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49:他们的选择,让人肃然起敬

马少华等 读一份 2020-09-14

☑ 作者马少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大千(左一)(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著名画家,书法家,被西方艺坛誉为“东方之笔”。


1949年12月9日,成都新津机场,最后一架飞往台湾的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这时,突然一辆汽车飞速驶来,从车上跳下来一个人,长须飘飘,仙风道骨。

这个人,就是张大千,他听说这里有一架飞机,就火速赶来了。


一见到张大千,飞机上有一个人又喜又忧,这个人叫杭立武,是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


杭立武为什么要又喜又忧呢?因为喜的是张大千乃一代宗师,如果跟着他去台湾,意义重大。


忧的是当时飞机已经坐满了,勉强再塞下一个人已经是很困难了,更何况张大千还带来了78幅敦煌临摹壁画!


张大千此时也看出了这个残酷的现实,怎么办?要知道,这些壁画可是无价的国宝,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要是丢掉了,无疑将悔恨终生!


可是,这架飞机上坐的都是政府大员,连他们的行李也都是简之再简,不可能再让他们舍弃掉珍贵物品来装这些跟他们毫无关系的壁画。


就在为难之际,杭立武当机立断,将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搬出来。


他对张大千说:“这是我的全部家当,我现在把它们都扔下去,用来装这些壁画。但是,我有言在先,到了台北后,这些壁画不再属于你一个人,而是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你要是同意,我现在就动手。”


张大千思索了片刻,也只好同意了。于是,这些价值无法估量的壁画被装上了飞机,而杭立武的全部家当,被扔在了机场,随风飘逝。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选择。


官至教育部长,杭立武的家当中肯定也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对他个人,对他的家庭,都意义重大。然而,他却选择了那些跟他没什么关系的壁画。这样的选择,怎能不让人感佩?


因为在杭立武的眼中,文物比财富更重要。


张充和(1914年——2015年6月18日),女,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赴美后,先后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


那么,有没有比文物更重要的呢?有的。


就在一年前,1948年12月17日,北京某机场,张充和与丈夫傅汉思、保姆小侉奶奶,带着一大堆珍贵书籍、字画等文物出现在了机场。


因为傅汉思是美国人,他联系到了美国军方的要人,准许他们可以搭乘飞机回到美国。


可惜,这架飞机同样已经坐满了。机长望着他们三个人和一大堆行李,摇了摇头说,最多只能上三个人,行李留下;或是上两个人加行李,一个人留下。


傅汉思争辩了半天,也没能让机长松口,只好把张充和叫到一边,小声跟她商量,是否可以把保姆小侉奶奶先留下。


反正她也不是什么汉奸反动派,政府不会为难她,等以后有机会再回来接她也不迟。


但张充和断然拒绝了,她说:“小侉奶奶从小就在我们家,她的家人早都没了,我不可能把她一个人留在这里,坚决不能!”


不过,张充和也知道当时的处境,所以没让丈夫为难太久,毅然提出来说:“如果小侉奶奶和我们的行李只能选一样,我选择小侉奶奶。”


傅汉思一下子愣住了。因为他知道这些文物对妻子是多么的重要,甚至比她的命还重,然而现在她却选择了放弃。


他还想再劝劝妻子,但张充和没有再啰嗦,拉着小侉奶奶就登上了飞机,任由那些曾是她的心头肉的珍贵文物散落在冰冷的地上。


后来,张充和回忆说:“小侉奶奶出身很苦,二十几岁就跟着我们,多年来一直照顾我们,我们不能就这样扔下她。至于那些字画,都是身外之物,不可能比小侉奶奶还重要。”


小侉奶奶在美国去世后,张充和亲自为她举办葬礼,用心极诚。


跟杭立武的故事一样,这个故事让我再一次受到了震动。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发生过无数生离死别。一个人做任何选择,我们这些局外人都没有权利去置喙。


如果张充和选择了那些珍贵的文物,也无可厚非。当时有不少著名的大文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张充和却选择了小侉奶奶。


因为在张充和的眼中,感情比文物更重要。


人的一生会做出很多选择,有的容易,有的困难,局外人往往很难去评价。


但总有一些选择能让人肃然起敬。比如杭立武的选择,比如张充和的选择。






—延伸阅读—


张大千为何不回大陆?一篇食品清单,一篇收支清单,足以说明问题
☑ 文章来源|腾讯企鹅号 小春说历史


1949年,国画大师张大千既没有留在大陆也没有扎根于港台,而是远走欧美,终生再没有回到故乡,张大千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1981年,谢稚柳在香港答记者问时,谈到了张大千回大陆的问题,他的看法是:“我也希望他回去,但我决不劝他回去。原因有二:


