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最后的炮台——南京会战、南京屠城八十二年纪念说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最新:友谊之光——2019年·橡树·成都洛带·读书音乐聚会~花絮

由军事角度,详说珍珠港事变

钓鱼城大战,历史在此拐弯


紫色圈为大致原炮台位置。


南京大屠杀事件,直到现在,很多朋友还是习惯以上帝视角,去俯视当年在奋勇抵抗后,为日军刺刀抵在背后,麻木走向刑场的国军和百姓。


——现代人们往往为此怒其不争。


他们认为,当年,小队、零星的日军居然能够顺利地押着无数的同胞前往刑场,极少发生反抗,尤其使得今天人们读史之时,莫名其妙地产生优越道德,继而,不免居高临下进行一番正义与骨气的拷问。


然而,南京于抗战,人们疏于关注,在中国抗战史上可能确实留下太多空白。


淞沪会战之后,南京成为抗战最前线。


当时,随着日军跨越制令线全面向西攻击,由太湖而南京的广大区域,也就成为抗战战事最为惨烈的战区。


南京守军,无非由淞沪会战退到南京的军队,风雨兼程由西部地方赶往战场的军队,以及匆忙间由宪兵、学生兵、民团组建的军队。


彼时,漫长的淞沪会战对中国财力、军力的消耗极为严重,在南京城内几无满员作战单位,人心惶惶间弹药粮草保障更是捉襟见肘。


如此情况,如此态势,能够留在南京,坚守南京,换成是你,当时可愿为守城的各部国军官兵?


现在去看,南京会战时间不长,但是,确实是中国国军在抗战早期最为悲壮、惨烈的抵抗。


南京屠城死难者,绝大部分,正是南京会战的参战者。


众所周知,南京会战发起和撤退挥、协调等等方面确实存在漏洞最终酿成了战败时国军于撤退间发生全面崩溃


继而,被日军重兵八方围追堵截之后,战损惨重,滞留重围的官兵更是遭到血腥的屠杀。


抗战期间,大量类似近代战争常用的炮台投入抗战,实为中国积贫积弱之无奈。


如是忽视南京会战的悲壮惨烈,以上帝的视角去翻阅教材,自然只会看到当年死难者的不幸、漠然、悲哀。


至于那些曾经的战士于会战时勇烈的抵抗,以及战败后的无可奈何的绝望,现在的上帝们血气方刚,自然不会原谅。


吃饱穿暖而习惯俯视历史,这是一种非常市井的正义习惯。


——学会仰望历史、敬畏历史,这本是民智之根本。


其实,早在读书时候,我也曾经熟读课本倒背如流,说起往事也一样慷慨,一样的懵懂,同样义愤填膺站在高处指责那段历史。


后来,只是,随着接触资料多了,听的往事多来,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以上帝苛刻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其本质,原本是自己的虚无、忘我的卑微。


十二月,又是南京会战和南京屠城纪念月,因为不是整年整月,也就很少看到纪念性文章。


在八十二年前的十二月,南京有很多值得让我们仰望和纪念的往事。


今天说的,就是南京会战及大屠杀事件中,关于炮台的故事。


炮台,是随着火炮出现、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战时工事。


炮台一般设置在攻守战略要塞,在中世纪和近代战争史上,既是重要的战时工事,更是极为重要的军事力量编成。


然而,随着科技和战争发展,在一战之后,由于无法跟随现代化战争发展步伐,炮台军事价值大幅降低,已经位于淘汰边缘。


二战时期,即便如法国著名的马奇顿防线,耗资巨大,其军事价值却为现代化作战理念,以及现代化军事科技冲淡,变得可有可无。


——至于现在存在的一些边境线、海岸线的要塞炮,就仅是象征性军事设施了。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数字,其实也诠释着中国以近代化军队抵抗日军现代化军队入侵的英勇与苦难的往昔。


