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宫敬才:恩格斯与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
摘要
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四种形式表示存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从形成史角度看,青年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1859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书评是起点,往后的思想进程情势大变,恩格斯的主观愿望是在捍卫、阐释和宣传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的哲学体系,即后人命名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恩格斯逝世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进而演化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哲学体系则是被忽略,消失于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黑洞之中,原因是没有表示存在的理论逻辑空间。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
[文章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本微信版文章注释从略,引用请据原文。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的教科书名之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者会因书名而形成印象,此为以马克思哲学思想为主的哲学。检视文献后情势大变,名称与指称对象错位,它以恩格斯哲学思想为主,辅以列宁哲学思想。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呢?可惜,大部分没有得到表示存在的机会。如下对比可为例证。第一,恩格斯认为,哲学的本体是物质,基于此形成的哲学本体论是物质哲学本体论。马克思的哲学本体是劳动,基于此形成的哲学本体论是劳动哲学本体论。第二,恩格斯认为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典型例证是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语境中,真正的辩证法是人化自然辩证法。第三,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决定论。在马克思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是劳动历史唯物主义,除方法论性质的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决定论外,还包括劳动哲学本体论、人学历史唯物主义和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第四,恩格斯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此为哲学分析框架。在马克思语境中,哲学分析框架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五,恩格斯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是“巨大的历史感”,代表性著作是《逻辑学》。在马克思语境中,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是劳动辩证法,《精神现象学》才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如上例证只不过是例证,但基于此得出结论并不为过。其一,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与恩格斯哲学之间并非是完全一致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和重大区别是客观事实。其二,马克思诸多经济哲学思想在以马克思命名的哲学教科书中没有得到表示存在的机会,这同样是客观事实。
上述结论同时又是问题,且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时不得不回答的问题:恩格斯与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之间是什么关系?实际情况不容乐观,青年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中年之后则是忽略者。预先公布的结论令人诧异,不幸的是此为客观事实的揭示。
二、何谓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
讨论恩格斯与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遇到且是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和“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提法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此后以马克思经济哲学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大量涌现,甚至出版了《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专著。这种研究开阔了人们的哲学视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事业的创新,新研究领域被开拓出来。问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思想的主体应是马克思经济哲学。这就产生了前提性问题,什么是马克思经济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诸家理解各不相同,彼此间区别很大,达成共识仍需时日。这样的事实表明,我国的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马克思经济哲学是存在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且是内生变量的哲学。其一,马克思经济哲学在性质上是哲学,像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和法哲学一样是哲学。其二,马克思经济哲学存在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中且是有机组成部分,抛离它的所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已不是原生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从外延层面看,马克思经济哲学以四种形式表示存在: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四种存在形式有机统一,使马克思经济哲学秉有体系性质。
(一)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
马克思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语境中开始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这一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基本问题和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哲学思想是他必须面对的对象。马克思要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确立起来,任务之一是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其中包括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这一批判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制度前提批判、人学前提批判、阶级立场批判和方法论批判。四种批判客观地存在于马克思文献中,是我们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极为宝贵且是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它们并未被研究者所关注,更未成为自觉意识层面的研究对象。现在,这种状况稍有改变。
