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俄乌战争观察:围绕高科技与后勤线的冬季作战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3-01-04

柏林会战:计算与实力,泽洛高地攻防战惨烈往事如是说……

高科技总体战与混合战争:流浪的橡树的俄乌战争全集(3月1日-10月15日)

寒战:长津湖战役之两军必争下碣隅里 

宋蒙战争:忽必烈灭大理国之战


(图1)2022年10月15日俄乌战争态势图(三个战场分划)。红点为俄军军事基地和重要军事目标。乌克兰境内的粉色为俄军控制区,无色为乌克兰控制区。在乌克兰控制区的篮圈为俄军导弹、自杀无人机等袭击,红色爆炸圈为有效袭击(在俄军控制区亦然)。在粉色和无色交界处,红色圆圈为俄军的无人机行动、进攻、一线炮火轰炸。蓝色圆圈为乌军地面进攻,导弹袭击,海马斯攻击。


2022年10月15日,俄乌战争持续234天。


3月2日,我在《战争已经从实体延伸到虚拟的战场》分析认为,随着北约及欧美国家快速应变、援乌作战,俄乌战争已经快速从机械化战争转向为综合信息战、电磁战、心理战、网络战、金融战、外交战、政治战、舆论战的现代战争的高科技总体战。


乌克兰在北约及欧美国家的支援、支持下对俄国的抗战,使得俄乌战争从传统的现实战场广延、发展,形成了俄乌战争的高科技虚拟战场、以混合战争为主题的抽象战场。


这时,俄军凭借强大陆军维持着现实战场的优势,但是却在灰色地带的抽象战场、虚拟战场,陷入了被北约、美国及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联合封锁、群殴、狙击的被动态势。


——从战争爆发至今,美国、北约屡屡表态绝不出兵乌克兰,仅指俄乌战争的现实战场。


然而,观察俄乌战争态势可以认为,在非武装斗争的抽象战场、虚拟战场,北约、美国及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实质上早就已经介入了战争。


在哈尔科夫反击战和红利曼之战以后,战至10月,俄军以有限高科技的机械化军队对抗乌军信息战、智能战、网络战、导航战、电磁战,大量消耗导弹、战机、火炮、坦克及大量阵亡精锐官兵,战力急速衰减,已经趋向无法继续维持现实战场优势,在现实战场及抽象战场、虚拟战场全面陷入被动局面。


因而,我在俄乌战争观察:乌克兰收复红利曼,即吹响战略反攻的号角》《俄乌战争观察:俄国的“核威慑”和乌军的战略大反攻》《俄乌战争观察:漫说冬季战争》等篇推认,从10月开始,乌克兰有着绝对的政治、军事优势,已经对俄国形成战略反攻态势。


这是俄国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当然,乌克兰的战略反攻并非赌场梭哈,也绝不是三五两天即可一蹴而就的事情。


观察俄乌战争当前整体态势,可以确认,在克里姆林宫政治常态下的俄乌战争,俄军绝不会轻易停战也无法单方实现停战;美国及北约、乌克兰方面均是趋向继续长期放血俄国。


因而,俄乌战争依然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


从持久战、消耗战考量,战至10月中旬,俄乌战场临近年底、临近冬季,俄乌双方作战的主要方向必然就会围绕冬季作战及布局2023年战略而展开。


俄乌战场的乌军PzH 2000”自行榴弹炮,可以发射制导榴弹。


2022年10月14日赫尔松战场态势。


俄乌双方布局2023年战略的重点,受国际大势及政治、外交等诸多情况限制,目前奢谈为时尚早。


就俄乌战争的冬季作战的战略重点而言,受俄乌战争为现代化的高科技总体战争的性质决定,在2022年10月中旬-2023年3月,俄乌双方在冬季作战争夺的战略的重点,即为高科技作战领域、后勤保障领域两大单元。


在高科技作战领域,现在乌军得到美军全球战略系统及通讯系统支撑,不仅新援助的北约体系武器、传统的苏联体系武器均能够高效发挥战力,其扁平式、分散化作战更趋向北约风格,在理论和实战上,正在形成对俄军的“降维打击”优势。


当然,相比自诩世界第二的俄军,现在的乌军如要完全战略压制俄军,在兵力、火力的数量、体量上,尚需要继续加强。


乌军得到北约、美国及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援助、支持的继续加强的过程,即为“温水煮蛙”而“战略放血”俄国的过程。


为了在不深度刺激俄国民族情绪的前提下完成“温水煮蛙”,乌军继续加强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应该经历较长时期。


回望前段俄乌战争,乌军不断增强及“温水煮蛙”而战略放血”俄国的过程,线路非常清晰:


从4月初的布查事件,到9月21日克里姆林宫宣布实施“部分动员”、“公投入俄”、“核威慑”战略;9月30日公开“吞并四州”;10月10日、11日对乌克兰全域实施无差别打击,俄国每一次战略错误,都将给予北约、美国及50多个拉姆施泰因会议国家在政治、道义和舆论上继续“拱火”良机。


半年有余,乌军得到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装备支援、支持,战力明显加强。


从便携式的标枪导弹、毒刺导弹,到各型无人机、IRIS-T导弹防空系统、NASAMS导弹防空系统、AGM-88高速反辐射导弹系统、HIMARS火箭系统,再到美国两次公开宣布以“美军战术通讯系统”援助乌克兰……、


可以说,随着得到各型高科技武器支援、得到美军和北约在高科技“灰色地带”助战,现在乌军已经不再是战争爆发初期的状态,而是一支装备较为先进,已经被美军纳入全球作战系统的名副其实的“贴牌轻型美军”。


相比之下,俄军受己方的装备、军改和战争思维限制,也受北约、美军在俄乌战争的“抽象战场”和“虚拟战场”的压制,在俄乌战争的表现确实远逊红场阅兵,更像是一支二战升级加强版的有限高科技的机械化军队。


目前,俄军在俄乌战场受乌军高科技作战压制,已经体现在战争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为主要的战场表现,就是俄军完全无法对抗乌军以“远程精确打击”发起的“烟头攻势”。


在7月中旬至今,乌军“烟头攻势”所向,俄军浅纵深重要军事目标屡屡遭到重创,无力反抗,全然为一副躺平挨打态势。


从军事角度看,俄军在10月10日、11日,以各型战役战术导弹为主,对乌克兰全域实施无差别打击,也可视作俄军对博乌军“烟头攻势”的作战。


然而,抛开这类无差别、非对称的远程火力打击的负面影响不论,从俄乌战争全局面上观察,俄军以各型战役战术导弹为主对乌克兰全域实施无差别打击,对比乌军以HIMARS火箭系统发起“烟头攻势”,就像在反坦克作战中,用战防炮反坦克与用“标枪”便携导弹反坦克的区别。


俄军付出更大消耗,作战效果却远逊乌克兰军队的远程精确打击。


如此狂轰滥炸、抛洒消耗,到了10月14日,开源资料披露,俄国目前库存高精度导弹已经从战前的1844枚,下降到609枚。


这个数字对版图辽阔的俄国而言,是一个非常吃紧的数字。


克里姆林宫纵然不管不顾将之全部投入俄乌战争,参考俄军之前导弹消耗标准,剩余导弹也不足以支撑俄军3个月作战。


当然,在理论上,俄国可以军工加班开动,全力生产以保障战争消耗和补充库存。


但是,俄国受西方国家联手制裁,已经无法得到生产高精度导弹所需要的专业芯片,因而也就谈不上军工生产现代化武器以保障前线、补充库存的可能。


同样,俄军用在俄乌战场的Shahed-136无人机和天竺葵-2无人机等,其核心技术均是仿制美国的MQ-1“捕食者”无人机,同样需要专业芯片。


如此单向消耗,没有补充,那么,军战至2023年3-5月期间,极有可能因为失去专用芯片的保障,而真正回归一支纯粹的二战时代的机械化军队。


假设走到这个地步,俄军将完全失去现在仅有的利用各型战役战术导弹反制乌军“烟头攻势”的能力。


显然,俄军在俄乌战争的最艰难的时光,其实并没有到来。


综上分析,可以断言,只要乌军能够稳定高科技作战领域优势,俄军始终在信息战、智能战、网络战、导航战、电磁战上始终无法改变现状,那么,俄军纵算动员、增兵300万,在这样的一场现代化高科技总体战里,同样没有一丝胜望。


俄乌战场的俄军反坦克炮。作用类似“标枪”导弹,但是作战消耗远大过“标枪”导弹,作战效率却又远逊“标枪”导弹。


单兵便携式标枪导弹反坦克作战,轻便灵活,作战效率远远高过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反坦克炮。


(图2)10月15日,顿巴斯北线战场之库皮扬斯克-斯瓦托夫战场态势。


如俄乌战争这样的现代化高科技总体战,后勤保障对冬季作战同样影响极大。


俄乌战争非常吊诡的一个战场态势,即为战争是俄军侵入乌克兰作战,号称夺得了“制空权”,然而,实战中乌军能够有效打击、威胁俄军后勤线,俄军反而无法威胁乌军后勤线。


这个态势对俄军显然非常不利。


同样,俄军如无改变这个态势,乌军就可能继续针对俄军的后勤线,布局整个冬季作战。


之前,我解释过俄军俄乌战场的三个主要的后勤线,即别尔哥罗德往顿巴斯战场后勤线;罗斯托夫-扎波罗热-赫尔松战场后勤线;罗斯托夫-克里米亚-赫尔松战场后勤线;罗斯托夫-顿巴斯战场后勤线等