由此可见,国军如以炮台去抵抗日军对南京的攻势,极为艰险。


然而,抗战军兴,中国因为工业孱弱,国军装备火炮非常少。


是以,在规划、设计保卫南京的攻防战中,碍于火力编配确实太过于缺乏资源,炮台,也就成为国军和平民保卫中国当时首都非常必要据点。


1935年以后,中国全面准备对日作战。


由此,国军对南京周边要塞炮台实施了扩建增筑。


1936年底,要塞增加修筑甲一、甲二两台现代化要塞高射炮竣工。


时任要塞司令邵百昌中将,参谋长曹友仪主要负责南京周边炮台指挥、作战。


甲一、甲二两台现代化要塞高射炮则由从炮兵学校要塞科干部训练班调来学生军,专门操作。


这些新老炮台工事,被重新编组为龙(乌龙山)、虎(老虎山和幕府山)、狮(狮子山)、马(马家山和清凉山)、雨(雨花台)等五座主要炮台。


基本形成了以大小炮台、碉堡、堑壕组成的南京城防体系化防线工事。


这些炮台,既有进口的德国大口径榴弹炮10余门,德制88mm高射炮(破装甲)若干,也有一些二十世纪初期,甚至十九世纪的老炮。


假设,没有战舰、飞机和远程重炮威胁,如再配置良好的通讯协调和炮火引导,这些炮台工事无疑是护卫南京的坚强堡垒。


然而,南京攻守战发生在1937年12月。


这时,凶悍、骄狂的日军已经拥有了射程更远的巡洋舰炮,野战重炮和轰炸机等等先进武器。


仅攻击南京的日军陆军随军携带大小各型火炮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国军全军拥有火炮数量的5到9倍。


两军对比,战力差距可想而知。


为弥补火炮劣势,本该被淘汰的、古老且笨重的江宁要塞诸炮台,却被国军编配作为南京会战的主要炮火使用,放在了会战的前线。


因为当时的炮台存在着土木工程和机械方面的建设、维修、养护,也存在着炮台工作人口、官兵的日常生活问题。


抗战爆发之时,这些炮台周边,除却抗战军人之外,更有大量工人和当地的农民、家属,未来得及转移。


曾经力战日军第三舰队的乌龙山炮台旧照。


中国的炮台,自满清以来,炮台的军人,或者炮台周围的村镇平民,多是一代一代逐年和睦生活下来,沿袭着炮台军人与周边村镇平民婚娶的习惯,军民犹如一家。


是以,很多炮台主要官兵、炮手大都年过半百,更有不少由满清干到民国的白发苍苍的炮台军官。


——他们熟悉主炮射界内各类射击参数,既熟悉地势,熟悉民俗,尤其善于凭经验观察射击目标。


在当时缺乏科技引导设备情况下,他们的存在,尤其重要。


此外,就是大批驻扎在各大炮台及附近,按照国防计划加班抢点进行工事施工的数万施工工人。


淞沪会战开始,日机就出现南京上空,实施无差别轰炸。


这时,炮台官兵投入战斗。


日军定时定点轰炸,官兵们准时准点投入战斗。


在日军尚未完成合围,日军战舰尚未逆江上游投入战场之前,以南京当时诸炮台和空工事组织的火力,以多打少,多次逼迫气势汹汹的日机盲目投弹,无功而返。


日军终于在12月8日,由东、西、南三面围困了南京。


于是,随着日军战舰进入战场和加大空中打击,南京城防之乌龙山、老虎山、幕府山、狮子山、马家山、清凉山、雨花台、紫金山等主要炮台,就暴露在日军海陆空远程火力打击之下。