(二)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范畴众多,其程度只能用“范畴森林”表征。作为这一理论体系“建筑材料”的范畴中有否哲学性内容?只有对问题作出肯定性回答才符合实际,如下四组范畴可为例证:商品、货币、资本,劳动、雇佣劳动、自由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公有制、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类似范畴还有很多,要说它们中只具有政治经济学内容而与哲学无缘,确实需要勇气。回到马克思原生态语境会很容易地发现,范畴中的哲学性内容和政治经济学内容同样丰富,同等重要,相互交织和支撑,抽离哲学性内容后会发生质变,由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蜕变为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范畴的展开是判断,判断的连接是推理,推理的逻辑交汇是理论。由此看,政治经济学范畴的哲学性内容是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处于基础位置。
(三)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
政治经济学命题中存在哲学性内容是客观事实,也是政治经济学范畴中存在哲学性内容论断的必然性结论。既然政治经济学范畴中存在哲学性内容,那么,范畴展开所形成的判断中怎么能不存在哲学性内容呢?判断就是命题。在马克思文献中,包含丰富哲学性内容的政治经济学命题多到无法计数的程度,以下从马克思三种代表性文献中选取的命题可为例证:“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劳动。”“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约。”“劳动本身越是客体化,作为他人的世界——作为他人的财产——而同劳动相对立的客观的价值世界就越是增大。”所有权规律的第一个“是劳动和所有权的同一性。”“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展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劳动资料扼杀工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祸害就是资本本身。”九个例证出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同时期的文献,据此作出结论名正言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确实存在哲学性内容。
(四)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
此处的“理论”一词意在表明,学科层面的政治经济学与哲学密不可分,内在地包括哲学性内容是政治经济学在劫难逃的命运。“命运”的涉及对象有两者,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二是包括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内的其他经济学。
资产阶级经济学从马克思《资本论》中设置专节批判的西尼尔开始,极力主张政治经济学中绝对不能包括像价值立场这样的哲学性内容,因为经济学是科学。随后,这一偏执性看法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导性立场,以至于现在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美国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说:经济学像物理学和生物学一样研究和说明自己的对象,因而它是如物理学和生物学一样的硬科学。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学科性立场与经济学中存在哲学性内容的客观事实相冲突,以其人性自私论的逻辑前提为例证足以证明这一点。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人性自私论是全称判断。既为全称判断,其指称对象包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一旦确立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同样具有自私本性的事实,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逻辑困境就会出现在人们面前。如果承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人,那么,他的自私本性就会出现于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中,因为人之行为不过是人之本性的外在表现。这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不是像物理学和生物学一样的硬科学,而是带有人之本性的社会科学。如果承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是人,那么,他的自私本性就不会在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中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下的经济学理论确实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问题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敢于承认自己不是人吗?在创立经济学理论时,自己的自私本性能不存在因而不发挥作用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面临二难择一的逻辑困境,根本原因是他们关于政治经济学学科性质的主张荒谬。
马克思从不讳言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包括哲学性内容。这些内容是内生变量,无视这些内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就会发生蜕变,由马克思原生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蜕变为他人以为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性内容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人学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人学理论既内容丰富又极具特点。可以把它概括为四个观点:人学前提论、人学价值论、人学目的论和人学历史论。基于文献又顾及社会历史和学术背景地梳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人学理论,相对完整的体系性内容就会出现于我们面前。
第二,经济哲学本体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的理解和界定,马克思经济哲学本体论中的本体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则不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前提是资本,而资本产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雇佣劳动。按照马克思的说法,雇佣劳动是资本和土地所有权等的基础。基于此说马克思经济哲学本体论的本体是雇佣劳动或劳动,既有文献根据,又有社会历史事实根据。
第三,经济哲学认识论。作为理论体系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独树一帜,其中存在特点显明的经济哲学认识论内容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一认识论由如下观点组成:充分占有材料、关注历史演化、探寻内在联系和不放过细节。马克思带有经验主义哲学倾向的经济哲学认识论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殊不知,没有这种独具特色的经济哲学认识论,马克思能否提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会大成问题;同理,研究者不关注和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哲学认识论,能否准确理解其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哲学,同样会大成问题。
第四,经济哲学方法论。马克思是经济哲学方法论的集大成者,其内容的丰富程度让人惊叹不已。概括地说,这一方法论体系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研究方法,马克思对这一研究方法的命名是“解剖典型”,其具体内容除上已述及的四个认识论观点外还包括让当事人出场说话和理解。第二部分是叙述方法。马克思的叙述方法有三种称谓,教科书是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恩格斯是“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马克思自己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虽然“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由于受到维科和黑格尔的启发才提出和运用,但马克思把这一方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维科和黑格尔所望尘莫及的。
