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湖书院:岭东罕见由道府聘请掌教的乡村书院

虚中 龙津札记
2024-09-11


■  龙湖书院(今龙湖中学)航拍图





在清雍正《广东通志》中,潮州海阳龙湖书院是海阳县唯一一所与道属韩山书院同列的乡村书院。作为潮州府附郭县的重要书院,其掌教不少由州府或道台直接聘请,为古代岭东乡村书院所罕见。如乾隆年间的掌教杨演时、杨天培就由知府周硕勋聘命,道光年间掌教的黄钊则由道台夏修恕延请。



■  雍正《广东通志》书影(龙韩社书院即龙湖书院)



掌教,又称山长、院长,是古代书院的行政首领兼教学主讲,亦是书院的学术灵魂。清朝乾隆皇帝就认为:如果院长得人,实心课导,自可冀造就英才。(昆冈、李鸿章《大清会典事例》)因此梳理掌教信息,对于研究书院的发展情况至关重要。然而,古代掌教的信息分布零散,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寻觅不亚于大海捞针。


清乾隆年间,龙湖书院始有官聘掌教的记载。依据现已知的资料,此后的记载便从约1758年到1832年不断见于史册,持续了近百年时间。现今,我们已知的龙湖掌教有九位,其中有五名进士、三名举人。可谓师资雄厚、群英荟萃:



杨演时(1711~1774),潮州府大埔县(今属梅州)人,字式显,号半崕。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约乾隆二十三年(1758)掌教海阳龙湖书院,期间书院文风一振,涌现出“一榜三举人”。后历掌广西秀峰书院、福建鳌峰书院,生平著有《紫来堂诗文集》。



■  龙湖书院三山门



杨天培(1721~1773),潮州府大埔县人,字孟瞻,号西岩。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进士,授贵州龙泉县令。约乾隆二十六年(1761)掌教龙湖书院,期间还完成了诗集《西岩诗钞》的创作。他在诗文、汉乐上有很高造诣,另著有《潮雅拾存》、《西岩集杜稿》等。


龚元玠(1716~1796),江西南昌人,字鸣玉(又字瑑山),号畏斋,是清中叶闻名的儒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进士。乾隆二十七年(1762),来潮掌教龙湖书院,亲订学规。次年改讲席韩山书院,亦订立《韩山书院学规》(现存于《畏斋文集》)。



■  《畏斋文集》书影



项粹斋,约乾隆四十年(1775) 任书院掌教,出处源于时任海阳知县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其名讳、功名、籍贯、生平暂待考。


邱步琼(1785~1871),字瑶林,号梅坡,晚清潮州府的著名士绅。嘉庆九年 (1804) 甲子科举人。嘉庆中期掌教龙湖书院。后参与创建“扶轮堂”,资助学子赴考旅费。道光九年(1829)任秦安县知县。致仕回籍后,对桑梓多有善举,以其功绩卒后配祀乡贤祠。


黄兆荣(1789~1834),字采南,潮州海阳人,潮籍诗人,著有《警枕诗钞》四卷。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中举,先讲学于饶平瑞光书院,后受知县徐一麟聘于龙湖书院,道光八年(1828)任清远教谕。


黄钊(1787~1853),字香铁,一字谷生,嘉应州镇平(今广东蕉岭)人。晚清岭东的诗人、教育家、方志学家。生于苏州,曾供职于京师国史馆、文颖馆。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道光元年(1821),掌教潮州海阳龙湖书院,在书院任上缮讲义、清学田,多有建树。代表作《史呴》一书,是仅存唯一的清代龙湖书院教学讲义。



■  《史呴》书影



张树勋(1756~1830),大埔县人,字尹志,号南塘。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举人,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两任浙江新城县令,前后长达十四年。致仕归田后,掌教海阳龙湖书院、惠州丰湖书院累计七年。


邱建猷(1796~1854),大埔县人,字尔嘉,号迪甫。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举人,后掌教龙湖书院,在任倡导“实学”。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进士。后协修国史馆,缮书《一统志》。选山西监察御史,知江苏松江、江西南康、饶州诸府,曾掌教澄海景韩书院,终卒于韩山书院教席。


历史上,官修史书因其篇幅局限,掌教信息多被忽略,如龚元玠、黄钊、邱步琼三位掌教的列传中均未提及在龙湖书院的执教经历,而更多的被记录于牒谱、诗文集、乡志之中,加大了找寻难度。下文,笔者将散落的书院掌教信息拾取成篇,以供学家雅正。





