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诗教学】天才诗人——初唐四杰王勃

韦老师 语言文字好时节 2021-04-29
点击「语言文字好时节」可快速关注

淡紫杉    恭候您关注            



 


往期链接:


  1. 【古诗教学1】初唐四杰王勃


(二)天才背运

王勃十六岁官拜朝散郎,整个官府再找不到一位这么年轻的朝廷命官;一篇《乾元殿颂》受到高宗皇帝的赏识,此时的王勃是怎样的春风得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让他在初唐的文坛上如一股清风,受到多少人的追捧与钦羡;《乾元殿颂》让皇帝龙颜大悦,让朝中群臣难以望其项背;他走在长安的大街上,接受着粉丝的追捧“王散郎,我爱你!”……我们想像的和他所切身感受的几乎都是美好的,可是世间的道理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让一个才华横溢,备受尊崇的十六七岁的少年,把握好这个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盛名之下,王勃开始走向人生的另一面。

公元668年,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二儿子,13岁的沛王李贤,很赏识王勃。说赏识倒不如说他是“勃粉”,他邀请王勃到沛王府做侍郎兼编撰,写锦绣文章,把奢华的生活点缀得高大上。

   唐代民间盛行斗鸡,其实贵族也喜欢。沛王与弟弟李显二人偷偷约定斗鸡。少年沛王为了让这场斗鸡显得更像一回事,竟异想天开,要写一篇斗鸡的檄文。

   “檄文”是讨伐对方时,当面向控诉对方的一种宣言,包含两种含义,一、你有什么罪过,这是我修理你的理由。二、我是正义的化身,来灭你,是上天的旨意。周武王伐商纣王时,就在双方阵前宣读檄文。这一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初唐四杰”的另一位骆宾王,为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写过《讨武曌檄》,载入史册,成为“天下第一骂”。三国时,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时,由陈琳执笔的檄文,让曹操恨之入骨。

斗鸡场上,写檄文的光荣任务当然落在了王勃身上,沛王要王勃写一篇《檄英王鸡》。以王勃的才华这还不是小菜一碟。他到了沛王府受沛王厚爱,心里一方面报知遇之恩,又想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欣然提笔写下:

   “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 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

   “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 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

沛王读罢,连连称赞,出于对王勃的欣赏,将自己的宝马赠与王勃。


首都的娱乐新闻瞬间传遍大街小巷,《檄英王鸡》被吃瓜群众争相传诵。王勃也许还沉浸在沾沾自喜当中,但是一个人从这篇游戏之作中意识到了潜在的危机。这个人就是唐高宗李治。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老爹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登上皇帝宝座的,这也是李唐皇族最为忌讳的事,那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哥哥李建成,进宫逼老爸李渊退位。高宗从这篇檄文中嗅出了别人无法理解的苦涩,为什么呢?王勃明显是在挑拨两个儿子相争啊!李唐不能再出现兄弟相残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把王勃赶出了王府。

    事出突然,王勃怎么也想不到,下落的速度总是比上升的速度快。他有些懵,他感觉不真实,昨天众星捧月的欢呼,快马驰骋的呼啸,还犹在耳畔,今天怎么就要远离长安?他恍惚,他迷茫,也许还有对命运弄人的无奈……

二十岁的王勃结束了在长安短短两年的仕途,他的内心还不能消解,也不能承受这么大的打击吧。不能承受也得承受,因为现实就这么残酷!


想起好友杜少府在四川任职,于是打点行李,离开长安,直奔四川。王勃到了四川,虽然游历巴山蜀水,眼中是山景水色,但内心是孤寂怅惘的。一个初涉世事的年轻人没有经过磨砺,内心的苦闷难以消除。一首《山中》也许最能反映他此时的心境。

山 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长江悲已滞”滚滚长江为之停滞,心中的悲苦有多浓重;“山山黄叶飞”没有“层林尽染”的阔大,也没有“红于二月花”的豪迈,满眼的黄叶飞,读起来让人心碎。

王勃自离开长安,南下入蜀,漫游生活长达3年。诗作由前期的雄放刚健一变而为苍凉沉郁,诗中凄怆落寞正是这个天才无法自赎的心灵写照。

咸亨三年(公元672),王勃23岁,返回长安。当时礼部侍郎裴行俭、李敬玄在选拔人才,早就听说过王勃文采过人,就数次召用,但王勃认为凭自己的文才被召用是可耻的。这份心思,你埋在心里也就罢了,他还写文章公开表达自己的不耻。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我想勃哥是看不上这个官位,因为与他之前的风光相比,他觉得接受了就是受辱。有时高傲是一种标签,有时就是一把自戗的刀,勃哥明显把它当刀使了。   

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guó)州多药草。(王勃十三岁便去学医)想发挥他的医学才能,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

礼部召王勃去做官他都深以为耻,想到他到了虢州一定是不把身边的人当回事了,他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这就是有才人的通病。

在做虢州参军时,因心软在自己府内私藏了一名犯罪的官奴曹达,之后又担心事情败露,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于是把曹达给杀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事情败露时,王勃被判死刑,锒铛入狱。


一个少年天才,因为一次失误,便越走越不顺,直至走到了人生绝境,不仅让人唏嘘不已。这里面当然有王勃写《檄英王鸡》触怒了唐高宗的敏感神经,被逐出王府的偶然性,但是他从四川回到长安时,还有礼部的橄榄枝,可是他以为耻,自断前程。到了虢州也不是没有机会,人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现才华,但是后面的路越走越不顺,就是王勃自身的原因了。王勃做为少年天才从六岁到十六岁一路坦途,高歌猛进,这些经历必定形成了王勃的高调张扬,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性格。当一个人才华横溢,身处高位,处于别人顶礼膜拜之时,你的高傲、放纵、张狂可能在众人眼里都是有个性。可是一旦失去了权势与地位,从高处跌落下来时,你还坚持你的特立独行,你就成了众矢之的,再加上王勃处理事情的草率与随性,王勃为年轻付出了代价,为才华外露付出了代价,为桀骜不驯付出了代价。

那么王勃的二十二岁的生命会就此终止吗?王勃不甘心,我们也不甘心!



请继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