第五,经济哲学历史论。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哲学历史论既熟悉,又陌生。就熟悉说,教科书历史唯物主义谁人不知呢?就陌生说,人们对经济哲学历史论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联系又知道多少呢?尤应指出者,经济哲学历史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人们很少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马克思经济哲学历史论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负有两项使命。其一,宏观的社会历史方法论,旨在解决如何看待社会历史的问题,以便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坐标方位。马克思在这一层面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历史物质生产决定论。其二,微观的历史演化论。在这一层面,马克思三种三段论的强大理论穿透力让人拍案叫绝:人学三段论、生产方式三段论和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历史制度三段论。类似的历史演化论还有很多,此处提到的三者只能作为例证看待。
三、青年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
马克思1843年10月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真正解决任《莱菌报》主编时遇到的难题:工作职责需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看法,由于缺乏政治经济学知识而无法做到。从整体思想状态说,此时马克思正处于世界观、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等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下情况也不应被忽略。英国是政治经济学的故乡,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典型的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此时马克思不能阅读英文文献,对英国工业革命了解甚少。恰好在这时,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出现在马克思面前。该文写于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至1844年1月,发表于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该刊由马克思和卢格任主编,因卢格生病,具体的编辑工作由马克思一人承担。这说明,马克思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除作者外的第一个读者。考虑到如下情况后结论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第一,此时马克思正急于找到使思想整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知识突破口。第二,这篇论文为马克思带来了以英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政治经济学学科性知识。第三,这篇论文连同同样由恩格斯写作且几乎同时出现的《十八世纪》一文,为马克思打开了了解英国工业革命高潮时期社会状况的窗口。第四,这篇论文中一系列的经济哲学观点对马克思而言是久旱逢甘霖。基于如上情况我们说,《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青年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启蒙者和领路人。
为了实证性地确立已经作出的结论,我们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恩格斯在该文中提出了哪些经济哲学观点?这些观点进入马克思随后写作的文献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了吗?实证性地回答问题,就可充分证明上述结论符合实际。其二,马克思自己如何看待这篇文献?实证性地回答问题同样能证明上述结论符合实际。
稍作梳理就可发现,《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如下八个论点直接出现于马克思1844年4月至8月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1.恩格斯:“经济学没有想去过问私有制的合理性的问题。”马克思:“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
2.恩格斯:资产阶级经济学“伪善”、“不道德”。马克思:资产阶级经济学“否定人”、“敌视人”。
3.恩格斯:资产阶级经济学为私有制而存在。马克思:国民经济学“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
4.恩格斯:未来社会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5.恩格斯:私有制造成阶级对立,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是消灭私有制。马克思:“自由的劳动和自由的享受”依赖于“扬弃整个土地私有制。”
6.恩格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自由的人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前提是“完整的人”。
7.恩格斯:“资本是劳动的结果。”马克思:“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劳动。”
8.恩格斯:劳动“是人的自由活动”。马克思:“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
文献梳理的事实表明,青年恩格斯的上述论点直接出现于稍后由马克思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比恩格斯论点来观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思想:质疑私有财产制度,批判这一制度的社会历史性后果即劳动异化,质疑和批判的武器是自由劳动为人之本质的思想,我们就会切实地感悟到,马克思直接且是根本性地受到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虽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初试身手之作,但其中的经济哲学思想对后续的政治经济学文献,如《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等,具有根本性影响,后者是前者的继续、深化和系统化,当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进一步证明,青年恩格斯的经济哲学思想对马克思具有持续一生的影响。
我们还应注意到,青年恩格斯的如下论点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但它们出现于马克思后续的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且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哲学思想。论点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点二: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有助于资本家压迫和剥削劳动者;论点三:科学技术的人性化使用为人类造福;论点四: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革命;论点五: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是计划经济;论点六: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国家即英国典型论。如上六个论点在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最先提出且进行力所能及的论证者是青年恩格斯。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青年恩格斯提出的经济哲学论点是14个。从马克思经济哲学史角度看,如上14个经济哲学论点出现在前,马克思受其影响并把它们深化、系统化最终体系化是在后。当时的恩格斯仅是中学肄业生,还未满24周岁,到写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时在英国生活还不满一年,可见,他具有多么强大敏锐的感悟能力,真是经济哲学思想史上的奇迹!