在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以前,书院掌教多称为山长,高傲的乾隆皇帝认为“山长”一词“名义殊为未协”,自外于王化。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甚至诏谕“山长”往后都要改称为“院长”。(昆冈、李鸿章《大清会典事例》)但仍改变不了民间称呼的习惯。


同时,他还特别规定了“院长”聘命的准则:“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不仅掌握了掌教的任命权,而且确立了考核、奖励、提升等制度。(《皇朝文献通考》)省会书院大府主之,散府书院太守主之,(戴钧衡《味经山馆文钞》)实质上将书院的管理纳入到帝国的文化控制体系当中。





龙湖书院,坐落于潮州府城南三十里的龙湖寨南门。初为明代祭祀韩愈的“龙韩社”(又称:韩文公祠)。(《龙湖志》)至明天启年间,书院已成建制,命名为“龙韩社书院”(后更名为龙湖书院)。



■  雍正《海阳县志》隆津都图,中有韩公祠(龙韩社)



清代伊始,在地方官员的支持和本都士绅的不懈努力下,龙湖书院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经过雍正七年(1729)知县张士琏、乾隆二十四年(1759)兵备道梁国治、知府周硕勋组织的两次修缮,书院集会文、研习、祭祀、藏书等功能为一体,成为隆津都十五姓生徒的肄业之所。同时,为龙湖书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的学田更达七百五十一亩,年征银达二百三十八两以上,生徒逢乡试科期可支银二两为卷资,毫不逊于同时代的官办书院。(乾隆《潮州府志》、《龙湖志》、书院残碑)



■  参部分史志绘制的龙湖书院布局猜想图(观津绘)

(乾隆府志、光绪县志、《龙湖志》、书院残碑)



书院鼎盛时期的表现还在于书院制度走向正规化。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后,时任潮州知府周硕勋亲订《龙湖书院事宜》,明确书院各项规章,并聘命大埔籍进士杨演时为掌教,杨演时也是迄今发现龙湖书院最早记载于史册的官聘掌教。按照当时惯例,龙湖书院这类县属书院的掌教往往由县当局聘请,(《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但由于龙湖书院是潮州府附郭县的重要书院,其掌教不少甚至由州府或道台直接延请。如乾隆年间的掌教杨演时、杨天培就由知府周硕勋聘命,道光年间掌教的黄钊则由道台夏修恕延请。



■  龙湖书院院门,由清乾隆戊辰科状元梁国治题匾



官聘掌教因其具备“官师”色彩,往往既是一方士绅的老师,又充当着官府与地方士绅沟通的“中间人”角色。在培育生徒、教泽一方的同时,也对地方事务的决策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产生影响,从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封建乡村社会的矛盾起了积极作用。清乾隆年间,杨演时、杨天培、龚元玠等一批名士的到来,使得隆津文风焕然。清道光年间,龙湖地区械斗成风,官府追究责任于地方士绅,时任书院掌教黄钊一面传达官府的意见,一面又呼吁自己的学生积极承担改变鄙俗的社会责任。





自乾隆年间知府周硕勋聘杨演时为掌教,现可考的清代龙湖书院共有九位,主要集中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





据饶宗颐先生总纂、刘陶天先生分纂之《潮州志•教育志》载:“乾隆年间,南昌龚元玠、大埔杨演时、大埔杨天培,道光初大埔张树勋、十九年邱建猷,均曾讲学于此。”



■  《潮州志》书影



按掌教时间排列,《潮州志》收录的掌教计有杨演时、杨天培、龚元玠、张树勋、邱建猷五位名士,其中前三位掌教任职时间为乾隆年间,后两位掌教任职在道光年间。





杨演时(1711~1774),潮州府大埔县(今属梅州)人,字式显,号半崕。与胞兄杨缵绪、杨黼时皆为翰林,并称为“杨氏三株”,亦有美称“一腹三翰林”,生平著有《紫来堂诗文集》。


他于乾隆三年(1738)戊午科中举,十年(1745)登乙丑科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十三年(1748)授翰林院编修。同年,乾隆皇帝亲试翰林、詹事等官,杨演时因名列第四,被免职。遂返乡,闭门讲学,曾撰一联自喻自警:“容膝易安,且喜藏书万卷;力田有获,何如教子一经”。后来,潮州知府周硕勋听闻其才,聘请他掌教龙湖书院。(嘉庆《大埔县志》)


