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解说辽沈战役关键一战塔山战役:东野快速南下和6纵驻防塔山……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3-11-22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高科技总体战与混合战争:流浪的橡树的俄乌战争全集(更新至6月8日)
从筹码与代价视角,回望李梅火攻到原子弹爆炸……
抗战往事:川军的长沙会战
抗战往事:徐州会战,滇军血战禹王山
俄乌战争观察:再说新卡霍夫卡溃坝事件和6月9日乌克兰的反击战……
俄乌战争观察:漫说乌克兰在六月的反攻……

1947年9月,国军在东北部署简况图。

上一节简介了马克沁机枪实战威力和林帅犹豫南下北宁线,以及东北剿总确定了全新的逐步放弃补给不易的长春及沈阳;同时逐渐调集东北剩余部队以固守锦州,防止东野入关,保障华北局势暨关内局势的作战计划

上篇文章点击情况不佳,非常感谢和珍惜朋友点赞、支持。

今天继续塔山战役更新,多谢朋友们支持转发。

山系列1:马克沁机枪和林彪正在犹豫……

1948年夏秋之交,东野经过1947年冬季和1948年春夏扩军,实力膨胀,成为一个拥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和17个独立师,共53个步兵师,总兵力75万的野战部队。

此外,再加上约40万地方部队,东野全军总兵力几近110万。

不算东野后勤体系的数以百万计的支前民兵等准军事化组织,东野已是百万大军。


通常,受传统“小米加步枪”影视剧等等影响,人们往往误会东野真正实力。


其实以当时东野兵力庞大,装备精良,东野主力纵队已经与小米、步枪无关,他们既有良好后勤保障的猪肉炖粉条的实力,在武器装备上更有火炮、战车等重型装备,相当甚至过了国军“五大主力”。


其中,东野4纵在1948年8月尚未晋级东野精锐纵队,为准主力部队。


这时的4纵,即有官兵4万余人,长枪13728枝,短枪2716枝,冲锋枪838枝,轻机枪990挺,重机枪172挺,60炮163门,迫击炮6门,高射炮10门,山炮26门,野炮10门,榴弹炮3门。


4纵炮团在1948年6月编制武器,为1营辖炮1连3门90mm野炮,炮2连3门90mm野炮,炮3连3门98mm高射机关炮,高射机枪4挺;2营,辖炮4连3门38mm野炮,炮5连2门90mm野炮、2门91mm榴弹炮,炮6连3门98mm高射机关炮,高射机枪4挺。


就此数据比较,4纵兵力火力已经约等于或者稍微超过了东北国军最精锐的新1军、新6军。


同期,国军方面在东北仅有55万余人,抛出后勤部队,一线作战部队不过30余万,再加上被分割、包围在以沈阳,长春,锦州为中心的三处战略据点,显然劣势明显,已经绝非东野对手。


这样,东野在东北战场已经占据了绝对兵力优势和战场主动,当然也就可以在后续作战中,进行更多的战略选择。


其一、先打长春。


在1948年夏秋之际,驻防长春国军约10万人。


他们远离关内,孤悬北边,被困长达5个月,补给极端困难,士气非常低落,尤其是滇军系曾泽生部第60军,厌战情绪很大,甚至后来闹出整军起义。


如此来看,东野在当时情况下选择先打长春,确实把握最大,风险最小,符合战争逻辑。


不过,如以长春、沈阳、锦州连线,长春处于最北端,国军如是失去长春,势必向南收缩兵力,东野用力过猛,必然较难争取后续更大战略收获。


此外,东北国军如果战略放弃东北,全军退出关内会合傅作义集群,形成新的战略集群和建设平津长城防线,在势必在全局上更有把握拦阻入关,同时,还可以机动兵力南进山东,配合南线兵团对山东陈粟华野集群施加压力。


显然,断然放弃东北,向华北集中兵力,实为当时国军最佳战略选择。


这样,东野也就明确了相应的延迟攻取长春,尽量滞缓东北国军决策和行动,争取关外大决战的战略。


其二、围攻沈阳。


1947年8月以后,国军高层及卫立煌东北剿总与美国顾问团有一个援建30个美械团计划,就此,卫立煌东北剿总抱以极大希望,为等待援助和坚守东北最大战略基地,即以周福成第8兵团、廖耀湘第9兵团,共8个军24个师30万人,重点驻守沈阳及外围本溪、抚顺、铁岭、新民地区,沿交通枢纽、隘口即辽河、新开河、绕阳河沿线,抢建了庞大的、体系化的野战工事。