从更直接的角度看同样能证明青年恩格斯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这就是马克思自己的态度。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刚一发表一直到晚年,态度始终如一,高度赞扬这篇文献,在《资本论》中不断地引用它借以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为了确证这一点,我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举出四个例证。
例证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序言》中称这篇文献“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
例证二。1859年,马克思为正式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写《序言》,其中称这篇文献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
例证三。1867年,马克思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资本论》第1卷正式出版。这部著作四次直接引证这篇文献。
例证四。1880年,晚年的马克思为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法文版写序言,其中说“《大纲》中已经表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一般原则。”
四个例证出现的时间持续36年,评价和引用的事实再明白不过地告诉世人,马克思发自内心地称赞《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承认青年恩格斯是自己经济哲学研究的启蒙者和领路人。称赞的事实是有力证据,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确实受到了青年恩格斯经济哲学思想的决定性影响。
1859年6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正式出版。同年7月19日,马克思致信恩格斯,请他写书评,要点是方法问题和内容上的新东西。恩格斯7月25日致信马克思:“保证下星期内一定写好这篇文章。”到8月初,恩格斯一口气写了三篇文章,谈论方法和哲学问题的前两篇发表出来,谈论政治经济学的第三篇没有发表,手稿也没有找到。
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确立马克思在德国政治经济学思想史中的地位。在恩格斯看来,《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正式出版以前,德国没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原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伴随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出版的经济、社会和政党背景。该书一出版,“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经济学也就产生了。”
第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的理论贡献之一是方法,最具原创性的是叙述方法。恩格斯对这一方法的概括是“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马克思称自己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虽然这一概括遭到西方学者的无端攻击,我们还是要赞佩恩格斯的天才感悟能力,因为他没读到马克思稍早具体谈论这一方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而是仅凭《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就能作出这样的概括。
第三,对黑格尔哲学作出基调性评价。谈论马克思方法必然会涉及黑格尔,在马克思方法论语境中,黑格尔是无法躲避的话题。恩格斯认为,黑格尔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直接的理论前提”,优点是“有巨大的历史感做基础”,缺点是“头脚倒置”,具有唯心主义性质。马克思改造黑格尔方法为我所用,把辩证法内核剥离出来,使其成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基础。恩格斯此处的看法后来系统化地出现于《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哲学的终结》等文献中,为后人对马克思主义中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关系的理解定下了基调。
第四,知识分类思想。这里的知识分类思想并不清晰明确,也没有展开论证,恩格斯只是后来才把自己的知识分类思想体系化。此处恩格斯的知识分类如下。其一是哲学,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就是方法论。其二是实证科学,这一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第五,提出构建一般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设想。恩格斯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经典表述命名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此时的恩格斯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世界观问题,在批判庸俗性质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和黑格尔方法的唯心主义性质之后说:“在这里必须解决与政治经济学本身无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对待科学?”恩格斯对问题的回答是:“这里要求发展一种比从前的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世界观。”恩格斯称这种唯物主义为“新的世界观”、“新的科学的世界观”、“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对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几个限定表明,在恩格斯的精神世界中,唯物主义世界观问题占有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虽然他认为这样的问题“与政治经济学本身无关”。
在理解和评估恩格斯两篇文章的如上内容时,我们应切记这是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写书评,谈论的对象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中的哲学性内容。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成体系的哲学性内容作为标准衡量,其中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恩格斯对哲学即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真实存在的哲学性内容之间是错位关系。
首先,在德国政治经济学史语境中评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显然是大大低估了这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就人类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的意义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独树一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理论贡献仅用德国政治经济学史为标准衡量不符合实际。当然,此时的恩格斯不应受到责备,原因是他仅读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写于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没有读到,而《资本论》则是此时正准备写作。
其次,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的关系。恩格斯此处的观点是一种基调,后来的文献如《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把这一基调系统化,但并没有超越这一基调。问题在于,马克思在关注黑格尔方法并进行唯物主义改造的同时,更关注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在文献方面则不是《逻辑学》而是《精神现象学》,他称其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我们应该注意到,恩格斯的基调形成了传统,这种传统对黑格尔劳动辩证法及其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影响起到了掩蔽作用。
