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抗战温故随谈,军神早已死去
长崎事件,前十年与后十年(上)
【橡树防失联微信:zhuerduo1222,关注朋友添加请注明】
最新:越战,揭密胡志明小道
对准计算机开一枪,数字地图就崩溃了。朝纸质地图开一枪,弹洞之外地图还是地图。
所以,离开了网络,航母还是航母,手枪还是手枪,匕首还是匕首。
这个逻辑很容易得出一个结果:
所谓先进武器、先进战争理念不过云烟。打到最后,决定战争成败关键,还在于是谁家的军队,用的是谁家的兵法。
这种比喻、逻辑和结论,在网络军迷界非常畅销,我不止一次看到朋友们用此去指责抗战时国军作战不力,伤亡惨重。
客观而言,这种比喻、逻辑和结论并不新颖。其基本思路源自一战后流入中国的苏俄名将伏龙芝军事思想。
承认技术兵器重要性,在战略上,认为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技术兵器是次要。
这是伏龙芝军事思想的核心。
不过,在二次大战中,一波波的苏俄人被驱上战场,却还是只有一波波的惨败。
电影中二战时期苏军冲锋画面。
非常难堪的一败涂地,直到后来依靠美国、英国支援大量的技术兵器去翻盘。伏龙芝军事思想在苏俄战场并无神效,是不争的事实。
需要注意的是,伏龙芝军事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军事进程影响却非常深远。
苏俄军事思想成系统进入中国滥觞于黄埔军校。伏龙芝军事思想便是最为主要的部分。
黄埔军校,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军迷心中非常神圣的地方。
我目睹过很多篇讴歌黄埔军校的文章,其中,不乏拔高黄埔军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苏联伏龙芝军校、法国圣西尔军校并列为世界四大军校一说。
然而,由苏俄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说是一所军校,实则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训词上就说明了,黄埔军校应该是一所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的国民党党校。
黄埔军校最初接受的还是苏俄建军的道理。在教学中,也就自然极端重视政治教育而置军事素质教学为次要位置。
宁汉分流之前,黄埔军校学制半年有余而不足一年。大量的政治活动、主义教育之后。剩余不多的时间,进行军事专业教学,也多是全套苏军操典。
军事课程主要教官大多来自前讲武堂和保定系教官。教官不乏精英,但受近代军事落后的影响,他们很自然也就把苏军操典当做了圣典。
黄埔军校初期,战争与运动风起云涌。教学时间不够,黄埔一期基本上逮什么教什么。有点类似文革开门办学的意思。
黄埔二期开始简单分科,到了三期,教学才有了相对稳定的科目和课程表。
至于出现林彪、胡琏、李弥、张灵甫等名将的黄埔四期,包括同期毕业潮洲分校二期,共有2654学员编成黄埔军校第1、2、3团。
他们在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了7批入校。所学同样侧重政治。军事也不过简单的工兵、炮兵简单分科。
早期红军战术火力。
1926年9月,黄埔四期学员接受检阅高呼口号:
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奋斗,为主义而牺牲。 继承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
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政治味道浓郁,一目了然。
固然,当年投考黄埔军校不乏热血、聪慧、果敢的青年。黄埔军校并没有严格的招考门槛,各路青年或有海龟,或有名校毕竟,更多青年仅具小学文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技术兵器是次要。
诸如此类苏俄政治理论和简单的分梯队波浪式冲锋等军事理念,相对热血、激情的青年人来说,理解消化远比工整、严密的计算、判读、制图等容易。
熟读三国、说岳,人们自然以为战争决胜无外乎军事家们谁更魅力,谁更军神。
然而,当时绝大多数人和现在网络绝大多数军迷一样,可能并不知道现代军事学要涉及数理化等几乎全部的自然科学,以及政治、时事、哲学、运筹学等等人文学科。
在早期文史记载或者小说、电影里,不乏可以看到北伐战争和国共内战中,国共两军分梯队作战的记录。
波浪冲锋,即为人海战术,波浪冲锋是源自罗马时代的主流的主动出击战术。需要军队具有极端严明的纪律。