其中,乌龙山、老虎山、幕府山、狮子山等炮台位于国军南京城郭城防工事外围,缺乏正规陆军掩护,处境更为危险。


12月12日,担任乌龙山、老虎山炮台所在区域守备的国军徐源泉第二军团撤退。


乌龙山、老虎山炮台被客观遗弃外线,然而,陷入重围的炮台炮声不息,激战不停。


12月7日后,日本海军第3舰队第11战队包括巡洋舰和驱逐舰逆江而上,之所以一直不能在会战中有效轰击南京城,正是因为电雷海校官兵沿江部署水雷,以及乌龙山、老虎山炮台有效抵抗之功。


乌龙山、老虎山炮台主炮躲避在密林之中,居高临下,操炮老军人凭数十年经验和日军军舰对战,威胁、逼迫日军军舰为躲避炮火,迟迟不能以舰炮配合日军发起规模攻城。


——白发苍苍的老军人和炮台四周的工人、农民、家属忙碌着搬运炮弹,一丝不苟尽责于保卫南京。


彼时,乌龙山、老虎山炮台炮火不断,不仅和日本海军力战周旋,因为前清遗留下来的炮台军人极富作战经验,不断发炮,还在侧翼掩护着正面守卫南京的国军友军。


战后,日军担负主攻南京的第3、6、9、13、16、114等主力师团,均有猝不及防遭遇五个炮台火力急袭,伤亡惨重的记载。


雨花台炮台遗址。


日军野战重炮兵第二联队以重炮炮击南京水西门城楼,突然,国军炮弹由后背打来。


日军记录,彼时“炮弹不停地落在我们的周围”,日军被炸毁大口径野战炮数门。


炮台多次炮袭,逼迫日军重炮阵地后退,有效支撑了国军防守作战,成为日军攻击的腹背之刺。


挨了数次闷棒,日军这才发现国军火炮袭击来自乌龙山、老虎山密林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古老的国军炮台。


