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采访了20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发现他们的真实生活是原来这样的...

韩蛋壳 学术大爆炸 2019-06-06

本文转自东大小红果,作者韩蛋壳(97年大四生,爱撸猫的文艺工科女)


有人说

女博士是“灭绝师太”

是“第三种性别人群”


有人说

读博士会把人读傻

会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还有人说

女生要那么高的文凭干什么

找一个好人嫁了才是正道

 

关于高学历群体的讨论

似乎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难道

那些为科研工作而奋斗的兄弟姐妹

真的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作为一名即将迈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在生活中我也接触过许多硕士博士学长学姐,他们给我的印象,大多都是阳光乐观的;我所打过交道的老师,大部分对学生也十分亲切友善,并没有新闻中描述的那么不堪。

 

毕竟作为新闻媒体,想要制造热点、槽点、爆点,想把矛盾激化、搞一个大新闻,这才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于是,我采访了二十位各高校在读的学长学姐,希望他们能就学业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和导师的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简单聊一聊读硕士博士的体验。他们中有研究生、直博生、还有博士生,所学专业涵盖了计算机、控制、冶金、材料、力学、财经、管理、文法等。令人高兴的是,学长学姐们也都非常热情地给出了答案。

 

我把他们的反馈如实整理如下,希望这些优秀前辈们的现身说法,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为了保护学长学姐们的隐私,下文采取匿名的形式。


W学长,管理学博士生


学业压力不小,不然毕不了业,找不到好工作,所以要努力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

接触的环境单一,所以遇到适合的感情就抓住机会吧。

导师关系很重要,听老师话。

 

J学长,控制博士生


no,我不想说,万一说着说着想跳楼了。

说实话,我挺惆怅的。

好难过,不知道啥时候能毕业。


H学长,文法博士生


我觉得我的博士生活很精彩,其实在众人看来博士生活是比较枯燥的,但是自己如果能够把时间安排得很妥当的话,不仅能够学到东西,还能够过得很快乐


其实我平时的生活还是以科研为主,主要是做课题写论文。如果说工作的人,工作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内容的话,那么对于博士生而言,科研和课题这两个是主要的内容。


S学姐,英国商科研究生


就是感觉很苦逼啊,各种苦逼。

不过,第一学期主要是适应,第二学期就是调整然后主动出击了。
学业方面,我一直在怀疑到底就专业性来说,有没有国内研究生学的深,学的多。
情感问题,好像没有,就是时差很麻烦。
和导师的关系,因为是授课型,所以和导师没有什么深入交流 。
至于同学关系,确实是中国人抱团。 




▌Y学长,计算机研究生


我和很多其他读研同学也交流过,这里就不局限自己情况来谈。


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人都会寻求名导师,但是这样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名导师很大可能是年纪比较大的、功成名就的老师,这样可能自己已经不在科研第一线了。第二,名导师可能兼职和其他事务比较多,所以很可能平时都不怎么管学生。

在研究生阶段,最主要是指导往往不是来自于老师,而是来自于往届师兄师姐。有些老师现在实验室做的方向都不是自己老本行,他们又没有可能再去具体学习新方向,所以通常只能给你指导一些方向,具体的问题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这样的话,遇到能力之外领域的问题,学生往往是冲在最前面撞的头破血流的人。

 

再比如说,我们专业人工智能最火,结果很多学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名额供不应求。而这些比较火的实验室,基本上都是在保研学生里就把名额招满了,统考生基本没有可能进去。


其实,不管去多好的学校,那里的团队和氛围,有些也许和你曾经设想的不那么一样,有些则会让你感到失望、迷茫。这个无法在经历之前百分百预见到,只能说越好的学校,遇到令自己满意的团队的可能越大。


P学姐,管理学研究生


一个学期的研究僧体验快结束了,研究僧生活就是总是有事情要忙,忙着上课、忙着完成作业、忙着应付导师、忙着改论文,却好像什么都没有收获。其实仔细想想收获还是有的,虽然拖了导师三个月的论文最后还是投稿了,离毕业又近了一步。


不用上课的日子就是寝室实验室两点一线,很幸福的就是遇见一群美丽可爱的师姐,生活多了很多乐趣。也曾质疑自己为什么读研,但是自己选择的路就要脚踏实地好好读完啊,认真做规划、磨练能力,向一个优秀又精致的猪猪女孩大步迈进! 