苏俄散兵线和波浪冲锋基本实战状态。
受东正教影响,沙俄、苏俄多多少少都把自己当做罗马帝国最正经的嫡儿子。所以,苏俄红军建军用的编制承继古罗马军团称谓,以散兵线实施波浪冲锋的战法更是颇为流行。
苏俄内战期间,无论红军,白军,几乎都靠波浪式冲锋包打天下。
这一战法由黄埔军校最早进入中国,在早期中原战争期间,国军第1师攻克陇海路小扒车站后,师长刘峙战后巡视战场热泪盈眶:
亲见铁路两侧,我第一师阵亡士兵的尸体,完全按照疏开前进队形,一个个倒在地上,排列整齐。
官长倒在指挥官的位置,毫不紊乱。
此后,随着北洋军队被淘汰和国共军队的迅速崛起,这一战术在早年内战到抗战中期颇为流行。甚至在后来内战、朝战等战争中,如刘峙回忆的惨烈场景,也不罕见。
苏俄早期军事思想影响中国战场,大致如此。
受北伐战争、军阀内战、国共内战影响,黄埔军校在前六期的系统性教学并不稳定。绝大多数时候学制类似速成班,匆忙毕业即上战场。
相比后来的抗战,北伐战争、军阀内战、国共内战等内战战场火力贫弱,战争烈度更是远远不及。
所以,人们一旦经过严格的政治教育,有着严明纪律约束,以波浪式冲锋去打肉搏、白刃战,关键时刻,通常可以起到致胜作用。
波浪式冲锋,是近代战争中低烈度战场上,以人力去弥补火力贫弱的较好办法。但是,这不意味着在战场上人的作用先于技术兵器。
1937年,抗战爆发。
整体军队素质可能薄弱于一战时的准近代化中国,遭到了拥有海陆空现代化军队的日本的侵略。
抗战爆发时,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迎来了战力代差的战争。
在1944年未得到美国全面援华抗战之前,抗战是拥有全面机械化、摩步化、骡马化的现代化日军和准一战近代化水平的中国国军的对战。
这时,交战双方战力差距远不是火力多少、优劣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是同时代的对等战争的问题。
甲午战争前后,清军主力炮械德制克虏伯75口径野炮。
之前,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国变时,虽然历史书多用落后就要挨打去解释战败原因。实际上,在这些战争中,基本上敌军拥有的主流武器,满清军队基本同样具有,甚至毫不逊色。
然而,抗战时的日军不仅毫无悬念在陆海空全面优势压制中国国军,甚至在无线电通讯等方面也完全压制中国国军。
青龙偃月刀即便再锋利,关云长和一位持手枪的现代普通军官对抗,同样死多活少。
最要命的,还是苏俄在黄埔军校灌输的苏俄一战水平的军事思想,在抗战战术上对中国国军的影响。
几乎所有国军名将,在经历东征北伐、中原大战和国共内战后初上抗日战场,都有类似的茫然、困惑、失误。
日军一个配属数挺轻机枪的小队、中队规模的战术分队,如稍加远程炮火支援,往往会成抗战国军一个营,甚至一个团无法抵挡的大麻烦。
传统的散兵线加波浪式冲锋在密集火力下再无作战效果。同时,更多日军侵华战争中使用的新武器,也增加了应对的难度。
在长城抗战中,关麟征在山头制高点暴露区域部署重机枪;在淞沪会战中,胡宗南的线性防御作战;平型关伏击中,林彪以短促出击力求白刃致胜,诸如此类在曾经内战中屡试不爽的作战战术,往往无法取得想象中的结果。
在火力部署上,按照一战时德军操典,重机枪部署在高地前方两侧,以交叉火力制敌。按照苏俄操典和内战惯例,重机枪部署高地正中,最大程度瞰射发挥火力制敌。
实战中,日军绝对优势炮火压制,无论布兵居高也好,保证射界也罢。国军防御阵地和主要火力点,都变成日军远程火力的最佳目标。
早期抗战时,精锐国军战术分队在巷战中。
抗战早期国军浴血抵抗而日军几乎所向披靡,固然有中日两国国力、军力悬殊的原因,然而,当时受制国力、军力,各级指挥官们眼界不开,深受苏式军事思想影响,整体战争思维落后,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在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在援华德军顾问指导下完成了南京外线国防工事体系。
这一国防工事体系主体包括轻重火力点、观察哨、防毒设施、通讯枢纽、指挥所等。然而,驻防国军赶赴阵地接手防御时,却齐声喊苦,无法有效利用。
按照当时最先进的战争思想,这样的体系化永备工事,在完成主体工程之后,既要做出严格的隐蔽,同时,连接主体工事的交通壕、战壕等设施通常由接防部队根据部队状况、作战需要去自行挖掘。
然而,很多接防部队赶到时,既无法识别地图找到主体工事,找到主体工事的也没有及时进行土工作业挖掘交通壕、战壕等设施。
乱作一团,稍微耽误,舰载机、重炮掩护下的日军重兵集群早已尾随而至。
直到现在,不太了解军事的战史爱好者甚至专家,对南京外线国防工事体系建设予以横加指责的文述并不少见。