恨怒交加,日军便疯狂向隐蔽于丘陵高地密林里的国军炮台发起炮击、攻击。


12日夜,唐生智和南京卫戍司令部在接到“相机撤退”命令后,仅召集师、军主官集会,轮流签字后,并没有“相机”地,却心急火燎匆忙决定了“立即撤退”。


南京,陷入混乱。


各条防线的国军因为失去指挥,千军万马陷入了无序的撤退。


接到命令的在慌忙撤退,没接到命令的在殊死抵抗。


这是唐生智和南京卫戍司令部不可推卸的渎职大罪。


暴露在外线的炮台,尤其乌龙山、老虎山、狮子山等炮台,因为配置进口德式火炮,很早就接到拆炮撤退的命令。


于是,炮台以老旧火炮继续发射,掩护南京最后的撤退。同时,组织炮台四周的村镇平民火速赶往炮台,配合国军拆卸重炮,搬运重炮。


在抗战时期,重炮犹为重要一如今天的导弹。


这些宝贵的、稀缺的重炮得以保全,邵百昌中将也为此得到嘉奖。


清凉山炮台,南京城的抗战纪念碑式的地标,记忆破败。


大量搬运火炮的平民滞留在炮台。


和他们同样滞留在炮台的,有坚持着“不走了”,在阵地上与日军死拼的国军战士,也有正在抢建未竣工工事的工人。


数万工人,一夜陨命,南京会战和屠城往事记载,如今居然很难找到他们准确记录和资料。


历史,为台海两岸一起遗忘。


12日,夜。


当撤退军民路过呼唤他们撤退的时候,他们不知因果,勤于职守,恳于上令,挑灯夜战,专注施工。


等到大规模的日军封堵山路,围攻炮台,他们这才发现,他们和留守的国军,拆卸搬运火炮的平民,已经被日军完全包围。


13日,中国军民坚守在乌龙山、老虎山、狮子山等炮台。


炮兵,并没有多少枪械。更没有什么枪弹。很快,他们弹尽粮绝。他们和施工工人一起,搬运施工石头投掷,做最后的抵抗。


最后一次发射后,军民们七手八脚开始往炮口灌镪水毁炮……


——最后,部分地方的中国军民以石头的投掷抵抗,甚至持续到晚上。


终于,战死之外,所有军民都被日军俘虏。


最后,我们知道的屠杀,就发生了。


出于被这些炮台有效打击的恼羞成怒,日军尤其疯狂对被俘的军民予以极为血腥的报复性屠杀。


屠杀很快蔓延,祸及炮台四周的村镇。


寒冬,雨雪纷飞,惊恐不安守在家里的妇孺老小,被日军以刺刀、烈火和手榴弹驱赶出来。


他们和他们的儿子、丈夫、兄弟,以及更多是外地人的国防工事施工工人们,被驱赶在一起。


然后,就是更惨烈的杀戮。


关于杀戮的图像、文字容易查找。这里不做赘述。


只是我在每次看后南京屠城的相关材料,心情总是沉重。


网友拍摄的南京曾经宁死不屈的老虎山炮台,如今,恐怕与时俱进,历史早就荡然无存了。


南京屠城,除却下关码头、火车站是日军当年疯狂杀戮之地。


屠杀最密集的地点,多在自清凉山脚,到乌龙山脚,以及燕子矶一带的长江沿岸。


而这一地区,正是炮台军民和施工工人最后战斗和抵抗的地区。


这绝不是巧合。


只是,我们,或者抗战战史研究,南京大屠杀研究的空白和遗忘而已。


我们终于不知道他们当年最后抵抗的壮烈、英勇。


然而我们却可以想象,当南京沉陷,他们坚持一天一夜,在最后的炮台,开炮,搏斗,直至精疲力竭于饥肠辘辘、弹尽粮绝之际,终于无奈被俘的那份心酸、悲壮。


他们投降了。但是,他们和战死者一样,同是保卫南京的战士。


他们和他们的妻儿老小,在日军军刺逼压下郁郁前行,走向刑场。


可是,我们无法他们是死难者,也是牺牲者,更是南京攻守战中不屈的战士。


忽视他们为家国、尊严、友谊、亲情而战、而死的荣耀,去以所谓上帝视角去“怒其不争”,或者悲悯,实则是现在人们对往事无知、无畏;实为自作主张去诠释、普教南京会战和南京屠城的文人、史家的集体失职。


我们太习惯历史为名人、名将服务,以至于我们从来不会去知道历史上太多的、无数的蝼蚁们用性命堆积出来的胜利。


南京大屠杀让我们记忆的唯有屈辱,却没有记载那些牺牲者的战斗。


他们以卑微和不知名的生命,默默无闻地走过中国现代史最悲壮、凄惨的一段路,最终,湮灭于民族的记忆了。


如今,乌龙山、清凉山、老虎山等炮台遗迹残余,狮子山、雨花台等炮台已然不见踪迹。


这些地方,或者与时俱进地发展,或者涌来更多的南京人生息。


于是,历史刻在民族人文上惨烈、悲壮的痕迹,不知不觉,在生活里与现在的人们渐行渐远。


甚至,平时经常往来乌龙山、清凉山、老虎山、狮子山、雨花台等处,或散步,或游玩的南京市民,都不知道这些曾经的抗战炮台了。


这本是南京最为惨烈、悲壮和英雄之碑,已然渐渐湮灭在我们的视线。


由此,正值南京大屠杀八十二年之际,愿以此文,与朋友们一起仰望、祭奠那些当年在南京会战、南京屠城中死难的那些默默无闻的曾经同胞,那些战士。


历史不朽。


祝好友们冬安,关注朋友可以添加zksd1222。

大明帝国启示录:就纯粹军事科技去看大明帝国的灭亡

大明帝国启示录:屯门之战与世界之窗

真实的潜伏:军统电台案始末(上)

川军打国仗,川人不可磨灭的荣耀

国魂千秋,瞻望抗战

回望凤翔大屠杀往事:冯玉祥的崛起

回望凤翔大屠杀往事:1926年,冯玉祥下野说

回望凤翔大屠杀往事:冯玉祥的五原誓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