一是张大千自由散漫,爱花钱,在国内,没有这样的条件;


第二,张大千自由主义思想很强烈,要是让他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美协理事等职,经常要开会,肯定吃不消。张大千这人,只适宜写画,不适宜开会,他不擅说话,更不擅做大报告。”


谢稚柳是大千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至交好友,对他的个性脾气自然了若指掌,这两点是从他的生活作风和个性上,道出了他不愿回归的原因。



除了谢稚柳说的两点原因外,还有一条是张大千不愿归来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经济方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困难重重,百废待兴。人民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解决四亿多人民的温饱问题上。公私合营前,除少数私方人员外,绝大部分人员先实行供给制,后是低薪,衣食住行外,所剩无几。很少有人会用钱来收藏字画,艺术市场十分萧条,既无国内市场,更无海外市场,中国画没有出路。绝大多数中国画家改画连环画、年画或广告设计,有的从事美术教育,只有极少数画家如齐白石还能坚持卖画为生,但价格甚低。当年齐白石一幅画,只有几十元,还不太好卖。


张大千画作《黄山文笔峰》。此画为张大千八十三岁高龄时忆游黄山之作,自题“以渐江、苦瓜两尊者法写此”。老笔纵横,苍劲有力


张大千自述:20世纪50年代初,他旅居印度大吉岭,曾接到齐白石由香港友人转交的一封信。信中“先是说人民政府如何照顾他,希望我也不妨回去看看。一个‘然而’大转弯,齐先生才表示出他的真心。他说他目前的生活很苦,他想寄两张画给我,问我在海外可否代他设法卖出,他希望只要一百美金就够了”。张大千阅信后,“赶紧请香港的朋友代我汇一百美金给他,我也回了信,自然不要齐先生寄画来”(见《张大千的世界》)


齐白石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画家了。对张大千来说,有没有艺术市场(即卖画环境)是他安身立命的重要问题,这是张大千不愿回国在经济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张大千的家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中有不少人需要他照料接济,诸如他的二嫂、三哥三嫂、四哥及两房夫人,都是年逾花甲或没有收入的老人,还不包括子侄辈中的困难户。


据了解,张大千在海外站稳脚跟后,每月按时给三哥三嫂一房寄的生活费是一百港币(约合人民币四五十元),这在五六十年代中小城市,相当于四五个人的生活费;一房如此,其他两房也不少。如果张大千回国,没有卖画的环境,不要说帮助这些亲友了,恐怕连他自己一大家妻儿的生活也难以维持。


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享有天府之国的川中盆地也在劫难逃,因政策失误而造成的“人祸”更是惨重,消息传到迁居巴西的张大千耳中,自然要焦急,因此托香港的学生,寄了一批食品给三哥三嫂,聊解口腹之欲。信中开列了一大篇食品清单,这是不足为奇的。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这封信中,张大千破天荒地也开列了一张他在巴西的家庭收支的清单。清单中的收入是卖画所得万余美金(约合人民币三万元)加上儿子保罗经营的果园收入四五千美金,支出是一大家十四人的生活费用。


且不说张大千的卖画所得是否打下埋伏(据悉,张氏精品按当时的行情,一幅至少上千美金),即使按卖画年收入万余美金来计算,当时在国内是绝不可能有此收入的。至于张大千在信中所说“只是人口稍多,足够家用,无多蓄积”云云,则有点“叹苦经”了,叹“大有大的难处”,是怕老家亲友认为他在海外发了洋财,狮子大开口,要钱要物。


闲话少说,一篇食品清单,一篇收支清单,两相对照,很能说明他不能回大陆的经济原因。




✔ 往期阅读
一块石头的故事
写给殁于这场灾难的梅子姐
臭不可闻的中国学术江湖
我怕了!他们把实验室的动物拿出来卖了
二战波兰部队有只熊士兵,跟随部队南征北战
不要把伟大的批评者,当做国家的敌人
人民法院报:美国《吹哨人保护法案》的源起
有些人知道得挺多,但没脑子



载得住的乡愁,看得清的世界。“鸿爪春泥迹偶存,三生文字系精魂。神交岂但同倾盖,知己从来胜感恩。”资深报人不定期佛系推送,欢迎关注本号,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欢迎互动赐教。☑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除注明原创外,皆为转载。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就像漂流瓶扔进大海
一篇文章要想漂得远
靠您转发或点↓在看↓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