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使用正念与精神疾病亲历者工作

症状网络 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 2024-05-28

正念是指通过有意识地觉察当下 ,并对每时每刻所觉察的体验不加评判, 从而产生的一种觉察力。有一些研究表明正念训练可以提高注意力,改善个体认知功能。防止抑郁复发的目的。提升对痛苦的耐受。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减少消极情绪体验,提高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水平。

尽管“理论上”是有用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精神疾病亲历者可能在进入正念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挑战,因此导致依从性低,对正念的满意度较低等情况。本文将罗列使用正念与精神疾病群体工作时的挑战以及应对方式,如何拓展我们的视野用更全面的框架去理解这些挑战。


导入正念


在精神疾病亲历者的工作时很容易遇到提到正念时,个体感觉到突兀、不被理解,因此对正念的开展有所抵触。延伸阅读:为什么正念令人反感?

应对方式:我们可以借助于“动机访谈”技巧来导入正念,并且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持续动态调整工作的目标。

动机访谈的自主学习网站:https://motivationalinterviewing.org/

在动机访谈中,我们从不推销我们的理念,而是充分运用同理与倾听,与那些挣扎于要不要改变的人们建立联系、共同协作,一起渡过挣扎,迈向改变。需要compassion,是关心在意他人的痛苦煎熬,还包含努力为这个人谋求福祉、争取利益。

动机访谈包含的四个基本过程:导进engaging、聚焦focusing、唤出evoking与计划planning。并运用核心技术:开放式问题、肯定、反应性倾听和信息交换,来逐步引出改变的动机。

在导进的阶段,从业者根据具体的情境需要,灵活熟练的切换不同的谈话风格。引出“改变语句change talk”,识别“持续语句sustain talk”:改变语句的强度可以预测当事人改变的决心(commitment),继而预测他们的改变行为。在当事人矛盾时,让他们自己表达作出某种改变的理由和原因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使用合作与接纳的方式工作,而不是推销或是劝诫。

合作partnership:虽然从业者可以分享专家意见,但是合作的立场也容纳当事人持有关自己的、关于自己成长经历以及环境的专家意见(当事人是自己的专家)。从业者要积极引出当事人的意愿以及目标。避免给出“指导性建议”(你应该…)以及“禁止性建议”(你不应该…)。

接纳acceptance:较合作更进了一步。罗杰斯认为,接纳了才能放下原来的防御,打破原来矛盾的平衡,更可能改变。包含四个成分:

1.绝对价值: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具有潜能的,即便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从业者不认同的。如果当事人表达的实在会有负面影响,从业者要表达自己的关切担心,又要明白不能强迫当事人改变。即便是在监狱、戒毒所,也要相信改变的选择权在当事人。
2.自主性autonomy:每个人的人生方向一定要由他们自己来决定。我们能影响他们,但是不能控制他们,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他们自己。
3.准确共情:愿意且能够在当事人的视角看待他们周围的情况,同时还能让自己不陷入其中。。
4.肯定affirmation:滋养当事人心中改变的希望,而不是挑错找问题抓弱点,而是要寻找当事人的优势。

evocation(唤出):当事人是自己的专家,哪些有利于他们,哪些妨碍他们,当事人是对此有经验的。


为何要警惕去推销


每个当事人都有不同的准备度。越是主动想要纠正别人,反而降低了当事人改变的可能性,因为从业者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矛盾心态。

当事人存在矛盾心态可能因为觉得不可能改变,或是害怕改变的代价。一旦逼迫当事人改变,就是在向矛盾心态施压,当事人就必然会反抗(push back)。这种反抗又称为“不和谐discord”。

导致“不和谐”的因素包括:(1)试图让当事人相信自己有问题;(2)主张并强调改变的好处;(3)告诉当事人该如何改变;(4)警告当事人不改变的后果;当我们觉得当事人非常需要某些信息的时候,也可能是“不和谐”发生的时刻。这时处理的是“对改变感到矛盾”这一问题。

在唤出动机后,我们再邀请个体一同讨论我们一同合作使用正念的考量以及建立共同的目标。邀请来访者蜕变,并且一同讨论可能的方法,正念只是其中一种可能的过程,并不是唯一且绝对正确的。


