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悬系中国命运的武汉大撤退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最新:友谊之光——2019年·橡树·成都洛带·读书音乐聚会~花絮

太平洋战争,日本南方军的出击

争荣耀、自由人格,以余生砥砺同行——2020年元旦致辞

开战即终战——由精准刺杀苏莱曼尼漫谈智能化战争

切·格瓦拉,卡斯特罗兄弟书写辉煌事业的不朽的2B铅笔

战"疫"——关于抗击武汉肺炎疫情的战略分析

请让我鄙夷一次危机公关

关于武汉新冠疫情宣布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析

请记住,每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后面,都有着鲜活的生命。我们命运与共,我们都想早日结束这场灾难。


1938年,这是中国生死存亡的关键年头。


是年,日军在北方和苏俄达成妥协,一面收拾在台儿庄会战被重挫的士气,一面动员、调集本土和关东军兵力,加大投入了中国战场。


7月,抗战爆发一年后,日军调整侵略主要方向。


为消化中国军队在花园口决堤形成黄泛区天险阻碍,日军决定,以上海为战略发起点,自东向西,长途奔袭武汉。


武汉,成为日军的速战决胜的侵华战争的最后战略目标。


日军认为:


攻占汉口,是早日结束战争的最大机会


武汉,是年,国运所系。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扼控平汉、粤汉两线陆路和长江、汉水等水路,既有九省通衢之称,更是随洋务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少有的工业城市。


在当时,武汉是中国钢铁、机械、纺织等近代化工业重要基地。


汉阳造步枪、迫击炮等武器,更是中国抗战的根本性军工资本。


何况,随着东北、华北、京沪杭地区的沦陷,进入1938年,武汉已经是中国尚未沦陷的唯一的最大的工业基地。


此外,在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期间,国民政府十万火急由京沪杭、豫、皖、苏、浙、鄂、湘等地匆忙撤出军工、钢铁、煤炭、服装等等工业设备、器材、原料等物资辗转千里,积压武汉,亟待转运进入川渝大后方。


同时,由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转移而来的中国工、农、兵、学、商等数以千万计人口,自水路交通,不断集中武汉。


这是中国最早的萌芽了家国意识的人口,他们在觉醒之后,以脚投票,既表达自己对日本暴虐侵略的反抗,更是中国持久抗战的重要人口资源。


抗战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人口迁徙,在1938年的武汉,渐进高潮。


1932年,准备转移到南京的故宫博物馆藏品。抗战爆发,这些藏品基本得以转移重庆。


在中国持久抗战的大战略棋盘上,武汉,自然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战略要点。


囤积在武汉的仅有的可怜巴巴的工业设备、设施、资源,正是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坚持持久抗战的最后本钱。


在大片国土沦丧,人口损失情况下,当时能够自愿追随政府西迁入川的迁徙民众,无疑是中国坚持持久抗战的最后血脉。


显而易见,如果武汉在1938年无法转运这些人口与物资,那么,后来的持久抗战,自然无从说起。


武汉背负的,正是抗战中国奄奄一息的国脉。


日本人自然也明白这点。


于是,日军集结陆、空、江现代化25万余重兵沿长江水道、大别山北麓向西分进,气势汹汹,企图抢在中国大迁徙、大撤退尚未完成之前,在战略上钳击、合围武汉。


是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


以武汉三镇为核心,以长江中游水道为轴心,在鄂、湘、皖、赣、豫南广袤国土上,抗战史上最大规模的会战就此打响。


日本在武汉会战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


日本企图通过会战,快速占领武汉,以彻底摧毁中国抗战人口、经济基础。同时,利用武汉作为中国心脏的九省通衢位置优势,分割中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的联系,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经济掠夺,继而压迫中国无力再战,只能屈服,实现速战决胜的目标。


1938年,夏秋,武汉外围激战连绵。


武汉会战的主战场波及鄂、湘、皖、赣、豫南等辽阔土地。


彼时,中国以近代化步兵为主体的军队寸土寸血抵御着日军陆、江、空现代化军队的轮番攻击。


这是无数人用性命掩护无数人进行空前大撤退的大决战。


这更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关系中国国脉存亡的苦难的行程。


于是,武汉会战和武汉大撤退,便成为抗战八年最具标示性和影响性的大事件。


列车上,沿粤汉线大撤退的国民。


早在抗战爆发之前,为备战抗战,1935年10月,蒋介石即在成都发表讲演,阐述了持久抗战的基本战略思路:


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各方面,实在不愧为中国的首省,天然是民族复兴最好的根据地


川渝云贵地区,地势复杂,山川险隔,素有蜀道难于上青天之说。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川渝云贵之地工商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沿海地区落后很多,看似根本无法支持中国抗战。


然而,大西南既有重庆一地稍具近代化工业规模,也有以成都为核心的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基本的工业、农业垫底之外,以川渝为起点,大西南既可借西北国际交通线寻求苏联援助,还可以由云南经滇越线得到欧美盟国的援助。


以弱敌强,坐守易守难攻之地。


显然,这确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坚持抗战的根本战略。


可想,中国一旦完成对武汉物资、人口的迁徙,完成川渝云贵地区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重新布局,日军再想战略西进,纯粹天方夜谭。


——构思何其宏大,实践起来,一眼看去,却又是釜底抽薪之无奈。


不过,就当时局势而言,武汉一地悬系中国命运,确属现实。


其实,武汉大撤退一直是抗战中国的战略选择。


抗战爆发,尚在南京会战期间,1937年11月,中国国防会议即以《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宣布:


决议将国民政府迁移到重庆


日军对武汉和长江航道的大轰炸。


11月26日,南京会战前夜,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国民政府主要机关抵达重庆。


中国中央政府入川,受到川渝大地政府、军队和民众的热烈欢迎。


12月1日,中国国民政府基本完成西迁,在重庆正式办公。


1937年,继七七事变、淞沪事变爆发,中国在华北以南口会战、保定会战、太原会战,在京沪杭和华东、华中,以淞沪会战、南京会战及徐州一带会战,以百万抗战军人正面抗战牺牲,苦苦阻挡、滞缓、延迟日本攻势。


淞沪会战期间,正在撤退的工厂设备、器材车队。


这些会战,在抵御外侮的战役、战术等军事价值之外,最大的战略价值有二:


其一,争取扭转日军自北而南的战略进攻轴线为自东向西轴线,粉碎日本速胜战略企图,实现己方持久抗战战略;


其二,为实现持久抗战,主动在正面作战,层层滞缓日军攻势,以求战略上掩护中国抗战的大迁徙、大撤退。


抗战军兴,明知己方以近代化军队对抗现代化日军,战力对比极为悬殊,无数抗战军人以身许国,义无反顾走向了华北、华东、华中正面战场。


他们向死血战,不断以性命抵抗、消耗着日军的攻势,付出了惨重的牺牲。


他们的牺牲,为中国抗战的大迁徙、大撤退赚来了宝贵的空间和时间。


正是血战、鏖战期间,国民政府为激励、保护中国有限的工业能够投入抗战,专门对上海、南京等各地公布了《迁徙须知》:


凡中国国民投资之工厂,均可一律迁徙。


迁徙转移目的地为武汉。


政府给与相当津贴


《迁徙须知》公示以后,华北、京沪杭等地的相关工厂纷纷报名登记,开始了抗战最早期的紧张的大迁徙、大撤退。


由宜昌逆江上游的民生公司轮船。


家国意识萌芽,使得很多企业家为相应政府呼吁,主动停产、撤装设备,装备西迁。


当时,上海除却上海炼钢厂为政府重点项目之外,因为上海其他各家机械厂设备、设施、器材及产能规模较小,抵不过金陵兵工厂、巩县兵工分厂等企业,因而没有划入抗战撤退的重点项目,得不到政府补贴。


淞沪会战期间,杜月笙、黄炎培等上海名流、企业家组成上海市抗战救援会,纷纷写信抗议国民政府“歧视”。


抗议的同时,这些企业家们自掏腰包,先行一步,开始了工厂的搬迁。


——前线付出惨重伤亡多坚守一天,京沪杭地区大撤退就多了一天时间。


这也是淞沪会战国军牺牲惨烈而血战不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难当头,这些工厂甘冒日军战机轰炸西迁,他们每一次成功搬迁,即为后来抗战保住了一分元气。


平汉线向武汉迁徙、撤退的军民。


淞沪会战如此,其他会战同样如此。


也正是这些被很多人嘲笑、指责的官长无能,士兵懦弱,指挥无方,一溃千里的若干大会战,在客观上却掩护着无数的国民、工厂设备、设施等在1937年的战火中,一路颠沛流离,历经艰险,在1938年辗转撤退到达了武汉。


回望抗战,如是系统、客观地分析中国之所以能够苦撑待变,苦撑取胜之前因,再看这些1937年至1938年初期看似溃不成军的若干大会战,以及由华北、华东、京沪杭等地往武汉汇集,再由武汉西撤大西南的武汉大撤退、大迁徙,自然又是另外一种结论。


1938年,武汉会战前夜。


为保障武汉大撤退、大迁徙的高效进行,蒋介石、周恩来等中国精英们联手制订的《抗战建国纲领》共32条在武汉发布。


《纲领》是涉及到抗战时期各个军政机关,以及关系平民、文教、医药、物资、孤儿、工业、经济单位等等撤退、建设等等方面细则。


随着《纲领》公布,中国抗战史诗般的武汉大迁徙、大撤退拉开了序幕。


——当时,我的祖父和他的兄弟们正在武汉。


相传,1938年春季,于战乱中,他们等来了由山西祁县、开封避难而来的我的曾祖母等妇孺家人。


全家在武汉团聚仅一天。


次日,我的祖父接到电报,匆匆忙忙往桂林、昆明而去。


在桂林、昆明,他将在负责抗战军用物资的贸易、采购,这是他为抗战尽的义务。


我的伯祖父则随国民政府财政部机关撤往重庆南泉。


我的祖父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叔祖父则报考了中央军官军校,离开了武汉,去往成都。


短暂相聚,他们在抗战乱世留下了一张至今让我贴身珍藏的照片。


每次看着照片的先辈,往事如此真切,总会使我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1938年春,我的曾祖母(中坐者)、父亲(怀抱者)和祖父渠川长(右二)、祖母(左二)、伯祖父渠川金(右一)、伯祖母(左一)、叔祖父渠川宁(右三)于战乱中,在武汉团聚。


据说,当时的武汉危城,码头、车站忙而不乱,等待撤退的人们于愤、恐惧之间,秩序井然。


……


直到武汉沦陷当天,武汉大撤退几乎没有停歇。


那些由武汉抢运,冒着日军飞机轰炸威胁,最终运抵宜昌的入川的物资,在抗战八年,为在西南建立了体系化的新的工业区,尤其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由此,中国持久抗战这才有了苦撑待变,苦撑取胜的本钱。


后记:


一晃,经年。如今重疫围城武汉,再谈往事,还望苍天庇护,愿我中国能够再次突围。


闭门避疫,隔网茶叙,祝好朋友们新春。

橡树以zhenxiangshutian微信号,备用诸君联系。

长沙第一次会战:湮灭在乱坟山的川军抗战魂

众志成城,无关左右,祝福武汉

用现代武器打一场冷兵器式的战争:回望两伊战争(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