事实上,这些抗战初期暴露的作战、指挥问题,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抗战国军有限的战力,使得日军在抗战初期能够猖獗如此。
无论关家垴作战,或者松山会战,抗战国军虽然不畏死,不惧死,然而受困于指挥者的军事指挥水平,人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却因受制技术武器致使得到胜利,也是付出极大伤亡的惨胜。
关家垴作战、松山会战之后,国军将领多往作战现场调研、考察、学习。对日军土工作业等现代化战术领悟甚多。
1939年,抗大二分校举行纪念抗战两周年大会,进行的步兵战术训练表演。
此后,陈明仁、刘伯承等受苏俄早期军事思想影响很深的名将,在实战中借鉴日军战法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在抗战早期,在南口会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豫中会战等作战中,抗日劲旅第13军多次以无线电静默状态投入大战。
该军主力多次分拆为营、连规模,在敌后隐蔽机动进入战场。激战中,该军也较为灵活多次采用战术性反斜面战法,堪为抗战初期发挥出色的国军。
究其因,也因该军主将汤恩伯早年留学日本,历经战事,具有较为开阔的眼光和先进军事思想,同时,部下也多是他选拔的他在任教期间,亲自带出来的学生,接受他的理念,熟悉他的指挥。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火中淬炼精英。
直到1943年以后,随着苏俄早期军事理念慢慢淘汰,战术性反斜面战法才得以在国军实战中有了普遍性运用。
反斜面是强势火力死角,可以为弱势我方有效地消化敌优势炮火。同时,反斜面阵地能够有效防止敌方包抄。
因为炮火无法及时、有效压制,日军冲锋攻击短暂离开炮火支援时,国军便有凭借反斜面阵地进行阻击、反击、逆袭的战机。
这时,围绕敌我战术变化和对山地棱线控制、利用,便成为反斜面战术是否成功的前提。
由此,战争对指挥者智商和指挥的要求,也就不限于离开了网络,航母还是航母,手枪还是手枪,匕首还是匕首这种简单的理解了。
日军三三制战术动作示意图。
林彪是佼佼者。脱胎于日军的三三制、短促突击、一点两面等战术在后来广泛运用,成就了如今网络上第一军神。
然而,更多的黄埔军校的学员并没有这样的运气。他们大多数都在战争中或默默无闻,或轰轰烈烈地相继凋零。
在黄埔前六期中最为出色的黄埔四期,当年毕业2654学员,一路凋零到1950年,真正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熬到最后,如胡琏、林彪、李弥等称得上名将的,也不过50来人。
比例极少。
这便是黄埔建军时突出政治,次要火器的军事教育给中国战争史带来的遗憾。
1982年,以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决战为标志,战争开始进入核战背景下的现代化高科技战争。
如今,36年过去,现代战争远不是有什么打什么,或者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等简单概念。
随着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传统的海陆空主要作战武器如坦克、飞机、大炮、战舰等等已经飞跃为智能化、信息化作战体系的单元。
精确制导、彻底打击,战争烈度几何级倍增的同时,战力投送全球化,战场多维立体化,也使得现代战争再无前后方、内外线等可能。
可见,现代战争既与传统三国、说岳、说唐等描述的战争截然不同,网传有位莽撞军人提出“牺牲西安以东”的想法,其实不过笑谈。
马岛战争英国42型驱逐舰使用“标枪”导弹袭击、扼制阿根廷战机无从发挥。
基于更加惨烈的武器打击威胁和打击力量纳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系统下的现代战争,首战便是决战。
如此,在战争淬炼精英,再无可能。战神已经死去。
在高科技现代战争中,作战双方无论主动与被动、迅速与迟缓,最后奠定决战胜利的关键,在于谁能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系统去最高效率发挥己方战力,压制对方战力。
可见,现代战争比拼的是国家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
至于熟读孙子、六韬等,最大作用不过是学习好文言文而已。
【橡树防失联微信:zhuerduo1222,关注朋友添加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