维持正念练习

精神疾病亲历者长期坚持练习正念可能会遇到由于精神疾病本身所带来的动力减退、兴趣缺乏、注意力不集中等,在练习过程中经历到病情波动或是心境波动,练习成果归零,令人感到沮丧。例如本来坚持练了好几个月,也感觉到自己的注意力调节、对情绪的掌控感、放松等能力的提升,但是此时面临到人际关系压力、季节变化、月经周期或是病情本身的波动,开始难以坚持,或是感觉到一切归于原点的沮丧。

其实,能观察到自己状态的变化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并且也是接纳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而制定更现实的调节方案的基础。这些波动在精神疾病亲历者的生活中其实不断出现,在我们深刻地发现它之前,它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此时我们直面我们自己的无力感,可以在团体中以及与正念带领着探讨,让我们去认识我们波动的不同状态,并且经由几年的过程手把手去熟悉这些波动,让我们后面更能够自信有掌控感地与自己相处并且调整自己。

向当事人澄清正念练习的目标也是很重要的,正念不会让我们控制情绪,也不是为了消除症状的波动,而是学会觉察自己的波动、及时做出(环境、行动)的调整,且接纳自己改变与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正念本身也是需要坚持的练习,有许多人感觉“懒”、不想练。针对这个状态,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从小上学和教育中,容易不知不觉就是用批评以及紧张的方式去让我们坚持一件事。可能为了成绩好,我们就要不断批评自己让自己每天坚持学习;为了减肥,我们就要不断嘲笑自己胖来克服食欲;为了运动,我们就不断嘲讽自己懒,不如别人,来令我们运动。

这些使用自卑来“自我激励”,在我们运用正念的时候,长期下来难免展露出来。我们发现了我们的方式,这可能也是我们能够坚持接近我们的意志的方式。此时我提供一种正反馈的可能性,我们参考这种可能性去打破我们的循环。我们可能发现有一部分能够坚持健身的人,ta们并不是借由批评自己去健身,而是每次健身的时候真心地感觉到放松以及舒适,因此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健身本身对ta们而言就是正反馈、是自我照顾的方式,让ta们不去健身ta们都不干。许多能够坚持下去正念的人,ta们并不是“坚持”,而是自然而然为了正反馈而持续地实践正念。

正念是每天生活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刻意的压抑或是磨炼。更重要地是探索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每天花一些时间闭着眼睛去完成一个任务。

有些人参加了三个月的正念活动,觉得坚持下来很困难。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在长期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终身都要那样去压抑以及坚持,而是那三个月是我们探索与练习的方式,练习完了之后,我们发觉了自己的体验与自己的方式,这些方式跟着我们就足够了,我们带着这样的体悟进入我们的生活是较坐在那里闭着眼睛要重要的。

延伸阅读:The Application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on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doi:10.6692/KJN.202004_37(1).0004


借助数据了解如何维持正念练习


我们请教了最早的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的“暂停实验室”,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在线干预团体。ta们有长达数年、带领六万余人进入正念练习的经验。6万练习者贡献的6个坚持行动秘诀 | 暂停实验室年度报告,我们参考这个报告总结出一些坚持练习的要点。

6万练习者贡献的6个坚持行动秘诀 | 暂停实验室年度报告


第一、对发生改变的期待:这些期待可能包含希望练习能直接助力日常表现,如更多专注,更少拖延,从而更有效完成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任务;期待则更多集中在「自我接纳」和「提升幸福感」,这些更偏内心体验层面的主题。


第二、随时随地开启行动,定时提醒、规律练习:部分的人在早上起来时联系,有助于提升专注力,增强行动力;部分的人在工作学习间隙联系,有助于缓解大脑疲劳,高校休息;部分的人在睡前练习,每次练习完有助于睡眠,那么就有最直接的动力持续地下去。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小伙伴在夜晚 22 点至凌晨 2 点间完成练习。


第三、有好的开头:数据显示前七天如果能够坚持下来,就预示着未来有更高的可能性会坚持下去。


第四、将新经验转化成日常习惯:最开始的一个月练习不足以带来稳定的变化,一旦停下来,就很容易反弹。一个最小的「足量有效干预」,是两个练习周期。后续还包含将正念逐渐延展到饮食、睡眠以及生活的态度之中,在更多应用场景中,持续获得成长。