L学长,力学研究生


一是自由,二是责任。

 

自由体现在学习工作的方向选择和时间安排更灵活更自主,导师往往会给一个长期任务,一般每一到两周汇报一次工作进展,这段时间做什么怎么做看你自己,再加上几乎没有课程作业考试的约束,自己可以非常自由地安排时间精力来解决各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科研上的难题。

 

与自由相对的就是责任了,更大的自主权意味着更多的信任,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以前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家上课写作业考试,学的好不好考得好不好是自己的事,现在不同了,主要任务是搞科研做项目,这是需要包括老师和同门师兄师姐在内的一个团队来完成的,以前摆烂就坑坑自己,现在要是在你这掉链子那就是坑一堆队友,那就很尴尬了。出于这种考虑,平时会很注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对自己负责,也对整个课题组负责。 


M学长,控制直博生


现在一年,主要就是上课,T大这边的课程,至少是我们系的课程任务量巨大。系里的标准是课堂和课后要求学生的用时比例是1:5到1:7,我这学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了4门课,概率图、随机过程、凸优化和矩阵分析,感觉就像一起学八九门微机原理的感觉。


博士生日常看Paper,要了解学术领域前沿,然后改进、创新,甚至开辟新的领域。我小老板说,想做一名优秀的博士生,博士期间至少要精读100篇文献。精读的意思是,细到每一个公式都要知道来龙去脉,并且能给通过程序复现实验结果。我正常毕业年限是5年,博士一年级上课,五年级准备毕业,中间三年搞研究,365*3/100,所以要求还是挺高的。


我们这边待遇不错,补助在全国算高的了。博士是学校一年给补助3W3,老师至少给1W8。我每个月5000左右补助,所以每个月吃的不用担心,完全不用朝家里要钱了。日常我除了上课还额外干了助教的工作,收入能再高一些。再然后就是做项目了,这学期我接手了两个项目,博士的话,做项目要比硕士多。做项目对学生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很有帮助,很多在科研上的灵感都是通过做项目得到的。


博士毕业后,目前我们系还是去企业多些,但是读博后的也越来越多了,也有直接去211做副教授的。就业方向的话,企业,高校博后,事业单位,都有。对我来说,我目前想继续深造,或者创业。


我们实验室挺好,博士生活还算是很自由的。平时想和朋友们出去约顿饭,说走就走,旁边有五道口和中关村商圈,吃喝玩乐都挺多的,我们实验室这学期还去一个别墅里玩了一天。身边同学就是那种能学能玩的,例如我师兄他们拼起来巨吓人,都是下半夜才离开实验室,然后第二天早上又早早就到实验室了,(蛋壳问:为什么你们可以精力这么好?)注意锻炼身体吧,T大对体育的要求超高。


还有我觉得这边人的脾气都超好,能来T大读硕士博士的,如果之前是外校的,那应该都在本科学校算是很出色的,但是我发现大家都很谦逊。也可能是被T大课程虐的没脾气了吧。老师们也都很和善,特别是负责行政的这些老师。这边的辅导员是学生兼职的,像本科生辅导员就是在读的博士生。


我觉得博士生跳楼啥的还是少数,很少数。读博确实是一个挑战,很多读硕的人读完硕,坚决不读博,就是觉得自己不适合科研。读博想有一定的成果确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要有好的平台,好的研究方向,好的灵感。(蛋壳说:我看知乎上大家一边倒地说读博苦逼,还有人说在T大读博的没有谁不后悔的)读博确实苦逼,确实继续读书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所以盲目跟风读研读博是错误的。


确实,想明白自己要什么能干什么挺重要的,然后再去读博读硕,然后退一步,你在过程中发现自己不合适读不下去了,如果真的坚持不了,大不了不读了嘛,何必自杀呢。(蛋壳说:可能他们想清楚的时候已经年级大了,觉得自己背负了太多家庭的责任,太累了)逃避不是办法,最后你的责任还不是得别人来背嘛。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能赚钱的路子还是挺多的,不是歪门邪道那种,如果之前给自己的定位过高,及时调整。在这个社会,只要肯吃苦,总会有收获的。觉得难的时候就是在路上的时候,实在不行,那就换条路。无论怎样,自杀都是不好的。