沈阳防御空前加强,成为国军在东北的战略核心。


这样,东野在围攻长春同时,确实较难抽调足量野战兵力包围、攻坚沈阳。


即便东野冒险抽出兵力坚决攻坚打掉沈阳,最终结果依然会使得沈阳-锦州地区国军沿北宁线退回关内。


其三、包打锦州。


包打锦州,势如东野对国军直接“梭哈”东北。


当时,集结驻防锦州地区的范汉杰集团为9兵团部及直属队、第93军2个师、8军正在重建的滇军第184师,沈阳集群急援2个团,1宪兵团、1个工兵团、1个团建制骑兵支队、兵站部、保安团以及兵站部、安团等等,估计总兵力约为8万人。


此外,也有资料称当时范汉杰部有15-17万人等。


不过,无论锦州情况究竟如何,比较当时长春、沈阳、锦州三个战略要点,锦州为辽西走廊北大门,极具战略价值,却是国军驻军最少、城防最薄、最靠近辽西走廊为国军最不及提防的战略要点。


东野如是出其不意,打下锦州,关闭东北大门,继而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火力决战东北,即可取得东北战略胜利。


然而,打下锦州谈何容易。


《解说辽沈战役关键一战塔山战役:马克沁机枪和林彪正在犹豫》介绍,在1948年夏秋之际,东野重兵分布长春、沈阳等多个战略要点,如是贸然南下,以主力部署北宁线至锦州一线,势必分兵形成长春、沈阳、锦州等三个相对孤立集群。


这样,东野兵力分散,战线和后勤线拉长,也就反为国军机动兵团出兵截断东野各个集群联系、截断东野后勤线等等,提供了最“廉价”的战机。


尤其东野后勤线如被截断,后果更是难以设想。


显然,绕过长春、沈阳直接攻击锦州,看似神机妙算的神兵天降,实则在现代战争的军事逻辑角度去看,纯属毫无理由的军事冒险。


林彪犹豫南下,确有其难言苦衷。


东野犹豫南下,直至1948年9月7日,西柏坡大本营 一纸电文《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明确下达,才使得情况发生巨变。


以这份电文内容对比同期卫立煌等制订的东北作战计划,二者在战略方向上,完全一致:即放下长春、沈阳,集中精力经营锦州。


这份电文是西柏坡大本营统帅给东野方面军统帅下达的详细作战命令。然而,接到命令,林彪依然顾虑重重按兵不动。


于是,就有了罗荣桓与林彪研究《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卫立煌东北剿总新的作战计划的传说。


罗荣桓早年为红4军前委之一,在军中资格老,威望高,从红军、八路到内战,他担任最多职务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在情报工作和情报战方面,能力水平远过林彪。

这样,二人一番梳理,林彪赫然开朗,于1948年9月10日爽快签发了南下北宁线的作战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东野以第12纵和6个独立师、炮纵1个团及内蒙古军区骑兵第2师等部,继续围困长春。以第1、第2(欠第5师)、第10、第5、第6等5个纵队(军),位于锦州往沈阳西北及长春、沈阳之间,用以阻止沈阳进援锦州、长春,同时预备参加攻锦作战和歼击长春突围之敌。


最后,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亲率第3、第4、第7、第8、第9、第11等6个齐装满员的纵队及炮纵主力、第2纵第5师、冀察热辽军区3个独立师,以多路分进合击,清扫锦州外围海关、锦州、锦西等国军据点,陆续截断了锦州外联通道。


就此,锦州战役帷幕拉开。


1948年10月7日,东野以第2、3队和6纵17师由北向南主攻,7、9纵队与由南向北攻击,8纵由东向西攻击,发起了锦州战役。


在南下诸多精锐纵队里面,后来在塔山成名的东野4纵赫然在列。


东野4纵由原山东胶东军区地方兵团扩建成,最早在1946年2月,编成以吴克华任司令员,彭嘉庆任政治委员,胡奇才任副司令员的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全纵队约2.3 万余人,划归肖劲光南满军区序列。


1946年4月,4纵先后击溃国军精锐新6军第14师,在鞍海战役全歼国军184师,以及新开岭之战全歼国军美械第25师等战绩,部队也一路壮大至近5万人枪,跻身为东野精锐纵队。


说到四纵快速发展,就得简介纵队主帅吴克华和胡奇才。


在1946年至1948年间,吴克华在大连常住,据说是养病。


在大连这段时间,吴克华结交了很多苏军军官,闲暇经常讨教一些苏式武功,如此一来,吴克华深蹲莫斯科马步,参悟如苏军大纵深军事观念和“炮兵是战争之神”等等名言,颇有收益。


也就在吴克华在调任南满军区副参谋长期间,胡奇才接任4纵司令。


在新开岭之战中,胡奇才率部对战国军52军“千里驹师”第25师李正谊,两军激战,东野3、4两个纵10个主力团连续三天攻击不利,伤亡惨重,面临被里外夹击的危险。这时,胡奇才灵光闪现,靠前指挥,在关键时刻炮袭李正谊指挥部,一举乱了“千里驹师”阵脚,这才取得新开岭之战胜利。