当时,龙湖书院刚刚历经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林良、成业其、李其贤、黄士劼等士绅发起的收复学田运动。此前海阳县令党维世呈请按照开元寺的例子,由官府代为召集佃农收租,导致龙湖书院学田变为官田,书院运作陷入停顿。



■  乾隆《潮州府志》详实记载了龙湖书院的学田纷争



刚刚从“鞠为茂草”中恢复的龙湖书院,百废待兴,亟待一位贤能之士重整旗鼓。杨演时上任后,事必躬亲,果真不负于赏识,史载他的到来使隆津都“乡士习文风翕然丕振,登贤书者指不胜屈”(嘉庆《大埔县志》)杨演时也曾对此自豪地描述:“己卯乡科获隽者有黄鹏奋、李芳菲、黄一锦三人,而采芹者济济”(注:采芹即成为县生员)按光绪《海阳县志》选举表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科乡试海阳县仅四人中举,而隆津都就占其三,杨演时的教学和管理才能可见一斑。



■  光绪《海阳县志》书影:是科为清代隆津都科举巅峰,黄鹏奋、黄一锦为龙湖市人,叔侄同榜,李芳菲为鹳巢人



乾隆二十六年(1761)仲春,知府周硕勋设馆编修府志,杨演时“极力收罗文献以助成书”,在治潮之事上,他也多建言献策。周硕勋欣赏他的品行,啧啧称赞:“杨君真道学人也”(嘉庆《大埔县志》)


龙湖书院至今保留有杨演时撰写的碑文残存,落款为“乾隆廿四年岁在己卯仲冬之吉,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同里杨演时撰”,该碑详实记录了龙湖士绅收复龙湖书院洲田的事件和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开始的重修过程。余试以此推测,杨演时掌教的时间约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书院重修后至二十六年(1761)周硕勋设馆修府志时。





继杨演时之后,又有一位大埔籍名士杨天培执掌书院。


杨天培(1721~1773),字孟瞻,号西岩,与进士杨演时同宗。乾隆九年甲子科(1744)举人,十三年戊辰科(1748)进士及第,授贵州龙泉县令,在任时抚治土风,擒盗安民,“邑民感德”。二十四年(1759)分校贵州乡试,后自请改教职归乡,被“郡当局聘主龙湖书院”(民国《大埔县志》)



■  鹳巢欣叙公祠,饶庆捷题



杨天培在诗文上有很高造诣,温廷敬《潮州诗萃》曾评价:”乾隆一代,吾埔诗人,当以君及饶曼唐为最焉。“(注:饶曼唐即饶庆捷)在书院任上,杨天培也完成了他的诗集《西岩诗钞》的创作。韩山书院掌教刘宗魏在《西岩诗钞》序中也说道:“……及西岩休官旋里,予亦请养南归,应容斋太守(即周硕勋)之聘,司讲席于韩山,西岩复设教龙湖,相距三十里因得尽读其诗”。杨天培也有《赠同年刘云门侍御二首》可为二人交往之证。(温廷敬《潮州诗萃》)



乾隆二十七年(1762),杨天培离开龙湖书院,再度入仕,迁任惠州训导,结束了他短暂的执教时光,接任的是儒学家龚元玠。





龚元玠(1716~1797),江西南昌人,字鸣玉(又字瑑山),号畏斋,是清中叶闻名的儒学家。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举人,次年登甲戌科进士。他的事迹详录于《清史列传·儒林传下》,《清儒学案》也有其传。生平著作颇丰,有《十三经客难》五十五卷、《黄淮安澜编》二卷、《畏斋文集》四卷等。


清乾隆《潮州府志》收录有龚元玠的文章《孔子生年日月辩》,落款为“乾隆壬午(即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龙湖书院掌教南昌进士龚元玠”



■  《潮州府志》收录的龚元玠文章



然《清史列传》及《南昌府志》列传均未提及龚元玠的在潮经历,而仅述其授贵州铜仁知县,因事贬抚州教授,后又承审失实被罢职之事。查阅《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有奏章:“臣龚元玠,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乾隆拾玖年甲戌科三甲八十九名进士,年肆拾玖岁,候选知县,今掣得贵州铜仁府铜仁县知县缺”,时间为“乾隆二十九年”(1764),可知龚元玠在赴潮及任龙湖书院掌教之时仍未仕。


