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答】为什么4岁以下的小孩,都会以淋巴细胞为主呢?(第87期)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 医学检验沙龙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上图 查看专业辅导资料
大家晚上好,我是小龙
【你问我答】版块又回归啦
提问的朋友可以在本篇末尾留言
会有专业老师进行解答
婴儿的免疫系统未建全,而且孩子在出生4到6天开始,到4到6岁时结束。在此期间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与成人恰好相反,称为四六交叉,所以会出现淋巴细胞相对高,中性粒细胞相对少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现象。
采供血机构需要上岗证考试,一般检验科血库检验师可以胜任。
每块计数板由H形凹槽分为2个同样的计数池。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支持柱,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0.10mm的计数池。计数池画有长、宽各3.0mm的方格,分为9个大方格,每个大格面积为1.0mm.容积为0.1mm(ul),其中,中央大方格用双线双成25个中。方格,位于正中及四角5个中方格是红细胞计数区域,用单线划分为16个小方格。四角的4个大方格是白细胞计数区域,用单线划分为16个中方格。根椐国际标准局(NBS)规定,大方格每边长度允许误差为±1%。
一般在37度,温度波动度±0.3℃,也可根据实验要求调整温度。
脂血电解质测定中,酶法测定正常样品中的Na+、Cl-均高于ISE,但按美国 CLIA′88偏倚要求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脂血(TG<15mmol/L)对酶法测定K+、Cl-无干扰,Na+ 呈负干扰,但酶法不能测定严重脂血标本(TG>15mmol/L)的K+ 、Na+ 、Cl- ,脂血标本中Na+偏倚与TG、TC浓 度 不相关,其主要原因是脂血标本中大量大分子 CM 产生光散射现象,因此用ISE检测电解质更可靠。
餐后尿出现尿蛋白或伴有尿潜血通常被认为是体位功能引起的暂时性生理改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对于健康的青壮年而言,可能无临床意义,但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与青壮年不同。不少老年人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各脏器之间存在密切的负面关联,肾脏的病理改变较早,且较明显、敏感。有研究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晨尿、餐后尿尿常规检查结果有差异,说明这种情况不单是生理性的改变,即使是一过性的;从肾功能生化指标分析,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人。
体检中,老年人往往认为晨尿检查最准确,晨尿检查没问题,就一切正常了,从而忽视了餐后2h尿常规检查对潜在的肾脏早期疾病的发现。因此,晨尿、餐后尿是可以互补的常规检查,尤其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以较早发现肾脏的病理改变。
血清检测方法分为两大类:即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前者为常规试验方法,是检测类脂质抗体的试验,目前常用的是RPR;后者为确认试验方法,是直接检测梅毒螺旋体的试验,目前常用的是TPPA。人体感染梅毒后,会在体内产生两类抗体,一类是抗梅毒螺旋抗体,另一类是抗类脂质抗体。前面提到的RPR是针对类脂质产生的抗体而不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故无特异性。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导致体内产生类脂质抗体的疾病,都能够使RPR的检测产生阳性结果,即生物性假阳性。
如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猩红热、活动性肺结核、丝虫病、斑疹伤寒、锥虫病、回归热、疟疾、麻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干燥结合症、慢性肾炎及海洛因成瘾、甚至妊娠等。但梅毒以外的疾病造成的RPR阳性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RPR的滴度一般比较低通常<1:8。
由于RPR实验容易出现假阳性,因此医生往往会同时作特异性较强的TPPA来确认梅毒的存在。虽然TPPA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的检测,但在一般人群中也会有1%的假阳性。现在已知可造成TPPA假阳性的疾病有:结肠癌、淋巴肉瘤、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丙型肝炎、肝硬化、AIDS、海洛因成瘾、生殖器疱疹、麻风、妊娠等。
