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孩子的差距,竟是从“钱”里拉开的

小美 美移移民 2020-09-15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6岁美国孩子要求爸爸预支零用钱20美元买玩具,竟收到他的父亲以“爸爸银行”的名义寄来的信件,回应了这场父子间的“劳资纠纷”。


信中写道:“我们很遗憾地告知你,由于资金不足及客户(孩子)不做家务的历史,现阶段我们不能提供一笔20美元的贷款。”


信中还解释说:“我们审核你的账户后发现,你的资金不足,圣诞节后已经花费逾80美元在玩乐上,以及发现客户您以往常常不做家务。”


不过,虽然父亲拒绝加零用钱,在信末却说明,儿子若不满这个决定,可以向处理投诉部门反映。而让人捧腹的是,“投诉部门”的联系方式是男孩母亲的电话。


这个故事尽管幽默,但相比于另一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会和我一样有所感触。

《1》

-中式教育最容易忽略这一点-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我们在逛商场的时候一定常见的一个现象: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一个孩子哭闹着想要买零食买玩具,然后他的妈妈就会告诉他:“这东西这么贵,买了多浪费钱,妈妈平时上班有多辛苦你知道吗?”


这种情况下,孩子要么哭得更厉害,要么被吓得气都不敢喘,因为他既不知道什么是上班,也不知道什么是赚钱,他只知道此时此刻他想要那个玩具而已。



这两个故事,前者我们可以得知,美国爸爸希望孩子能通过劳动获得零花钱,而后者的中国妈妈只和孩子强调上班的辛苦,赚钱的不易,却忽略了教育里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财商教育。


《2》

-智商、情商和财商缺一不可-


财商教育是什么?第一:教会孩子认识钱;第二:给孩子机会掌控钱;第三:让孩子学习赚钱、花钱。孩子在3到4岁的时候,父母就有必要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了。首先教会孩子认识钱以其这个钱的价值,其次是给孩子一点钱,教会他合理分配,最后是把赚钱和花钱结合在一起,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得零花钱。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一本叫《富爸爸穷爸爸》的书,它便出自美国一位企业家之手:罗伯特·清崎,这本书是罗伯特以亲身经历讲述了“穷爸爸”和“富爸爸”截然不同的金钱观和财富观,大家没看过的话可以买来看看,毕竟里面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使我们终身受益的道理:穷人是为钱工作的,但是富人是让钱为自己工作。


2000年的时候,这本书很流行,它首次提出了财商的概念,告诉我们财商就像智商和情商,是每个人必备的技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说智商时,我们就是自然人,智商代表着我们作为自然人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说情商时,我们是社会人,代表着我和其他人的关系;而财商,是经济社会里无处不在的,代表着我们是经济人。所以,正常的教育里,智商、情商和财商缺一不可,都是每个人应必备的三种能力。

《3》

-值得我们借鉴的

西方财商教育-


然而在中国文化里,我们会认为“谈钱就是俗气”。孩子向父母要零花钱是不懂事的行为,求职者向企业家提薪资也是不那么体面的事情,总之在中国社会里,钱是物质,物质就是现实,现实就是...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了。


相反的,财商教育在美国的中小学里是必修课,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学习认识各种面值的纸币、硬币,老师也会在课堂上让孩子头脑风暴,如何通过各种正当途径“使钱生钱”,甚至老师们会鼓励孩子们私底下进行一些小商品的物钱交易,只要双方觉得公平。


美国的儿童教育专家也一致认为:孩子早些理解钱的来源和用途、适当地学习怎样挣钱、学会有计划地存钱、花钱,对孩子长大后的工作和生活会大有裨益。比如,这是美国一些学校为少儿理财教育设定的目标:

  • 3岁 开始辨认钱币,认识币值。

  • 4岁 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

  • 5岁 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

  • 6岁 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

  • 7岁 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

  • 8岁 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

  • 9岁 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

  • 10岁 懂得节约零钱。

  • 11岁 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 12岁 懂得珍惜钱,知道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

