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韦老师讲诗词——苏轼的为官之路(文案)

韦老师 语言文字好时节 2021-04-29
点击「语言文字好时节」可快速关注

淡紫杉    恭候您关注            



 

诗作赏析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苏轼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刘景文时任两浙兵马都监,已五十八岁。苏轼视他为国士,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过了两年,刘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

诗人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荷尽已无擎雨盖”曾经一片碧绿的荷叶、娇艳的荷花,现在它的茎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菊残犹有傲霜枝”独立在稀疏篱笆边的残菊,虽然还留有余香,但叶子已落尽,唯有枝干傲然地在风霜中挺立。

荷叶从小如铜钱到出水展开,再到最后的残损破败才无法做擎雨的伞盖,赞颂它完全地奉献了一生; 用菊花枯萎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来表明它们在严酷的环境中,还要有傲骨。 它们都有来过一世,便奉献一生,绝不虚度的坚强傲骨。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不论是荷还是菊,虽然它们在夏、秋独领风骚,但是到了初冬,不得不让位于初冬骄子──橙和橘。

橘树“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完全可以与荷、菊相比。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在初冬时节。以此来激励好友刘景文,虽然58岁人生暮年,但正是一生的好景。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对刘景文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这正是58岁刘景文的人生写照。勉励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这首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科举进士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7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进了京都汴梁。

苏洵带来的《六国论》等一系列文章很快就震动了宋朝京都文坛。凭借卓越的才华成为了当时京师很多文人各种雅集中的座上贵宾。

嘉佑二年(1058年)新春正月,朝廷招考进士的春试开场了。试院门前红灯高悬,一对铜狮雄踞两旁,御林军紧守大门,戒备森严。巳时,钟鼓齐鸣,应试的举子们一个个既兴奋又紧张,各自奔入考座。只见高高的试台上,挂着一块大红牌,上书七个斗方黑字———“刑赏忠厚之至论”,这就是试题。苏轼、苏辙参加了本次礼部主持的考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副主考官是副主考官是梅挚、范镇和编排评定官梅尧臣等。

当梅尧臣看完苏轼的文章后,顿觉有“孟轲之风”,急忙呈送欧阳修。欧公接过一口气读完,不禁拍案叫绝:“好文章啊,当列第一!”说罢,提起朱笔就要点批。忽然,他心中一闪,这文章莫非是我的门生曾巩所为?如选为第一,恐怕会招来议论和闲话。罢罢罢!于是,笔锋一转,点了一个“第二”。阅卷结束,启封一看,并非曾巩之文,乃苏轼之文。欧阳修后悔莫及,深感歉然。

接着礼部进行复试,苏东坡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巧用“想当然”

苏轼写“刑赏忠厚之至论”里面有一段论据:“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意思是远古尧帝的时候,皋陶为司法官,有个人犯罪,皋陶三次提出要杀他,尧帝三次赦免他。梅尧臣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曰:“此出何书?”梅尧臣曰:“我也记不得”欧阳修以为偶然忘记了,对此文大加称赞。

苏轼兄弟双双考上进士后,父亲苏洵带他们到欧阳修府上拜见恩师。欧阳修看着两位青年才俊,爱在心上,寒暄之后。 欧阳修问苏轼:“你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尧帝、皋陶的事,出自何典?”苏轼回答道:“在《三国志·孔融传》注中。”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立即将《孔融传》注细细地重读一遍,却没有这个典故,十分纳闷。下一次见面,又问苏轼。苏轼说:“曹操灭袁绍,将袁熙美貌的妻子赏赐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对此不满,说:‘当年武王伐纣,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忙问此事见于哪本书上。孔融说:‘并无所据,只不过以今天的事情来推测古代的情况,想当然罢了。’所以,学生也是以尧帝为人的仁厚和皋陶执法的严格来推测,想当然耳。”

欧阳修一听击节称叹,事后多次和人谈起,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当时的重臣欧阳修、韩琦、富弼等都以国士之礼对待年轻的苏轼。 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谢书后,曾对人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可喜,可喜!” 并预言说:“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我也!”

苏轼在中进士之时受到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大力褒奖,所以名声迅速在京城圈里传开了。 正当父子三人在京城受人瞩目之时,家乡传来程夫人去世的消息。于是三人离京返乡。   

苏轼先是回家奔母丧,丁忧一年,回京又参加了制科考试,考了一个百年贤良科二等,一百年来唯一一个。


入仕之初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年仅25岁的苏轼就被任命为陕西凤翔府签判,负责协助知府处理州内事务。同时,他还具有大理评事的京官身份,掌管刑狱,主要负责案件审理工作。

苏轼上任后,有同事为了对他表示敬重,尊称他为“苏贤良”。凤翔太守陈希亮(字公弼),听了大怒,使苏轼十分难堪。苏轼写的公文,他也毫不客气的涂抹删改,一次不行,三四次地往返修改,这在以文章天下第一的苏轼看来,无法忍受。因此对知府不敬,开会不来,罚铜八斤。苏轼憋了一肚子火。

陈希亮造一座凌虚台,以望终南山,请苏轼作记,苏轼乘此机会好好讽刺了顶头上司一把,这口气出去了,好爽!