总之,通过4纵在东北战史似乎可以发现,4纵两位司令,都喜欢弄枪玩炮,实属当时国共军队里面少有的具有现代化战争意识的高级军官。


说来非常遗憾,现在文人写史,总会仿效《三国演义》《说唐》《说岳》等等传统叙事方式表述现代战争,无限吹嘘国共内战涌现了诸多名将。


然而,如以1948年的国共军队装备、战术、官兵素质等等方面与十年前的1937年淞沪会战日军比较,可能也不会占据优势,当然也更无法与美、俄等一流军队比较。


总之,在国共双方绝大多数军官、军人对现代战争认识懵懂的时代,4纵有了这两位头脑清醒、擅长组织和运用炮火的司令,不仅成为东野装备火炮最多的纵队之一,同时因为实战运用炮多获大捷,也就很快跃为东野主力军


火炮在内战时期,为什么那么重要?


可能原因无外乎三。


其一,国共双方军队在通讯、战术、装备、官兵素质、多军种多兵种联合作战等等方面,较大落后于世界军事。这样,双发阵势摆开进行激战,也就容易形成混战态势。


这样情况下,一方如能火力打击对方要害,必将事半功倍地夺得胜利。 


事实上无论前文所述新开岭之战,或者辽沈会战的黑山、大虎山战役,国共双方都是在激战中转为混战态势,最终,国军在混战中为解放军猛烈炮火击败。


其二,国共双方缺乏足够的远程武器和相关后勤,使得炮兵火力成为战场最具威力和最实际的主要火力。


人们知道空军厉害,又都知道国军方面唯一优势是空军。


那么,何以内战期间国军空军全无建树,甚至林彪专列可以无视空袭而随意往返东北战区,奇怪吗?


不奇怪。


在抗战结束,国、共、美三方军调开始之后,美帝方面完全终止对南京方面军援,使得国军空军无法得到足够的零配件、弹药、油料、通讯和指挥等等支持,就此沦为纯粹吃闲饭的角色。


同时,国共双方在数百万平方公里战场搏杀,辽阔战场大幅稀释了国军可怜巴巴的空军优势。


就此,国共双方都转向务实,继而把发展炮兵放在了首位。


其三,炮兵即军神一说,源自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战法和二战时期苏军理论。在国共内战期间,交战双方深受苏联军事思想影响,在加上双方都是极度匮缺坦克、飞机、装甲车等等现代化重型武器,故而每每攻击作战,主要都是依赖纯粹的步兵冲锋。


如此一来,火炮对战场防护力最弱的步兵产生了更大、更猛的威胁,几乎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终极杀器。


综前所述,也正因为东野4纵战力表现及吴、胡两位司令指挥能力,使得林彪率军南下北宁线作战,在审度、慎思战场态势之后,即将擅长攻击作战的4纵用在了塔山防线。



塔山战场沙盘。大体可以直观明确塔山战役的攻守双方作战和当地地貌等大致态势。


当时,林彪率东野精锐数十万人枪南下,碍于诸多原因,却只配给了单程油料。如此可见,排除变数,争取速胜,即为东野在锦州战役唯一选择。


这样,东野也就必须更加重视国军可能从沈阳、葫芦岛等方向驰援锦州。


沈阳相距锦州较远,国军一旦出动,东野有足够部队和时间进行预警和反制;但是,在锦西往锦州一线,相距锦州不过2、30公里,地形舒缓近乎一马平川,比较适合大兵团集结、运动,实为东野围打锦州的软肋。


塔山,就位于锦西往锦州一线的咽喉要道。

塔山其实不是山,约是明清战争出现的一个普通的交通要道的寨堡。地域大致以塔山村为中心,延伸到打鱼山、白台山一带。塔山地貌整体地势舒缓,东临大海,西边有一小山为白台山,实为一个貌不起眼的地方。


因为塔山地处东北进入辽西走廊的门户,因而在明清战争期间,往往就是清军南下山海关的必经之地,明清双方在此激战,留下很多传奇。


1652年,顺治九年,朝鲜申濡朝拜顺治路过塔山,面对前明清血战的战场,回望明军在塔山血战抵抗满洲人,全体壮烈被屠的事件,因而写了长篇诗歌《塔山堡歌》叙事抒情一番,黯然离去。


诗曰:


塔山亦一障,

城堑尽夷填。

借问主将谁,

义烈天下传。


申濡笔下的塔山,便是明亡清兴的见证。


然而,却没有人料到,时光流逝,转瞬到了1948年,塔山却成为了所谓党国之败,始于塔山”的最为重要的历史性节点


本文为塔山战役之二。敬请点赞、转发、支持和关注连载。


夜深搁笔,明天继续更新塔山战事,感谢诸君转发。

感谢诸君支持橡树以果养文《写着俄乌战争,等来一季果香

致谢。

点击关注流浪的橡树。
私人微信,简单说明,然后交流。

2023年6月14日
橡树·川滇边地芒果园草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