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学术》第42辑 | 卷首语、目录

中西书院 道术与天下 2022-07-07


《中国学术》第42辑
刘东主编
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

卷首语

  才为一套新近创办的丛书写完总序,又要为新一期的杂志撰写卷首语了。那么正好,在前边那篇刚刚成型的序文中,我也刚谈到在“论文写作”这个方面,国内学界还远未能跟上“全球化”的步伐,这就使得坚持国际标准的汉语学刊,很难从本土中汲取到充足的稿源。不过正因为这样,就算是再捉襟见肘、勉为其难,我们也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最起码的:也要在汉语世界里“聊备一格”,以便让即使利用母语来写作,也打算写出同等分量的作者,能有一个发表和展示的园地;与此同时,也不致让别人一概而论地认为,凡是在这方水土中写出的论文,全都篇幅偏短、分量偏轻、味道偏淡……

  论文栏第一组,看似来自完全不同的论域,却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都涉及了人类对于自身思维的信念,以及由此导致的现实生活态度。刘东认为,真正彻底的理性主义,就应去坚持理性本身的“自限性”,所以不打折扣的、贯彻始终的理性主义,便只能自我设定为“有限理性主义”。这一点,正乃“先秦理性主义”最为突出的特征;所以,也唯有由此出发,才能理解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之说的精义。从这种彻底理性的立场出发,作者借助一条驳杂的历史光谱,从“宗教与理学”和“启蒙与儒学”两个侧面,分别考察了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以及它们在西方的各自对应物。而基于这种重新确立的思想定位,作者便澄清了对于儒学的长期误解,指出它绝不是那种既完全过时,又不经批判的形而上学;恰恰相反,它是要在坚守“认识本位”的思想前提下,并在由此获得的虽则有限却又可靠的价值基点上,来尝试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迄今仍有世界性意义的“人生解决方案”。哈特穆特·莱平Hartmut Leppin)指出,对于宗教暴力的现有研究,总共呈现出三种不同的进路,却全都呈现为单一维度。比如阿姆斯特朗认为,暴力植根于人的大脑结构,只不过经常假宗教之名出现;巴伯罗夫斯基又认为,暴力属于人类学上的常量,而当今这种极端的暴力,又与现代集权主义相关;阿斯曼则坚持认为,宗教暴力主要还是跟一神教相关。可实际上,在古代的多神教和一神教中,都曾经不同程度地存在过暴力,所以,我们应当更加深入到历史中,去考察这种现象的丰富内涵。当然,作者从另一方面也承认了,由于一神教的普世性和排他性,自信无所不知地垄断了真理,也确实带来了更大的暴力威胁。

  论文栏第二组,聚焦于古代希腊哲学。安德雷·拉克斯André Laks)的文章,先从早期哲学家对于感觉的讨论入手,指出那里原有形成概念的思想资源,这尤其指一部分感觉印象已被稳定在大脑中。可进而,作者又讨论了思想与感觉的关系,指出在早期的哲学家那里,只是由感觉来提供思想的模型,而思考活动本身却未得到足够重视,由此便使“概念”显得不那么重要。不过,早期哲学家又有关于语言起源的更多讨论,这也为理解“概念”的产生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即从对于某个对象的命名(或重新命名),来理解这类“概念”的发生与性质。刘万瑚的文章,研读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Theta卷(第九卷),并对其中的“潜能”与“实现”概念进行了释义。在作者看来,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变动意义上”和“更多意义上”的“潜能”与“实现”。而后者相对于“变动意义上”的“潜能”与“实现”,并不是指在外延上更多,而是指在含义上更加本质、更加基础。由此再进一步来讲,所谓“变动意义上”的“潜能”与“实现”,涉及的是物理学的层次,而“更多意义上”的“潜能”与“实现”,涉及的则是形而上学的(后-物理学的)层次。

  论文栏第三组,聚焦于中国的传统农业,特别是它所使用的“自然肥料”。孟悦的文章指出,不可持续的农业,对于地球生态危机负有重大责任,所以地球生态恢复生机的希望,也不仅在于工业,还更在于有机农业。富兰克林·金的《四千年农夫》,是生态农耕运动的一部经典,它通过研究东亚农业实践,总结出粮食生产本应包含生态劳动和生态服务,这正是“永续农耕”不可或缺的部分,却又属于各种现代农学理论的缺失。《四千年农夫》这本书,曾对欧洲有机农业运动的兴起产生过重要影响,也引起了想在保持地力条件下增加生产的中国农学家的重视。到了当代,在地球氮磷循环系统陷入危机、威胁到全体地球生物的情况下,严肃考虑对于万物更为友善的、不包含畜牧业的生态农耕,更已属于地球公民的应尽义务了。李伯重的文章也指出,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肥料最早和最普遍的国家,施肥也是中国农业有别于其他农业的主要特征之一。而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各主要经济区中,江南在肥料的使用、生产和贸易方面,又很早就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到了明清时期,江南肥料加工处理技术已大大提高,大部分传统肥料都要经过加工,腐熟和制造混合肥料成为常用方法。当时,由于肥料使用量和生产量都有大幅增加,而使用量的增加幅度又大于生产量的增加幅度,故而除了开发本地肥源外,也从北方大量输入豆饼或豆(用以榨饼),从而基本解决了缺肥问题,实现了江南农业史上的“肥料革命”。

