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国魂千秋,瞻望抗战
长崎事件,前十年与后十年(上)
【橡树防失联微信:zhuerduo1222,关注朋友添加请注明】
很小的时候,我对军事的兴趣,源自阅读三国、说唐一类的杂书。当然,相比封神,三国、说唐多多少少还是显得蛮有纪实性。
我不敢说多少人和我童年类似。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小兵张嘎、李向阳、李云龙这些影视剧的英雄,绝对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不少的朋友们去向往,去认为历史便是热血铸就的浪漫。
太多的横店抗战神剧往往给人坚定的印象,就是抗战中,各类国产武术高手发型不乱,拳打脚踢,八年抗战不过是小鬼子备受暴虐的苦难史。
昨天,又有一位朋友给我发来了若干著名官家军史专家的抗战分析文章。随手划拉阅读,文章无非是罗列数据,引经据典,证明国军抗战无能、无力。
如此一来,每次我想写抗战的往事,总是心悸。
难道,我所了解的抗战,都是假的抗战?
在华北抗战最为坚决、勇敢的不是南口会战的汤恩伯,而是一路溃逃的宋哲元?
淞沪会战,原来是恐日惧日的蒋某人为了让日军火拼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自己好整以暇去坐山观虎斗?
包括豫南、长江中游腹地的武汉会战,取得了中日战争的对峙态势,居然不是国军的一次战略胜利,而只是在于武汉一城一池失陷,原来是一场惨败?
遗憾太多,疑惑当然也就多了。
现在官家的、民间的老师们要求都很高,写得不如意,动辄随便几顶帽子砸来都让人胆战心惊。
所以,在写抗战战事时,我往往会更认真去对比资料,地图,耐心琢磨自己到底会不会触碰有些异常娇嫩、敏感的底线。
抗战往事既然是军史,那么写作抗战往事自然需要一定的写作水平和军事、战争、历史及基本理性思辨、逻辑推理的常识。
然而,愿意在抗战有限的资料里,去耐心收集资料,比较细节和推演战斗的写作者太少了。
于是,在最权威的抗战战史和回忆录等资料里,换着角度不断倒腾、嫁接约定俗成、深入人心的素材,再摆上一些豪言壮语大词,成为现在最流行与畅销的读物几乎都有共同的最简洁、最高效的写作方式。
这种文本的抗战文章、著述汗牛充栋,在辅之以横店抗战神剧。于是,像我这样坚持着写自己对抗战的记述、感悟的作者,难免总会惴惴不安。
又一个南京会战爆发纪念日到来之时,从前与我一起写作抗战的熟人、朋友们正在淡去。
抗战,是中国于积贫积弱下最为艰苦卓越的抵御外侮的战事。
虽然浴血八年最终熬到了日本的投降,但是中国为抗战付出的惨重无比的代价,至今让了解抗战的人们都会偶尔抑郁。
如是秉笔直书,这不是一个讨人欢喜的战史。
比如关家垴攻坚和松山攻坚。
我曾经亲眼目睹数位熟悉抗战战史的朋友为此争论。
争论之中,一旦离场鲜明,大家往往坚持己见而相互争执,继而脱口相互怒斥,拉帮结伙着割席断义。
当历史承负着过重的观念取向后,再写历史,心何其凉。
关家垴攻坚时,当时八路军缺少炮火掩护,机枪也少,也只好沿袭散兵线的步兵波浪冲锋战术进行强攻。
是时,人数众多的八路军参战步兵大多才是农夫、平民从军,少有基本军事素养。
这很容易想到:一旦枪响,死人,他们自然就会慌乱。而作战时的慌乱,自然可能会影响战术动作,造成更大的牺牲。
然而,在日军暴虐枪口下,这些昨天还是农夫、平民的战士们为抵御外辱而战,向死冲锋,牺牲累累。
这样昨天还是农夫、平民的为国而战的战士,抗战牺牲了很多,有八路军,也有主要战场的国军。
松山攻坚战亦然。
抗战后期,随着大幅国土沦陷和战争持久,抗战大后方兵源几近衰竭。于是,来自云、贵、川的相当多的未成年孩子,一夜间走向战场,为国冲锋、牺牲。
揭开抗战大反攻序幕的松山攻坚战中,便有很多这些体弱的未成年孩子。
寥寥无几的重炮、航弹的火力支援,在方圆近百公里的山地战场无济于事。
最后决战,只能依靠身着单衣,半饥半饱的国军战士们在雨季泥泞中,徒步攀爬陡峭的山地,一步一战,反复仰攻冲锋,近战肉搏,耗垮松山日军。
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去纪念和尊重的英雄。他们死去时绝大多数籍籍无名。
可以想象的是,那时,当血肉模糊的他们闭上渴望胜利的眼睛时,他们似乎不会想起,多年后还有人为此去激烈争论、相互诋毁。
病态的荣耻感可能源自横店抗战神剧的灌输。于是,人们对抗战军人抱以我死而国生的姿态的浴血苦战,并不买账。
大家太喜欢横店影视剧里面的英雄端起机枪边冲边吼,杀得小鬼子鬼哭狼嚎的神圣镜头了。
所以,我们永远想不到,轻机枪在实战中并非手提作战。
抗战时的轻机枪是战术作战中关系成败的最强大火力无疑。
和影视剧完全不同的是,在没有足够的捷克机枪去扼制、对抗日军战术进攻使用大正机枪时,抗战国军无论国共,对日军严格按照步兵操典训练出来的使用轻机枪的散兵群,大多数时候是束手无策,不是牺牲,便唯有退让。
益子挺进队突入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火器便是轻机枪。
同样,在淞沪战场,甚至到长沙会战时,日军以掷弹筒掩护下的一个10余人的战斗分队,靠着一挺轻机枪,按照步兵操典用散兵群战术,便可以轻易击退地形不利的国军一个上百人战斗连。
诸如武器,战斗兵素质,指挥员水平,再有整个战役、战略层面的态势、供给物资等等要素,一旦幼时熟读三国、说唐,成年看惯了横店神剧,人们便习惯了浑然间视而不见。
现代战争远不是人数的比较。
抗战,中国几乎付出了近现代最为血勇的整整一代人。
假如不是如此惨烈的牺牲,积贫积弱的中国怎么能够在抗战中,以落后的准近代化军队,苦苦支撑八年,等来了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海陆空装备的日军的最后崩溃?
去年到现在,我一直在准备写远征军、驻印军和武汉会战。收集、比较资料,也收集、比较着朋友们随资料给我的寄语。
夜深,在此为支持我写作的朋友们致意,思路一旦成熟,我将努力写好我理解的抗战。
【橡树防失联微信:zhuerduo1222,关注朋友添加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