还有说到大学教师团队中的败类,我觉得这个帽子扣到大学本身上是不好的,因为坏人是哪里都有的。就像北航那个老师的事,学校能做的也只是在核实后取消他教师资格、取消他校内的职称,别的权利学校并没有,从另一方面讲,学校也很缺乏这种监督机制。无论从坏人到处都有,还是学校没有监督机制这两个角度,目前来说,教师团队中出现坏蛋,我觉得不能怪到学校。而我目前接触到的这些老师,人都是很好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因为大学老师里出现了几个坏人这件事,阻碍了自己继续深造的路


你也不用担心读研的时候会有压力,多积累、多看paper,累了就玩会儿。遇到问题遇到瓶颈,千万不要自己钻牛角尖,多和师兄师姐交流、和导师交流。或许他们帮不上什么实际的忙,但或许会给你些灵感,而且其实有很多学术成果都是这么来的。


再然后,没对象的话,就抓紧时间找对象


X学姐,管理学研究生


一边愁写不出论文一边又浪的飞起。

 

P学长,控制研究生


研一基本上是在上课,科研接触较少,现在才慢慢开始。


读研的体验?我觉得可能上课是一件幸福的事了。导师喊你做东西的时候会体验到那种感觉了,理论和实践天差地别,感觉自己很无知,很多东西都得自学。


也没那么不堪,就是刚开始会痛苦点而已,网上说的什么(自杀的案例)都是个体差异,没什么参考价值。

 

Z学姐,管理学研究生


我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现在就是学位压力比较大,因为最终毕业要发一篇符合要求的论文,现在就是读论文,写代码的循环僧活。


C学长,控制研究生


有些学生之所以会遇到像陈小武一样师德较差的导师,是因为自己在加入实验室之前,并没有和学长学姐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且,就算学长学姐们知道这个导师很坑,他们也只会告诉你不要来,至于为什么不要来,他们也不好说。所以他们最后走到这一步,是由最初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那些读研之后交际圈就变窄的人,我认为是他们的自我封闭造成的。我自己并非科研型选手,在研究生期间,我也担任了班内、院内和校内的学生工作。我觉得这可以扩大我的交际面,让我认识各种各样的人,而我也喜欢与人沟通交流,因为我觉得这可以体现我的价值。



我毕业之后也有意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也许有人会说,你都读到了研究生,专业知识可以说比较深厚了,为什么还要去从事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但我觉得,我读研究生更多的是为了一个学历,至于科研,虽然我对它不感兴趣,但至少不讨厌它。

另外,一定要和学长学姐们搞好关系,假如老师给了一个很棘手的课题,学长学姐能带给你很多的帮助。学校建立课题组、开学术报告,就是因为个人的想法肯定是有局限的,多和他人讨论能开阔你的思维。

 

D学长,冶金研究生


总体感觉比大学时更需要自律吧。


学习挺紧张,读研究生,我感觉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抱着更加深入的学习的态度读研究生,自己更加忙碌了。身边的这些同学,感觉都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学习都抓得很紧。


我们现在也才刚进实验室,各种关系也不那么清晰,不过师兄师姐都很照顾我们这些学弟学妹。


和导师的关系,这个还是和我刚才说的自律有关吧,和老师多联系,有问题(经过思考的)多找找,老师大都挺忙的。


总之,读研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啦,这就像一个工作。


J学姐,控制研究生


感受就是……挺累的……

目前还在研一的上课阶段,和本科比起来累很多…或者说心理压力比本科大,课业压力还好。

大家都在努力,所以我也必须努力才不会被甩下。主要是接触的新事物,没有人教你,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了。

珍惜大四的时光吧,好好玩!



L学长,材料博士生


我就先从硕士说起吧,本科毕业之后,我就直接留在了东大读硕士。很幸运的是身边有本科还好几个同学一起留下来读研了。总体感觉研究生生涯还是很开心的。

 

研一上学期像本科生一样天天上一些我认为没什么太大用的课。研一下学期定了课题,当时是老师亲自带我做课题,整个研一把实验室的各种实验、各种杂事几乎做了个遍。到了研二,除了完成课题任务,也去企业待过一段时间(完成项目任务),算是比较辛苦。我当时也没想很多,只是觉得坚持就会有收获。但是老师觉得我比较积极、能吃苦,就给我安排了很多事情。慢慢的,在课题组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这只是我自己的经历)。研二上学期,我决定硕博连读,这是我人生中一个很大的选择。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获得了爱情。日常生活的话,具体拿一天举个例子吧,每天早上差不多八点左右到课题组,看文献,做实验,老师有任务的话就完成任务,很单纯。到了晚上八九点、九十点回来,和寝室同学吹一下牛,玩玩游戏,看看视频。