再次,知识分类思想是构筑马克思经济哲学语境的前提,遗憾的是恩格斯的知识分类没有给经济哲学留出理论逻辑空间,堵塞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哲学性内容显现出来的逻辑进路,方法与“政治经济学本身无关”一语就可证明这一点。按照恩格斯“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的说法,政治经济学属于历史科学,它与哲学分立而存在,是两类不同的知识,因此,作为哲学的方法与“政治经济学本身无关。”恩格斯知识分类思想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看到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忽略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联系。
最后,恩格斯让一般哲学意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高调出场,是青年时期写作的《十八世纪》一文中基于自然科学知识而来的唯物主义立场的延续,同时是借题发挥,因为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序言》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到一般哲学意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之间,有巨大的逻辑空档要跨越。问题在于,限于篇幅和理论逻辑空间的约束,或许还有知识积累不够的约束,恩格斯既没有展开也没有系统论证自己提到的“比从前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世界观”,只是提出了得到这种世界观的基本原则:“必须从最过硬的事实出发。”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同样会产生疑问:这种一般性哲学唯物主义世界观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哲学性内容是什么关系?它是马克思哲学还是恩格斯自己的哲学?这样的问题客观地存在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关系之中,是进入20世纪后相关学术争论的理论源头,也是恩格斯后来继续阐释马克思哲学时无法躲避的问题。
19世纪60年代是恩格斯哲学性写作的沉寂期,进入70年代后则是相反的情势,他加快了哲学性写作的速度,留给后人的是三部一再被称为经典的哲学性著作:《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综合地看待这三部著作就可发现,恩格斯1859年写书评时提出的“发展一种比从前的所有世界观都更加唯物的世界观”的主张,现在变成了被他人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给我们以熟悉和亲切之感,但与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相联系地看,不免让人心情沉重,倒吸一口冷气。这个哲学体系没有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出场和表示存在的理论逻辑空间,后者被忽略了。
1.哲学本体。恩格斯批判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时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个物质世界具有独立自在性质,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由自然界和历史构成。如上界定表明,恩格斯认为哲学的本体是物质或叫现实世界。后来,作为哲学本体的物质范畴借助列宁的界定,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论基石。
2.基于哲学本体而来的世界观及其具体化。物质性的现实世界既然分为自然界和历史,那么,便会有相应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自然界是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而自然观则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质朴地理解自然界,不添加任何外来的东西”。与自然观相对应的是历史观。历史观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有关历史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可以把恩格斯表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概括为经济决定论或物质生产决定论,其文献依据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的《序言》。
3.两种具体化世界观之间的关系。在恩格斯看来,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都客观地存在辩证运动规律。对两种辩证运动规律的正确认识便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两种认识之间是什么关系?恩格斯认为:“适用于自然界的,同样适用于社会历史的一切部门和研究人类的(和神的)事物的一切科学。”恩格斯的话语意在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主要方向,一旦获得对自然界的认识,那么,把这种认识推广应用于对社会历史的认识,走得通,也符合实际。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中存在同样的辩证运动规律。
4.世界整体的辩证运动规律。包括自然界和历史的“现实世界”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具有辩证性质,性质的概括提炼是辩证运动规律。恩格斯对这种规律的论述极为典型,值得全部引证出来:“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它们实质上可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5.认识世界整体的哲学分析框架。如上四项内容是对世界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认识依赖于特定的哲学分析框架。在恩格斯看来,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把这种反映过程加以概括,哲学分析框架就会显现出来: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恩格斯用稍为不同的概念表述这种哲学分析框架:“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另一个地方他又说:这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6.政治经济学在知识分类体系中的位置。从1859年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写书评到逝世,恩格斯的知识分类思想始终未变,变化的只是前期不明确清晰,后期则与此相反。在论及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演进情况时,恩格斯清楚地表达出知识分类体系的思想:“在这两种情况下,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而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楚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这个知识分类体系的思路很清晰,知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哲学,即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第二部分是实证科学即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政治经济学处于这一知识分类体系的什么位置?恩格斯的回答是:“政治经济学是历史科学”“政治经济学是经验科学”,“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经济科学”的任务是发现和证明经济规律,在这一科学中诉诸道德和法律的做法,“在科学上丝毫不能把我们推向前进”。
恩格斯基于19世纪50年代末的哲学主张发展出来的哲学体系,其架构性观点已如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向我们证明了如下事实。第一,19世纪70年代及其以后,恩格斯把50年代末的哲学主张具体化进而体系化了。第二,在恩格斯哲学体系中,没有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表示存在的理论逻辑空间。第三,恩格斯哲学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史中的哲学正统以至于教科书化,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被彻底忽略了。第四,恩格斯哲学体系中存在逻辑难题:当恩格斯说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样适用于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时,对自然界的认识如何过渡到对社会历史的认识?进而在逻辑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直到现在,这一逻辑难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