  • 12岁以后 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


除了学校,美国家庭也是非常重视财商教育的。最典型的就是,孩子需要靠劳动获取零花钱,那总不能让孩子出去打工吧,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做家务,扫一次地赚一刀,倒一次垃圾赚一刀。当然,奖励也要和惩罚相结合,如果孩子想偷懒,例如不叠衣服,那就扣一刀。



这样下来,孩子会越来越主动参与到家里的劳动,也不会大手大脚的看见什么就像买什么,因为他们知道,金钱背后包含着汗水,而钱是需要通过劳动换来的,同时,他们也更理解父母劳动赚钱的辛苦。


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曾说过:“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


《4》

-财商教育里的“道”与“术”-


一年前有一条很热的报道:美国亿万富豪戴维·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去世,享年101岁。


为什么这条报道会热呢,因为戴维·洛克菲勒的一生是非常传奇的,他出生在豪门家庭,但是一直保持着“会累坏年轻人的工作节奏”而且还会乘地铁上班。



他的这些品质都得益于从小所受的财商教育。尽管出生的时候,他家已有亿万财产,可孩子们每周只能得到很少的零用钱,同时每人还必须准备一个小账本,按父亲的要求将很少的零用钱的使用去向登记在上面,经检查后,如果使用合理,还能得到奖励。”


这种顶级豪门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就是从日常零花钱开始的。


其实,豪门的财商教育里并不复杂,不管是财商的“道”,(比如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观念“财富是上帝创造的,而我们只是财富的管家”);还是“术”(比如第一代洛克菲勒就开始的记账传统),都可以通过小游戏、日常小事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的。

《5》

-财商教育背后隐含着深刻的意义-


另外,说到财商教育,不得不提的还有犹太家庭。听闻犹太人家里的小孩,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了,你的财产被抢光了,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钱和珠宝,母亲就会耐心地引导孩子,告诉他:“你要带走的既不是钱,也不是宝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谁也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与你同在,智慧才是你最大的财富。”


犹太人理解的财商教育非常的到位,他们认为,财商教育并不只是理财教育这么简单,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一套面对物质生活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深度和广度远高于只是教孩子存钱和赚钱,而是让孩子学会认识财富、理解财富、支配财富、管理财富以及创造财富。

《6》

-钱有两种魔法

一种叫力量,一种叫陷阱-


引申想到了另外一个例子。

3岁大的中国宝宝问妈妈:“你为什么要去上班?不能不上班吗?”

妈妈回答:“要是妈妈不上班,你就得饿肚子。”或是:“妈妈也想跟宝宝整天在一起,但不上班就挣不到钱,就养不活你。”


在孩子对钱的概念还是模糊的时候,妈妈的这一番说法听上去好像就是在暗示孩子,工作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情,而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养孩子,一切都是孩子的错。


等孩子长大了之后,若缺乏财商教育,他就会习惯不劳而获,认为只要他想要的,伸手就能得到满足。


另一种情况就是,父母会限制孩子的零花钱,不停地强调家里很穷,要省着花,这样的结果则会导致孩子感到担忧和自卑,对钱往往会过于看重,从而忽略了对知识、创造、公正、关爱等永恒性价值的追求。


钱有两种魔法:一种叫力量;一种叫陷阱。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中国式教育对钱避而不谈,往往会使孩子掉入金钱的陷阱,越来越深。的确,即使撇开环境、科技、法律不谈,从财商教育里看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推荐阅读:

病床上的思考:中国人的身体为何越来越差?

从早恋现象看中西方不同的教育观

在北上广生活不下去?欧洲这几个国家值得拥有!

财富移民:中国富豪的安全感该从哪里来?

华人勤奋又努力,为何赢不来尊重?

梁小虹:中国航天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政策


- - - END - -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最适合您的移民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