龚元玠任掌教后不久撰写的文作能够被当年尚在编修的府志登载,可见他在当时的潮州文坛上已获肯定。在龙湖书院讲习中,龚元玠认为士人“惟有志不立,值是无着力处”,于是将“立志”作为“提策学者”的首要准则。他有关儒学研究的文章,龙湖书院的生徒也多参与校勘,如辑录在潮撰文的《畏斋文集》卷一就有记“韩山、龙湖书院诸子同校”



■  《畏斋文集》书影



他在龙湖书院掌教的时间应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止于二十八年夏。其后便被州府“具书延为堂长”,改聘为韩山书院掌教,就任期间制定了《韩山书院学规》。(龚元玠《畏斋文集》)二十九年又补铜仁知县缺,结束了在潮的三年掌教生涯。





张树勋(1756~1830),字尹志,号南塘,大埔人。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举人,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进士,于嘉庆十一年(1806)、嘉庆二十二年(1817)两任浙江新城县令,前后长达十四年。(民国《杭州府志》)为官勤俭清廉,囊无分文,又四膺浙江省乡试同考官,“所取皆名士”


致仕后,“掌教海阳之龙湖、惠州之丰湖二书院凡七年”(民国《大埔县志》)按《杭州府志》记载的张树勋为官浙江时间(1806~1820)推算,他掌教龙湖书院约在道光二年(1822)黄钊之后(见下文)。





邱建猷(1796~1854),大埔人,字尔嘉,号迪甫,年少聪颖,被进士饶芝、饶阶平所激赏。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中举,登贤书后因为祖父年迈不忍远出赴职,选择就近掌教龙湖书院。



■  邱建猷像

■  大埔邱建猷御史第



邱建猷之子邱晋昕《先府君行述》对此记录:“道光八年戊子,府君年三十三举于乡……终以先曾祖年高不敢赴公车,掌教郡中龙湖书院”,后又有“壬辰(道光十二年)承重严命赴礼闱不得志,遄归”。从中可知,邱建猷就任龙湖书院掌教的时间在道光八年(1828)中举后至道光十二年(1832)会试前。《潮州志》载邱建猷讲学龙湖的时间为道光十九年(1839),实则有待商榷。按《先府君行述》,该年七月,邱建猷已抵京供职,不可能讲学龙湖。



■  《茶阳三家文钞》收录的《先府君行述》



在书院任上,他推崇“实学”“以力行课士,以实学课文”,门下学生都能严守准则,“皆有法度”。多年后,在书院仍有很好的名声,生徒仍思慕之。


道光十五年(1835),邱建猷第二次赴京师参加会试,中乙未科进士。后协修国史馆,缮书《一统志》,选山西监察御史,知江苏松江、江西南康、饶州诸府,曾掌教澄海景韩书院,终卒于韩山书院教席。





除上述《潮州志》载录的五位掌教,笔者在检索资料中还发现了邱步琼、黄兆荣、黄钊三位名士也曾任龙湖书院掌教。





邱步琼(1785~1871),字瑶林,号梅坡,潮州海阳人,晚清潮州府的著名士绅嘉庆九年 (1804) 甲子科乡试中举,后长期未仕,直到道光初年才选授甘肃漳县知县,道光九年(1829)任秦安县知县。他在桑梓的建设上,多有善举,特别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参与创建“扶轮堂”,捐助了大批赴考士子的旅费。致仕回籍后,更是组织修缮广济桥、浚三利溪、筑堤围、办团练,以其功绩卒后配祀乡贤祠。(光绪《海阳县志》)



■  《鹳巢乡志》(旧本)书影(李伟航先生供图)



他掌教龙湖书院的经历来源于《鹳巢乡志》录邱步琼贺寿文《李学恭明经八秩加七荣寿序》:“兹值翁(李学恭)悬弧令旦,都人士制锦称觞,遣介问序于余。余适宰秦安回籍,忆昔尝掌教龙湖书院,久已耳熟其为人”。李学恭为清乾嘉年间龙湖名医,术精岐黄,世居于龙湖市头,后捐例监,筑有“明经第”,曾经掌教书院的邱步琼因而久闻其名。



■  龙湖寨直街的李学恭“明经第”