关于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存在的客观事实,更具挑战性的是如下问题:恩格斯如何看待自己提出的哲学体系与马克思的关系?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多次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综合起来情况如下。第一,自己的观点与马克思的“意见完全一致。”第二,在与马克思一道创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第三,共产主义世界观中的唯物史观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第四,自己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
四种情况的客观存在把我们逼入二难择一的窘境。如果相信恩格斯的一系列说法符合实际,承认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的,那么,马克思成体系的经济哲学就无存在的理论逻辑空间,也无存在理由,因此不应该存在。如果承认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的存在是客观事实,那么,恩格斯的一系列说法就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实际,他提出且主要归功于马克思的哲学体系实际是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只能以恩格斯的名字命名即恩格斯哲学,不能命名为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窘境,原因只能是,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与恩格斯的哲学体系在体系构建上的不相容。
五、讨论性结论
1.事实明证可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客观地存在经济哲学且成体系。看不到这一点,不承认这一点,无法做到准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思想。与此相伴随,无视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要想理解其政治经济学,结果不会是马克思原生态的政治经济学,而是他人以为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2.在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形成过程中,青年恩格斯经济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决定性,说青年恩格斯是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并不过分。在马克思经济哲学领域,研究者没有意识这一事实的重要意义且给予相应评价,这种偏颇应该予以纠正。
3.让人难以理解但确为客观事实的是,中年以后的恩格斯主观愿望是捍卫、阐释和宣传马克思经济哲学,实际结果是逐步发展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用区别很大一语不能表征与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的关系。在以恩格斯和列宁哲学思想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如何面对和认知这一事实?情感和理智两个方面都是挑战,但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是关键。
4.为什么会出现或许恩格斯自己都不愿意见到的结果?如下几个原因发挥了根本性作用。首先是知识背景。恩格斯持续一生关注自然科学研究进展,研究自然科学知识,从中提炼哲学思想。其次是知识分类思想。恩格斯认为知识只有两类:哲学和实证科学,政治经济学是严格意义的实证科学。再次是刚性的哲学观。恩格斯认为哲学是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而这里的辩证法源自黑格尔的《逻辑学》,论证的知识素材是自然科学。最后是哲学分析框架。恩格斯的哲学分析框架是主、客观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样的哲学分析框架中没有主体及主体性的容留之地。四个方面的原因注定了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的被忽略。
5.我们如何研究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以恩格斯和列宁哲学思想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出发,线性地寻章摘句论证这一原理以便使其历史化,还是从历史性存在的文献中梳理、抽象和概括出真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历史化,因而不是真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无法表示存在就是证据。回归包括政治经济学文献在内的马克思文献,用回到原生态方法检视以马克思文献为主的文献,恢复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表示存在的天然权利,才会有名实相符因而名正言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2 对这一哲学本体论的详细论证,请见宫敬才:《诹论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河北学刊》,2012年第5、6期。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70、463页。
4 到目前为止,马克思对自然界独到深刻且极具理论与现实张力的看法,仍未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进行专题性研究,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人化的自然界”“社会中的自然界”,基本观点是“与人分离开来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因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187、220、210页)。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在工业革命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看待自然界问题,在讲到自然条件时说,“产业越进步,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缩。”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视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为“自然必然性”,并说“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9页;第7卷,第928页)把马克思的相关论述集中到一起并加以梳理,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马克思思想体系中存在一个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理论判然有别的人化自然辩证法理论。不管从哪种意义上都可以说,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同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详细论证,请见宫敬才:《诹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河北学刊》,2014年第1期。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83-284页。