第五、支持、陪伴,多和人聊聊:无论是在练习的同伴、社群、正念团体、答疑还是你的咨询师,在那些自己独立完成感觉困难的时刻,通过获得人际支持,给自己找到更多继续的动力。


第六、适度休息与摸鱼有助于走得更远:数据显示在摸鱼期间,还会有想要认真练一练的想法,那么摸鱼就并不会特别影响我们练习的天数。甚至摸鱼 1-2 天的人要比全程不摸鱼的人更有可能完成练习。


附带一提:情绪EBP每月一期,下期开营时间是4月10号,4月8号晚上24点截止报名,扫码报名成人有50立减优惠,毕业一年以内的学生提供凭证可以减150。有推荐过来访反馈还不错,需要可以试试!



应对正念中的不良感受


正念冥想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逐步突破我们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防御机制与代偿,面对我们最直观的感觉,这种感觉有时候是不好的。

对于正在经历种种痛苦的人而言,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使用各种方式去缓解我们的痛苦,而在正念中,我们“主动选择”面对。我们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我们想要做出改变,告别旧的功能不良的思维、情绪、行动反应模式,建立新的、更适应当下价值选择的反应模式。

一名正处在焦虑抑郁状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到处逛街、看视频、购物、工作、运动等方式去转移注意力以及缓解我们的烦躁,然而在初入正念时,这些烦躁可能在“空无”之中席卷而来,此时正念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种“虚无”的酷刑。这也是许多精神疾病亲历者体验正念最开始的时候连滚带爬逃离的因素。而这种感受正是我们学会和体验共处、带着它前进的工作机会。

此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引导与讨论引导,在正念过程中认识我们的这种感觉。这些感觉其实一直伴随着我们,甚至有时候它会不可控制地让我们带往我们不愿意去到的人际关系处境。此时,发现这种感觉,识别并标记,进而使用观呼吸或是各种冥想的技能,用非评判的态度允许各种感觉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自然地来去变化。感觉确实是我们需要聆听的信号,但是我们要做的是去调节产生信号的源头(环境和行动),而不是去调节信号。

与矛盾型依恋类型的个体、创伤或是边缘型人格特质的个体而言,有可能在一开始接触正念时,对正念理想化,每次正念体验收获特别多,甚至在正念过程中体会到与理想化客体融合的欣快感。但是这种感觉往往不持久,很快便会激发出与理想化客体接近后而产生的种种不安全感,轻则回避,重则再次经历一场矛盾依恋,强化了创伤体验,甚至出现冲动、自毁、人格频繁切换等现象。此种状况我们可能需结合更多与理想化、创伤与人格障碍工作的方式。

更多了解人格障碍:


叙事建构意义


在正念练习过程中,除了每天听音频之外,持续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我们更多地反思以及在社会的从面建立价值感。因此正念书写、正念的指导或是正念团体都能在不同层面上帮助我们建构起价值感以及意义感。

有部分的人发现,使用正念改善睡眠后,原本一到睡前就会很焦虑,因此恐惧躺床上,躺床上就心慌。练习了睡眠放松之后,睡前焦虑的循环被打破,重新进入了良性的睡眠态度。

有部分的人原本对人际关系中负面的反馈很敏感,在练习后,当遇到负面反馈时调节情绪与冲动的能力提升,不会因为冲动而进入人际关系的暴力。在自己情绪的这方面中,可能由于练习活在当下,而化解了过去经历的投射带给自己的人际关系痛苦。因此,一次人际敏感事件可能不再带给人刺激,脱离了人际关系负反馈,进入新的平衡。而不是冲动、反击或是忍耐,压抑出内伤。

正念小组中每个人分享自己正念的体悟有助于反思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借由主体间场域来重新建立生活的意义。

欢迎大家分享更多正念带给你的意义。

-END-

整理:Circle

本科复旦大学临床医学,辅修宗教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博士期间研究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毕业之后则更着重于心理咨询与人格障碍作为各种精神症状的基础,报了数不清的心理咨询培训班,在康复的视角看待精神疾病的跨学科治疗。non-binary,2012年开始学精神分析,打酱油的人类学爱好者。对一切抱有好奇,永远在学习的路上。



联合传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