展览:90年代的当代艺术展示”(2016年)。这一系列活动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与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
2016 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现场
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邀请英国牛津大学雅希 · 埃尔斯纳(Jaś Elsner)教授为主讲人,讲座主题为“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于2017年9月12日至14日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举行。围绕这个讲座项目,在2017年的一整年时间中,OCAT研究中心将陆续主办启动讲座系列、研讨班、对谈、展览、出版等公共项目。本年度公共项目的总主题为史学史。在2017年1月至2月期间,OCAT研究中心发起“雅希·埃尔斯纳启动讲座系列”,邀请国内的史学史研究者就维也纳美术史学派和德国形式主义美学传统进行讲演。在此之后,“雅希 · 埃尔斯纳研讨班系列”作为这个计划中的核心单元共分为三期,第一期“超越艺术意志”及第二期“迈向一种描述意识”已分别于今年4月和6月成功举办,第三期研讨班“比较主义视野下的’浮雕’”将在年度讲座第三讲的当日9月14日举行。由OCAT研究中心、牛津大学历史环境图像资料库和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发起的联合展览“遗址与图像:两个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计划”亦将于9月15日开幕。
相关活动
遗址与图像: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研究计划
主办:OCAT研究中心、牛津大学历史环境图像资源库、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
开幕|周五9月16日下午3点
展期|2017年9月16日—12月31日
地点: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是OCT当代艺术中心(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简称“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盈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还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展馆信息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B出口向北100米)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7:00 (逢周一闭馆)
联系方式:info@ocatinstitute.org.cn 8610 6737 5518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更方便的获取活动及学术资讯
欢迎转发我们的信息至您的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请直接
识别二维码哦
投稿邮箱
31743986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