哈尔科夫反击战及红利曼之战以后,原来最为主要的别尔哥罗德往顿巴斯战场后勤线成为次要线路,绕道特洛伊茨克、斯塔洛比尔斯克,补充北顿涅茨克、赖西昌斯克及卢甘斯克地区(参考(图2))。


10月10日、11日,俄军以导弹、无人机对乌克兰全域实施非对称、无差别攻击,此后多日,乌军对俄军纵深目标予以报复攻击,其中,乌军对别尔哥罗德方向基础设施、弹药库、铁路线等主要目标予以打击,同时也有效破坏了别尔哥罗德往顿巴斯战场后勤线。


现在,乌克兰临近冬季,湿冷气候及冻融作用较大影响战场交通、路况、地形。因而,铁路、公路纵横的顿巴斯战场相比赫尔松战场、扎波罗热战场,更适合乌军发起较大规模攻势。


此外,再加上红利曼之战以后,乌军已经集中主要机动力量,向俄军斯瓦托夫-克雷明纳稳步推进。战至10月中旬,俄军同样以北顿涅茨克为核心,不断增兵加强北顿涅茨克-克雷明纳轴线防御……


就此分析,乌军在斯瓦托夫-克雷明纳战场,如在10月-11月实施较有规模的战役反击,主要方向可能为斯瓦托夫及别尔哥罗德往顿巴斯战场后勤线的要点特洛伊茨克、斯塔洛比尔斯克。


乌军夺得斯瓦托夫,即可威胁特洛伊茨克、斯塔洛比尔斯克及别尔哥罗德往顿巴斯战场后勤线,扫清外围,解除后顾之忧,继而发起对北顿涅茨克-赖西昌斯克方向作战。


说来比较喜剧的是,在2022年的现代化战争中,俄军在斯瓦托夫外围防御,部署了大量的二战常用的“龙牙”反坦克桩。


机械化战争时代的“龙牙”反坦克桩类似冷兵器时代的“拒马”。


二战早期,法国对德防御作战普遍使用。


然而,等到德军发起攻势,即以俯冲轰炸机对“龙牙”防区进行轰炸,轻松摧毁,继而装甲大军闪电推进,最终击败法军。


姑且不提对付机械化集群冲锋的“龙牙”反坦克桩对乌军分散式作战影响几分。


在俄乌战争环境下,俄军“龙牙”反坦克桩如是遇到比德军俯冲轰炸机威力更大、打击更准的无人机、HIMARS火箭系统、制导炮弹,被清理摧毁不过旦夕,仅此可见,俄军斯瓦托夫-克雷明纳防线状态实堪忧。


(图3)10月15日,赫尔松战场态势。


最后,回到赫尔松战场。


可以确认,俄军确实在赫尔松-新卡霍夫卡及第聂伯河形成赫尔松防线。


更多趋向乌克兰的开源消息透露,乌军正在赫尔松战场集中兵力,可能意图在赫尔松市西北部向泰尔诺维波迪和普拉夫迪恩方向,向俄军发起攻势。


俄军方面则在近期多次动员一些赫尔松地区的平民离开战区,向克里米亚,以及俄国城市罗斯托夫和克拉斯诺达尔撤退。


网络舆论倾向认为俄乌双方正在为赫尔松的决战做准备。看似大战一触即发。


然而,观察乌军在上周向因胡莱茨河及第聂伯河右岸地区实施有效反攻,至今,随着临近冬季,赫尔松战场自然环境及路况变得恶劣,乌军无意再有大规模进攻,俄军受刻赤海峡大桥被炸影响,后勤一度吃紧,同样也无力反攻乌军,就此,可以确认赫尔松战场已经形成对峙态势。


这个对峙态势,利于乌军以高精度远程火力对俄军实施“烟头攻势”。


仅10月13日、14日、15日,开源消息披露,乌军即相继打掉了俄军前线指挥所、观察哨所,纵深区域的俄军浮桥、驳船、军火库及部队集结地等20多个主要目标。


能够隔空稳捻俄军,乌军何必非要正面硬钢?


是以,我依然为此之前判断,除非到了2022年12月以后,或者2023年1、2月份,等到第聂伯河下游低洼湿地、溪流、湿地完全封冻,那时,乌军也就有了机动反攻赫尔松战场的条件。


今天分析至此,感谢朋友能够阅后三点一转,支持鼓励橡树坚持后续。


私人微信,请一定简单说明,然后添加交流。


2022年10月14日

橡树笔于广都铭贤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