值得一提的是,老年人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假阳性率较正常人群高,一般在1%~2%。特别是70岁以上,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的高龄老人,RPR和TPPA同时出现假阳性的情况时有发生。
曲霉菌占空气中真菌的12%左右,主要以枯死的植物、动物的排泻物及动物尸体为营养源,为寄生于土壤中的腐生菌。
曲霉是发酵工业和食品加工业的重要菌种。2000多年前,我国就用于制酱,也是酿酒、制醋曲的主要菌种。现代工业利用曲霉生产各种酶制剂(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等)、有机酸(柠檬酸、葡萄糖酸、五倍子酸等),农业上用作糖化饲料菌种。
曲霉菌是一种典型的丝状菌,在眼真菌感染症中其比例仅次于镰刀菌,约占全部眼感染症中的10%左右。曲霉菌常导致角膜炎和眼内炎,偶见引起巩膜炎、结膜炎及泪囊炎。
一般按照初级报考专业报考中级,具体可咨询当地报名处。
1、常规项目 1.大便隐血(需禁食隐血饮食)。2.三大常规:常规体检、常规实验室检查、常规影像学检查。3.肛门指诊(DRE):可发现75%的低位直肠癌、前列腺病变。4.脱落细胞学检查:痰细胞学。5.腹部、盆腔B超以及部分腔内超声等。6.胸部正、侧位平片、腹部平片。
2、影像诊断 1.消化道造影、尿路造影。2.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CT)。3.核磁共振显像(MRI)。4.动脉造影等。5.FCT、US引导下穿刺活检。6.核素扫描:E—CT。7.正电子核素显像—PET等。 其中,PET/CT既可准确定位,又可对病灶准确定性。其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比CT、核磁共振更高,可以发现微小的隐匿病灶,可进行良恶性鉴别和恶性程度估计,并鉴别肿瘤治疗后是复发灶还是斑痕形成。
3、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肿瘤诊断重要手段,可用于空腔脏器和体腔检查,可发现黏膜的癌前病变、原位癌。内镜检查可发现X线、CT不能发现的肿瘤,可活检。
4、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肿瘤细胞本身产生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
甘油三酯是长链脂肪酸和甘油的形成分子,为人体储存能量,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正常血清的甘油三脂是0.45-1.70mmol/L。甘油三酯高的危害最直接体现在动脉粥样硬化上,甘油三酯高的后果是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渐渐形成小斑块,而血管壁上的这些块状沉积会逐渐扩大面积和厚度,使血管内径变小,血流变慢,从而加速堵塞血管的进程,严重时血流甚至被中断,由此可以看出甘油三酯高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除了血流中断,阻塞物脱落还能造成血栓,甘油三酯高的后果无论发生在哪个部位,对人体的损伤都是很严重的。
发生在心脏可引起冠心病、心梗;在大脑可引起脑卒中、中风;在眼底会引起视力下降。失明;在肾脏会引起肾萎缩、肾衰;发生在下肢会引起下主动脉狭窄或闭塞而致肢体坏死。在后期衰竭器官增多会导致体内脏器多处硬化坏死。此外,甘油三酯高的危害还包括引发高血压、胆结石、胰腺炎、老年痴呆,致使男性性功能障碍,加重肝炎等。
更换缓冲液试一下,一般染液偏碱性时,会染成深蓝色颗粒,还有偏幼稚的嗜酸粒细胞除嗜酸颗粒外还可见紫黑色颗粒似嗜碱性颗粒,这种嗜酸粒细胞成为双染性嗜酸粒细胞,常出现在中幼粒、晚幼粒细胞阶段。
我们一般最先关注的是:五种细胞,分别为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血红蛋白、血小板。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下白细胞(WBC),小儿正常白细胞在宝宝不同年龄阶段正常值是不同的,在新生儿期,白细胞总数可在20×10^9/L,在婴儿时期,白细胞总数在(11—12)×10^9/L左右,在儿童时期,白细胞总数在(8—10)×10^9/L左右。其次再来看细胞分类,根据白细胞来源、形态、功能的不同,主要分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由于这几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当发生不同类型的感染时,所引起的各类型白细胞数量变化也不同。宝宝出生时,中性粒细胞比重较高,占60-65%,淋巴细胞约占30—35%。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约相等,曲线第一次交叉,以后在整个婴儿期均是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占30%,学龄前其中性粒细胞逐渐增加,4—6岁时两者又约相等,形成第二次交叉。6岁后中性粒细胞继续增多,淋巴细胞减少,逐渐达成人值,粒细胞约占65%左右。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婴幼儿均较低,各年龄期差别不大,嗜酸性粒细胞约占2%—3%,嗜碱性粒细胞0.5%,单核细胞在婴儿与儿童期占5%左右。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这是主要判断小儿时期贫血的主要指标,贫血可根据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数量分为轻(90—110g/L)、中(60—90g/L)、重(30—60g/L)和极重(<30g/L)四度。