陈太守读过《凌虚台记》的稿子后淡淡一笑,说:一字不改,并吩咐刻在石上。

陈希亮是眉州人,苏陈两家原是数代世交,论辈分,且比苏洵还长一辈,“吾把苏洵当儿子看,把苏轼当成孙子看。平日里故间不给他好脸色,因为他年少突然获得大名,害怕他自满骄傲,那不是我乐意看到的”

多年之后,苏轼受其子陈慥zào之请,为作陈公弼传,其中有一段说:“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一个得志的年轻人有多可怕,又是多么的危险。自认为自己有才能,对上级领导产生轻慢之态,对同事有骄傲之色,你还有好果子吃吗? 多亏苏轼遇到的是苏家的世交,这位陈太守是出于爱护他的目的才多给他挫折教育。


苏洵——二子名说

苏洵写过《名二子说》解释苏轼、苏辙名字的由来,以此来告诫他们如何做人。

    “轼”指车厢前端供手扶的横木。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车子的轮子、辐条、车盖、轸木(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就像各有职分,不可或缺】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只有车前的轼木没有实际用处。】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即使这样,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轼啊!我害怕的是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会掩饰外表。】

   “辙”指车轮碾过的痕迹。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车走过的痕迹——辙上轧过,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即使这样,假如车倒了马死了,而祸患也不殃及到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哗也。【这样来说,辙是最善长处在祸福之间啊】辙乎,吾知免矣。【阿辙啊!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我也就放心了。】   这是说苏辙的

王安石与苏轼的交锋

北宋是赵匡胤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抢来的。美其名曰:黄袍加身。大宋皇帝都重视文官,轻视武将,因为怕重蹈覆辙。 因为这一点,边界上的辽、西夏、契丹、金这些少数民族就开始侵扰。朝廷打一次赔一次,文官又多,所以国库空虚。宋神宗继位后给官员连升三级的赏钱都发不出来。继位大典的礼服都没有,只发穿军服。

仁宗皇帝时期,王安石就向仁宗皇帝上了著名的万言书,并未引起仁宗皇帝的重视。王安石在地方官任上任职。 神宗即位后的英宗治平四年(1067),王安石才接受朝廷的任命,先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新法。

苏轼是一个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的有良知的读书人,看不惯的事不发议论会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王安石在致力于实施新法的同时也同时还写了语言学著作《字说》。他说“波”的来源是“波者水之皮”。爱开玩笑的苏轼则来了个滑稽的类比:“滑者水之骨。”王安石一定会因此觉得苏轼的此类玩笑过于刻薄。  

熙宁二年(1069),苏轼上了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书》与王安石激进的变法主张针锋相对,使得雄心勃勃的王安石十分恼怒。

王安石真正被激怒了,他于是下令调查传言中苏轼兄弟运父灵回乡的过程中偷运私盐的问题,后来查明此为子虚乌有。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苏轼自己感觉到已无法同王安石同朝共事了,于是请求外放,担任杭州太守。


 

文化常识积累

1、苏轼任杭州太守时,他向朝廷竭力保举             。并写《           》,诗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赞美       “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

2、嘉佑二年(1058年)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的文题《                    》,本可以考第一名,可是主考官欧阳修担心是自己的学生            ,于是给了一个第二名。

3、“               ”这个三字成语出自于            讽刺曹操打败袁绍,将袁熙美貌的妻子赏赐给自己的儿子曹丕这件事。

4、苏轼考试时写的策论中用了               三杀三放的事例,当欧阳修得知苏轼是借用孔融的方法后,赞扬他善读书、善用书。

5、苏轼就被任命为陕西凤翔府签判时受凤翔太守陈公弼之托写了著名的《        》。《凌虚台记    

    6、在王安石主张变法的时期,苏轼极力反对他的做法,于是自请外放,于是到了         做太守。

自选古诗背诵篇目

 

  三年上

  山   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年上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年上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六年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七年上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往期韦老师将诗词链接


1.资深老师直言:古诗里藏着很多知识,跟韦老师听故事学古诗!(有视频,有文字材料,可以下载保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