邱步琼在文中回忆其掌教经历在入仕为官之前,因此被聘为龙湖书院掌教当在中举后的嘉庆中期。





黄兆荣(1789~1834),字采南,潮州海阳人,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中举,道光八年(1828)任清远教谕。亦是清乾嘉年间有名的潮籍诗人,早年负有才名,肄业于韩山书院,中年贫病交加,多赖吕玉璜等友人的关照与资助,生平著有《警枕诗钞》四卷。温廷敬《潮州诗萃》录有其诗三首并附有简介,赞其诗“思新语颖,时露锋芒”



■  《警枕诗钞》书影



黄兆荣在中举后由于身体抱恙,加上会试不第,遂绝意科场,讲学于饶平瑞光书院。后来受到海阳知县徐一麟(嘉庆十七年至二十三年任,1812~1818)赏识,常年主讲于邑中龙湖书院。光绪《海阳县志•艺文》有徐一麟作《警枕诗钞》序:“后体弱多病,懒赴公车,主讲瑞光、龙湖书院,一以研经砥行,为诸生倡”。《警枕诗钞》中亦有《寄徐牧庵明府》相佐:



由徐一麟任职时间判断,黄兆荣掌教的时间约在嘉庆后期,或为邱梅坡先生继任。





黄钊(1787~1853),字香铁,一字谷生,嘉应州镇平(今广东蕉岭)人。(钟颖阳《黄香铁先生传》)生于苏州,曾供职于京师,常与林联桂、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吴梯、谭敬昭等酬唱,清人盛子履将他们并称为“粤东七才子”。在嘉应州,他与宋湘、李黼平齐名,被誉为“梅诗三家”。生平著有私修的镇平方志《石窟一征》、《读白华草堂诗集》(包括初集、二集、苜蓿集)、《史呴》等。



■  黄钊像



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钊于顺天府乡试中举,次年返粤候补教职。道光元年(1821),他受惠潮嘉兵备道夏修恕的聘命,掌教潮州海阳龙湖书院,在其代表作《读白华草堂诗初集》卷八中留下了鹳巢《雨仙谣》(一首)、《夜坐杂感》龙湖院中作(六首)、《将解馆赴戏次前韵一首》、《留别龙湖书院生徒五首》等诗篇。



■  《读白华草堂诗集》书影



由于潮客语言的差异,首次在潮州乡间居住的黄钊在课堂或者生活中,常遇到“但苦土音厖,应答易讹乱”的交流情境。在书院课艺之余,黄钊也会向生徒们分享自己对于历史的看法,因有助于生徒学习论说时政的策论,倍受欢迎。黄钊也将讲论的一百九十余条整理成稿,并刻印成册,这便是闻名一时的《史呴》



■  《史呴》书影



黄钊还记录着每逢”朔望“(即农历初一、十五)都要举行祭祀韩愈的典礼:“朔望谒昌黎,侵晓起沐盥。生平所师法,拜跪敢纡缓?” 



■  龙湖书院韩祠旧址一景



除了对于书院掌教日常的描述,黄钊的视觉更多地放向了乡间民生,在诗篇中记录了隆津都乡村社会的祈雨、械斗、抗租等情形,表达了对底层农民“雨来鹳巢卷三重茅,雨来龙湖多千石租”悲惨命运的同情,将当时乡村社会矛盾激化的情形刻画得淋漓尽致。黄钊在任期间还遇到了佃农积压田租的情况:“龙湖洲租,往年玩役包庇,顽佃积压,以致师生修脯膏火皆不给。余为寓书观察下县严催,稍有输缴”。可见佃农抗租,已是历史旧帐。对此同情农民命运的他也只能无奈地期盼能够通过丰收来缓解矛盾,“明当盼收成,且勿释耒欢”



■  清焦秉贞《耕织图》(局部)



却逢官场失意以及处理学田争端的纷繁,黄钊主讲席不久便萌生去意,曾作《将解馆复戏次前韵一首》等抒发其情感:“廿年客江湖,颇被俳优玩。尔来主讲席,意思觉萧散”,结尾处则一转哀怨,以“来年客为谁?一笑饱白粲”的豪迈之气结笔。


道光二年(1822),黄钊离别龙湖之时,除了对许特达、许钟岳等生徒勖勉有加,还不忘劝诫变敝俗之务“此责在吾徒,述之敢惮烦”期盼学生敢于担当变革地方社会风气的责任。