然后就匆匆忙忙进入了博士,整体感觉硕士和博士的区别,就是博士得专。博士的生活,就是科研了。其他的可以作为调节,但是绝对不能占用很多时间。当然,这都是在你想出好成果的前提下。因为博士以后的就业方向和研究生不一样,研究生可以选择很宽的口径,但博士只能去科研岗位。不管你是去高校、研究所或者企业,都避免不了去搞研究方向,所以说必须得专。

在博士阶段,我的生活就是实验、写论文、出差还有就是完成老师的一些杂事。有一部分人选择做项目,跟着老师东奔西跑;有一部份人选择潜心搞研究,做实验写文章。我觉得人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选择,跑项目对自己的现场能力和眼界都有很大帮助,理论结合实际嘛。当然,理论也非常重要,是博士之本。必须要有一段时间你真的融进科研里去,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


其实博士生活也没有那么太绝对的单调,也会有朋友啊。如果课题组氛围好的话,兄弟一起出去干活、打球、聚餐,也挺好。慢慢的你身边的人会越来越少,陪伴你的人一批换一批。

 

就业方面我不是很在行,毕竟没有找过工作。但据我了解,科研对于那些找工作的硕士来说并没有太重要,主要还是看个人的综合素养。至于博士,就是以科研为本。博士最后面临的就是三个选择,研究所、高校、企业。我觉得大部分博士应该偏向于研究所和高校吧。但是这两个地方没那么好进。除了要达到该学校或研究生的量化要求,你还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比如说出国,再或者你老师关系比较硬。以后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围绕着科研,雷打不动地项目、科研,科研、项目。

 


Q学长,经济研究生,本科数学


我觉得自己的硕士体验真的完全不同于我的同学。财大是个全民考证的学校,从开学起,图书馆三步以内必然碰到一个摆着注会书的桌子,考试在国庆后的周末,所以我们是没有国庆假期的。


然后我们学院专属课业负担重,我们专业更是,五门专业基础,门门一脸懵逼,数学本科没有任何优势(蛋壳注:学长是跨专业保研到经济)。确实上课时也觉得很震惊,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真的是相当广泛,真的是无知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国庆完了刚考完CPA,然后紧接着就是经院的期中,足足持续一个多月,然后就到期末了,最后四连考,让我深深体验了一把学渣的滋味儿。


其实到了研究生,大家都不再盯着绩点了,更多的人去在乎自己的终身大事,自己的兴趣,未来的工作。所以大多数像我一样的学渣就是求过,顺利毕业,混个学位,主要还是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考证,实习。在大上海,大家都很浮躁,金融行业的饱和也让大家都很焦虑,财大人的实用主义早已成为标签式的特点。


经院的学术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经济学和数学都是很难学科,不要看入门,经济学入门比数学入门简单多了,深了之后不仅要数学功底深厚,更需要很强的经济学直觉。(也有老师说现在的经济学不需要很强的数学能力,经济学本身更重要)真的就像大家调侃的那样,读了研究生才知道自己不读博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做不到。如果大家像我一样本科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那么研究生就该渐渐明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第一学期感觉真的很累,一直在考试,不像理工科的同学待实验室要发论文这些,我们熬完第一年就差不多了。刚考完,已经浪了好几天了,新的一年要考好多证。



学长学姐们的分享会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听了他们的故事,我感触很深,下面我就来谈两点我自己的体会吧。


一、所处平台很重要


不同的平台,能提供给你的资源、眼界、氛围、人脉截然不同。如果你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在人生的任一阶段,都别停下向更高平台攀爬的脚步。

 

二、早点想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非常重要。


王朔曾经塑造了一种叫做“橡皮人”的社会人格。这个词的注解是“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我大胆猜测,或许身边很多人都是这样,在社会划定好的条条框框里,度过了短暂而不快乐的一生。如果你不甘于现状的泥淖,不妨勇敢一点跳出来,去寻求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END——



猫来了推荐阅读

   “你可是个博士啊!”

    日读10篇Paper?老夫掐指一算你缺这些翻译神器....

    博士毕业后离开学术界是否会成为“人生中的败笔”?

    读博不拿奖学金有点亏?布大博士的这些「奖学金」申请技巧很Skr!

    有哪些东西是你读了博士后才明白过来的?

    从入门到放弃,博士研究生的自我堕落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