6 对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情况的说明,请见宫敬才:《对马克思工艺学思想的误解应予纠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对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全面和详实的论证,请见宫敬才:《论马克思的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8 对马克思哲学分析框架的说明,请见宫敬才:《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人学前提》,《学术研究》,2015年第9期;《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哲学分析框架》,《河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4、5期。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还见第3卷,第542页;第4卷,第272、298;第9卷,第13、2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63页;还见第10卷,第226—227、62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201页;还见第203、204页。在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文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圣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63页)
12“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85年,见朱川:《开展经济哲学的研究》,《财经问题研究》,1985年第3期;“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99年,见俞吾金:《经济哲学的三个概念》,《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3 宫敬才:《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
14 举出如下五个例证足能说明问题。1.“马克思经济哲学的要义是经济学批判。而‘批判’意味着澄清前提和划定界限。”吴晓明:《马克思经济哲学之要义及其当代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2.“经济哲学奠基于马克思开创的经济现象学传统,它从理论范式的高度完成了对传统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超越,将社会经济存在理解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将一切事物规定为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的社会经济存在物。”王善平:《经济哲学:传统哲学和经济学的解毒剂——试论作为经济现象学的经济哲学》,《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3.马克思经济哲学是“哲学对经济学的批判和经济学对哲学的改造。”彭学农:《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哲学思想》,《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4.“马克思经济哲学,既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更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陈宇宙:《财富异化及其扬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7期。5.“理论探索的唯一正确的进路是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经济哲学。”“作为经济哲学,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系列是:生产——商品——价值——时间——自由。”俞吾金:《作为经济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兼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和命运》,《中国哲学年鉴》,2011年卷。
15 批判内容的展开和论证情况,请见宫敬才:《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1期。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155、17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447、46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97、649页。
19〔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页。
20〔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9页。
21从亚当·斯密开始到现在,情况始终如此。其中的变化表现在称谓上,由人性自私论变为经济人,由经济人变为理性经济人,最后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实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24《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31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1-22页;第8卷,第318页。对马克思经济哲学认识论思想的系统梳理和说明,请见宫敬才:《论马克思独具特色的经验哲学方法》,《河北学刊》,2018年第3期。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页。关于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的形成及具体内容,请见宫敬才:《马克思解剖典型方法的形成》,《河北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27 对马克思让当事人出场说话方法的详细说明,请见宫敬才:《论马克思<资本论>中让当事人出场说话的方法》,《人文杂志》,2018年第4期;对马克思理解方法的详细说明,请见宫敬才:《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方法及其性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30 在马克思的叙述方法问题上,国内外学者的理解有些混乱,至于提法则更加混乱。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及其如何拨乱反正,请见宫敬才:《马克思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方法真相还原》,《现代哲学》,2018年第4期。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86页;第8卷,第52页。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6-547页。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
34恩格斯的《十八世纪》一文大约写于1844年1月初至2月初,是《英国状况》系列论文中的一篇,对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至今还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这篇论文在英、法、德比较视域中系统介绍和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典型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92、105页)这对刚刚步入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马克思而言是全新的知识视域和思维路径。对于恩格斯的英国典型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有所反应,(《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154页。)马克思自己的英国典型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基本成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65-566页),而在《资本论》第1卷中,马克思则明确表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以解剖英国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国度为根本性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同样应受到关注的是恩格斯提出哲学观点的知识依据特点,这种特点几乎与恩格斯相伴终生。他在这篇论文中提出如下命题:“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用以支撑这一命题的是众多自然科学学科知识,恩格斯在此处提到的是九门自然科学知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88页)。他后来的代表性哲学文献,如《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其做法依然如此。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对哲学的理解有重大区别的部分原因,同时也能领悟到,马克思经济哲学体系为什么会在中年以后的恩格斯哲学视域中消失不见。
