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丰村里稻花香

永丰村里稻花香


《求是》杂志记者 侯亚景 眉山日报记者 陈文君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2022年6月8日,芒种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首站就来到岷江之畔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步入稻田看秧苗长势,走进乡村话接续振兴。总书记对乡亲们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步步向前推进,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办好,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总书记的殷殷话语,激励着永丰村干部群众矢志不渝跟党走,奔向更加幸福的未来。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7月中旬,在永丰村高标准农田里,长势喜人的水稻正值抽穗扬花期,夏风拂过,稻浪翻滚,昭示着丰收的希望。
 
“永丰村共有耕地面积6320亩,目前用于种植水稻面积5760亩,耕地种粮率达到了91%,其中,高标准农田面积3100亩、连片规模种植面积1500亩。”村党委书记李雪平介绍,永丰村早在2009年就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全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
  
近年来,永丰村依托水稻产业和技术优势,建成了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在永丰村考察时指出,水稻良种育种周期长,需要反复试验筛选,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艰辛努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老百姓丰衣足食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总书记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让长期在永丰村驻点指导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深受鼓舞。马均说,他将把总书记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前进动力,带领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力争在水稻育种研究和种植培育技术推广上取得更大突破。
  
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近年来,永丰村通过土地流转把耕地集中起来,把种粮大户动员起来,调动他们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2021年,全村亩均稻谷产量达到680公斤,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说永丰村是个好名字,寓意永远丰收。”李雪平表示,永丰村将抓紧抓牢粮食生产,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和种粮水平,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端牢中国饭碗作出贡献。
  
“向美而行”。走进村子,一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便是近年来永丰村人居环境发生变化的点睛之笔,蕴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匠心与巧思。
  
“这片荷塘旁,有一个通过‘厌氧+人工湿地’方式打造的污水处理池,主要收集周边25户70余人的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后流入荷塘,既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又通过莲藕种植增加了集体收入。”驻村第一书记刘超介绍,村里类似的污水处理池还有5个。
  
村民李国清的家与荷塘仅隔一条村道,说到这些年村里的环境变化,他有些激动:“家里的旱厕改造了,生活污水排放有了着落,我们的生活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据了解,2019年,永丰村被确定为东坡区乡村振兴试点村之一,全面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根据村民居住的区域集中程度和户数的多少,村里陆续采用3种污水收集处理方式,有效改善了周边村民的生活环境。目前,全村污水处理率达到90%。


图为永丰村的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 侯建明/摄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永丰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村容村貌,治理生活污水、改造厕所、安装垃圾箱……一个个举措是永丰村“向美而行”的生动注脚。
  
“小病不出村”。习近平总书记在永丰村考察时强调,乡亲们吃穿不愁后,最关心的就是医药问题。要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
  
1998年从卫校毕业回到永丰村工作至今,村医周良伦见证了村里就医环境的可喜变化:“刚参加工作时,医药箱里只有听诊器、温度计、血压测量仪这样的‘老三件’。2019年,村里建成了全新的卫生站,配备了很多常见病诊疗设备,村民看病方便多了。”
  
除了基础医疗设备的更新升级,农村常见病所需药物的不断丰富、集采药品费用的大幅降低,也让村民享受到了切实的福利。村民刘翠兰是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现在卫生站离我家很近,需要的药品那里基本都有。这几年我用的降压药价格下降了很多,一年下来光是药费支出就能省下500多元,还能享受医保报销,大大减轻了看病负担。”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目前,永丰村卫生站已与眉山大型医院建立了远程协作机制,市、县级医疗机构每月还会派专家至少“坐一次诊”、“巡一次村站”,大大提升了村级医疗服务能力,村民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就医有保障。

记者手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永丰村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不断做强产业、做美环境、做实民生,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踏上新征程,永丰村干部群众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绘就新图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网)


来源:《求是》2022/15
作者:《求是》杂志记者 侯亚景 眉山日报记者 陈文君
制作:韩辰
校对:陈嵘
审核:王兆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