  论文栏第四组,转移到了中国古代文学。刘宁聚焦于唐代的文章指出,韩愈古文中的议论之作如“五原”、《师说》,不骋辩锋、弘扬儒道、攘斥异端,乃是《淮南子·原道训》《文心雕龙•原道》之外的独创。这类文体背靠确定的伦理意涵,对核心概念提出了明确定义,成为后世儒学理论的先声。“五原”类文体强调破邪义、别同异和明高下,表达了回应佛老挑战、提倡儒家伦理的用心。从文学史内在理路来看,韩愈继承了儒家的正名思想并加以创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议论方式和行文结构,从而构成了韩文气势高亢的创作肌理,呈现出他对儒家传统的返本开新。黄卫总聚焦于明代的文章指出,钟惺1610年参加会试成功,遂与许多同期参加科考者建立了友谊。他在京师形成的同年社交网络,不仅对其官场中的行走必不可少,也对其文学声誉的传播、诗歌理论的影响都至关重要;只是,这也使他不由自主卷入了晚明的党争。与此同时,一些与钟惺最为交好的朋友,却又跟科场与功名无关,从而帮他建立了另一个可选的世界,在那里,悠闲的审美活动占据了主导位置。从钟惺对党派政治的厌恶,以及对个人品行的坚守,可知他确在企图重新定义友谊的道德标准,以适应明末愈发严峻腐恶的党派政治。

  评论栏中,作为清华国学院“院史工程”的一部分,张晓伟回顾了王力的学术生涯,并梳理了这位杰出院友的贡献。对于王力早年所获“十四箱书”的作用、清华国学院不同导师的作用、欧洲实验语音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作者均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解释。此外,作者也分别从汉语语音学、汉语语法学、汉语词汇学、汉语与周边语言对比研究、汉语诗律学等方面,总结了王力作出的学术贡献。作者的较有心得之处在于,认为王力的汉语语法学重视语言心理,他在五十年代的汉语词类研究,蕴含着高度的语言理论,而他的词汇学至七十年代后,始真正成熟,并在解释汉语早期词汇生成等方面,具有巨大生发能力。

  最后再来回顾开头的话题。我们无论在编辑部,还是在研讨班,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从来都没见过“最好”的文章,它永远有待于学界的努力,也可能就来自哪位的“下一篇”。此正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之意。可无论如何,这既不能当成原谅自己的口实,也不能当成搪塞别人的遁词,由此便去一味地铺叙陈说,机械地积攒自制论文的篇数。——也就是说,就算眼下的成果未必尽如人意,我们只要打算发笔写作了,总要先独具只眼地看出了什么问题,又要匠心独运地来解决这个问题。唯有在如此“精于炼意”的基础上,再来谋篇布局、层层推进,而触类旁通、广征博引,而纵横捭阖、神完气足,我们才可能获得稍许的进境,也才可能把自己所获得的进境,叠加到人类总体的“知识增长”中。

刘东

2020年5月6日于三亚湾·双台阁


《中国学术》第42辑

目 录

卷首语

论 文

刘 东  作为有限理性主义的儒学

哈特穆特·莱平 一神教与古代世界的宗教暴力

安德雷•拉克斯 早期希腊哲学中“概念”的出现

刘万瑚  《形而上学》θ卷中的潜能、实现和变动

孟 悦  永续农耕的谱系:生态自给和自然肥料运动

李伯重  明清江南农业中的肥料问题

刘 宁  “正名”与韩愈古文议论艺术的创新

黄卫总  同党、同学、同乡:钟惺和晚明时期的“男性友谊”

评 论

张晓伟  王力先生的学术历程与贡献

书 评

韩 穗  亚里士多德主义之外的亚里士多德

     ——评《亚里士多德难题I:理论哲学》

郭峻赫 公共善的社会政治条件

     ——评《自由足矣:复杂世界的道德指南》

李翠琴  趋近灵智

     ——评《哲学与神感术在古代晚期》

范利伟  激活国学的当代价值

     ——评《国学的当代性》

周奕李  道德错误理论中的错误

     ——评《道德错误论:历史、批评、辩护》

张 可  对自由意志怀疑论的怀疑

      ——评《自由意志、能动性和生命的意义》

程云飞  作为道德情感与社会控制的嫉妒

     ——评《羡慕嫉妒恨:一个关于财富观的人类学研究》

周 星  社区本位的民具学研究

     ——评《器具:技艺与日常生活》

龙瑜宬  一种文化的文学化阐释

     ——评《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

袁 剑  重思传统文化序列中的清代之环

     ——评《清代与传统中国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