35 如上八个观点的文献出现顺序依次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155页,第58、179页,第60、166页,第63、185-186页,第65、152页,第58、189页,第70、178页,第72、162页。
36 如上六个观点的文献出现顺序依次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7、85、77、75、75、87页。
37 如上例证在马克思文献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2页;第2卷,592页;第5卷,第92、177、191、731页;第3卷,第491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2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6页。
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页。
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43 见〔意〕马塞罗·默斯托主编:《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周年》,闫月梅等译,闫月梅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6-67页。
4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603页。
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7页。
4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601页。
4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8、599、602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4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5、201页。
50 关于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及其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请见宫敬才:《论黑格尔的经济哲学及其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3期。
5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601页。
52 最早使用“辩证唯物主义”提法的是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正式命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是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普列汉诺夫,他称马克思是“辩证唯物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55-156页)。让这种意义的用法流行开来的是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4页)他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列使用,说这是“由一块整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接受这样的提法且使其教材化者是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哲学家。他们先后写作和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导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教科书。更详尽的历史演化情况梳理请见杨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涵——基于概念史的考察与审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5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第4卷,第275、297页。
54《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5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3、514、458页。
5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
5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83-284页。
5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3页;第4卷,第301页。
5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63页。
6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70页。
6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278页。
6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3-544页。
6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153、441、156页。恩格斯基于自己知识分类体系而来的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认知存在严重问题。第一,恩格斯的观点无意识地契合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立场。这种经济学从马克思痛加批判的西尼尔开始到现在始终极力主张,政治经济学是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坚决反对在政治经济学中诉诸道德因素(〔英〕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页;〔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第二,道德因素是马克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精神动力之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创作《资本论》的过程是“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如此行为简单直接的目的是减轻直至消除“人类的痛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第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直接诉诸道德性批判,请看如下例证:“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1、873页)。第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同时是质疑和批判以私有制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起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166页),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直接说私有财产制度“是法律上的合理存在,而不是经济上的合理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法律意义的私有财产制度的政治经济学本质揭示出来:“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面……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他人无酬劳动或它的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3-674页)。四个方面的情况表明,恩格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认知不符合实际。
64 如上情况出现的文献顺序依次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296-297页;第10卷,第591、593页。
65 对回到原生态方法的详细说明,请见宫敬才:《是“以西解马”还是“回到原生态”?——与仰海峰教授商榷如何解读马克思哲学》,《南国学术》,2017年第2期。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bnuwkxb)。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