笔者在检索中还发现了一位龙湖书院掌教——“项粹斋”。出处源于清代湖湘名士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收录的《龙湖食龙眼作同杨鳦峰考功项粹斋文学予赋七古用湖字韵》、《夜投龙湖书院宿项文学粹庵斋中》二诗。


张九钺,字度西,号紫岘,湖南湘潭人。乾隆四十年(1775)任海阳知县,次年因捕盗不力罢官。在潮时与海阳进士杨长发结交,曾同游采食荔枝、互相酬唱。《紫岘山人全集》中的“杨鳦峰考功”即为杨长发,官居吏部考功司主事。(乾隆《潮州府志》)



■  《紫岘山人全集》书影



而“项粹斋”则居于龙湖书院,且被称为“文学”(“文学”为古代学校负责人或学者雅称),应为当时的龙湖书院掌教。上文两首诗出现于《紫岘山人全集·海南集》,为张九钺仕潮时所作,可知“项粹斋”掌教的时间也在乾隆四十年(1775)左右。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暂未能查到“项粹斋”的名讳、功名、籍贯,仅知其姓、字号,尚待诸方家学者进一步查证和补充。





通过梳理掌教的信息,我们可以凭此一窥当时书院掌教的地域分布、学历、仕历特点。诚然,由于样本较小,难免存在误差,冀希达到得寸得尺的效果足矣。(以下诸表图的绘制参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



(一)在地域分布上,龙湖书院掌教主要以潮州府文士为主,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这可能隅于书院级别、知名度、薪脩所限,加上文化差异在乡村的放大,如同黄钊所述的“但苦土音厖,应答易讹乱”的交流情境,就是差异的表现。因而仅有少数外籍掌教被聘命。



■  掌教地域分布图

(底图为《清二京十八省舆地图》)



(二)在掌教的学历上,现已知龙湖书院掌教都在举人及以上,在同级别的都级书院中已为翘楚这其中地方士绅对于书院经营的维持和道府县三级官员对龙湖书院师资的重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掌教学历分布图



诚如史学家萧公权《中国乡村》所述,清代乡村教育的成本几乎由民间负担,而隆津都庞大的士绅群体在教育投入上贡献甚多,使得书院学田能够维持数百年之久。更为重要的是书院学田产出的丰厚“薪水”(薪脩)能够吸引着名士前来执教。


嘉庆年间海阳著名文人黄兆荣,家境较为贫寒,并且没有常年外出做官的俸禄,仅能依靠薄田佃租维持全家生计,曾自述:“两斋待哺口嗷嗷,无俸凭租赡老饕。”后来,与之交好的知县徐一麟聘请他掌教龙湖书院,多了一份丰厚收入的黄兆荣,在写给徐知县的诗中无不感激地说:“连年承明府延主龙湖书院讲席”。(黄兆荣《警枕诗钞》)


(三)在掌教的仕历上,半数掌教任职时尚未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候补拣选产生的时间差,如杨天培、黄钊便是在候补教职期间任职书院的。掌教杨演时、黄钊曾经担任过史官,杨天培、张树勋充任过知县并且均有乡试同考官的经历,但普遍任掌教时都在六品以,官职较低



■  掌教仕历分布图



掌教的文化水准,往往能够折射书院的师资力量,也能衡量一个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运作情况。这又背后与地方士绅力量、官府对地方文化掌控能力的强弱息息相关,尤其在封建时代处于治理末梢的乡村更是如此。





①《清史列传》

②(清)周硕勋《乾隆潮州府志》

③(清)张士琏《雍正海阳县志》

④(清)卢蔚猷《光绪海阳县志》

⑤(民)温廷敬《新修大埔县志》

⑥(清)张九钺《紫岘山人全集》

⑦(清)黄钊《读白华草堂诗初集》、《史呴》

⑧(民)温廷敬《潮州诗萃》

⑨刘伯骥《广东书院制度》

⑩《大埔进士录》


*附注掌教生卒年参考

杨演时、杨天培、张树勋参《大埔进士录》;

龚元玠参《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清史列传》;

邱步琼参《清历科广东乡试录》、《海阳县志》;

黄兆荣参《清历科广东乡试录》、《警枕诗钞》;

黄钊参《黄香铁年谱》;

邱建猷参《先府君行述》


*排版:观津

*鸣谢:

李伟航先生撰写引言

余可贾、辜垂仰、李长乐、李伟航先生审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龙津札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