由于宝宝在生后2—3个月有“生理性贫血期”(这是因为红细胞增生减低以及胎儿红细胞生存期短,生后逐渐破坏,生后3个月内体重增长最快等因素所导致)。应注意和“病理性贫血”相鉴别,“生理性贫血”是在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无需治疗,但应注意在饮食中必须有富含造血需要的物质,对于早产儿尤需及时添加含维生素E和叶酸等食物。
.血小板:新生儿期血小板波动较大,生后48小时内数量较低,约150×10^9/L,两周后可达300×10^9/L。生后血小板数减少可能与产伤有关。生后6个月血小板计数即与成人相同,约(150—350)×10^9/L。
1、凝血酶原时间(PT)的临床意义:(1)延长:先天性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减少症,先天性(第V因子,第Ⅶ因子,第X因子)缺乏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循环内抗凝物质增加(SLE),维生素K摄取障碍(新生儿出血,长期服用抗生素与磺胺类药、抗甲状腺药)、维生素K吸收障碍(口炎性腹泻,肠息肉,肠瘘,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维生素K利用障碍(阻塞性黄疸,肝硬化,中毒性肝病,急性肝炎等)等。(2)缩短: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心肌梗死、肺栓塞、静脉炎初期、DIC高凝期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临床意义:(1)延长:第Ⅶ、Ⅻ因子以外的因子和前激肽释放酶激肽原减少、特别是第Ⅷ、Ⅺ因子缺少(血友病)、使用肝素等。(2)缩短:高凝状态。
3、凝血酶时间(TT)的临床意义:(1)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① 先天性:先天性无(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异常症等。② 后天性:肝硬化、肝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2)缩短:纤维蛋白原增加(感染、炎症、癌、妊娠晚期)等。
4、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1)增加:① 生理性:高龄者、妊娠后期、雌激素制剂内服者、运动后等。② 后天性:妊娠中毒症、感染疾病、恶性肿瘤、脑梗死、心肌梗死、手术、胶原性疾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液制剂长期或大量输入(AHG抗人球蛋白制剂、新鲜冻血浆)等。(2)减少: 生理性:新生儿。② 先天性:A.无纤维蛋白原血症。B.低纤维蛋白原血症。C.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一部分。③ 后天性:A.生理障碍:慢性肝炎、肝硬化。B.消耗增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症、大出血、使用蛇毒制剂等。C.纤溶亢进:休克(电击)、手术、、DIC等。
精浆果糖测定:
苯二酚比色法(国内常用):9.11~17.67mmol/L; ②吲哚显色法:≥l3μmol/1次射精,本法为WHO推荐方法。
2.临床意义 ①先天性精囊腺缺如,果糖为阴性。②精囊腺炎时,果糖含量减低。③在无精症和射精量少于1ml者,若精浆中无果糖为精囊阻塞;有果糖,则为射精管阻塞。
清道夫受体(SR)是吞噬细胞表面的一组异质性分子,至少以6种不同的分子形式存在。可识别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及格兰氏阴性菌LPS,格兰氏阳性菌的磷壁酸等阴离子聚合体,也可识别由细胞膜内侧翻转到膜外的磷脂酰丝氨酸。它们参与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同时也对丧失唾液酸的陈旧红细胞和某些凋亡细胞的清除。
【你问我答】
旨在传播检验知识
促进大家共同学习
一些非专业问题答案属个人见解
有不对之处望也请大家谅解
欢迎留言指正/提问
荐
刷题
冲刺
就用
易哈佛
◎公众号医学检验沙龙声明◎
本平台文首注明文章来源的均为转载,转载仅为分享专业知识!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谢谢!
联系/ 投稿邮箱:3100935196@qq.com 广告招商 / 咨询电话:18502510976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一篇你错过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