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南宋抗蒙最后一战,血战凌霄城,宋人最后之骨气……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3-11-22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高科技总体战与混合战争:流浪的橡树的俄乌战争全集(更新至7月24日)

从筹码与代价视角,回望李梅火攻到原子弹爆炸……

抗战往事:川军的长沙会战

抗战往事:徐州会战,滇军血战禹王山

俄乌战争观察:析说“瓦格纳”影响战局和乌克兰的七月反攻(系列)

塔山系列文集(1、2、3、4)

俄乌战争观察:乌军连环暴击和俄军的应对……

俄乌战争观察:罗布坦尼突击战,乌军在扎波罗热西线打出的亮点战绩……


第三次宋蒙战争前的元宋态势图。

前言:

昨天,我在《俄乌战争观察:罗布坦尼突击战,乌军在扎波罗热西线打出的亮点战绩》,认同乌军取得最新战绩。然而,很多“心仪俄军”的读友可能是缺乏了解实战资讯,对文章判读俄军“挨打吃瘪”的狼狈模样感到不满,挽手在回复区留言抗议,以挺俄军就反美帝,反美帝就是真爱国的“逻辑”,“以屁股没有坐歪”的姿势,矫正战场态势。

甚至有人过于崇拜俄国,全然违背我国“劝和促谈”的原则,极端认为同情乌克兰抗战、抵抗外敌入侵,就是“卖国”,就是屁股坐歪,就是里通外国……

将俄国爱得这样回肠荡气,我感到扫兴和无语。

此刻,我陡然想起我们家国民族在历史上有过太多的抗战,却为何这些历史没有影响到今人对抵御外辱、抗争强权、保家卫国的基本认识?

于是,借今天继续收集俄乌战争战报、地图标图等资料的空档,想起了与诸君重温南宋抗金的那段历史。

1279年,祥兴二年三月十九日,崖山之战,宋军大败。

眼看大势已去,南宋大臣陆秀夫背负宋末帝赵昺蹈海,随后,南宋杨太后,赵宋皇族八百余人,以及不远投降蒙古人的十万南宋军民也在绝望中,集体随皇帝蹈海。

当时,南宋大将张世杰混战突围,闻讯皇帝、杨太后蹈海,绝望大哭,迎面飓风而去,最后,也是蹈海身亡。

史书记载极为文弱的南宋,就此于轰轰烈烈中灭亡。


自1127年建炎南渡,南宋在江南建国,与金、西辽、段氏大理、西夏、吐蕃及蒙古帝国并存,如此152年,南宋北抗强敌,西和大理,东南入海,发展贸易,建设成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包容,商业经济最为发达,且最为开放的农商帝国。


后来史学大家陈寅恪论及两宋,无限唏嘘: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可惜,宋蒙战争持续四十五年,南宋军民为御外辱牺牲无数,还是以宋帝国被灭亡而告终。


崖山之战,中华文明最璀璨之光亮黯然熄灭,可谓人类文明史最为让人惋惜的一页。


宋帝国被灭亡给历史带来灾难性结果,不仅是中华文明为之黯然,还有蒙古人入侵中原以来,以暴虐、血腥之战争和屠杀,专门针对中国血性、智慧群体的予以广泛戕害。


如此百年战争与屠杀,致命性伤害了中国自古以来,前年聚集秦汉、匈奴、沙陀、鲜卑、突厥等等民族融合、淬炼出来的唐、宋等优秀民族元素,民族精神。


所谓崖山之后再无华夏,正是后人解读历史,对宋文明惨遭蒙古帝国野蛮覆灭的无限惋惜。


其实,历史惨痛,何止是南宋一国。


蒙古大军南侵灭亡南宋态势图。


蒙古当年西征、南侵,兵戈所指,烧杀抢掠,曾经繁华富庶的欧亚大陆商道,尤以中亚、东欧等地,被蒙古大军践踏、蹂躏之下,大多沦为废墟,再无法恢复当年景象。


现在去看那段历史即可清楚,蒙古帝国破坏能力和破坏事实,可谓空前绝后。


历史上,崖山之战往往被作为宋帝国灭亡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在最后关头,被逼到绝境的宋人放弃妥协,放弃回避,放弃退向南洋、台湾、海南,再续华夏血脉……


他们迎面蒙古人的屠刀,选择以崖山死战的方式,悲壮地告别历史。


这份神话一般的悲壮,刻入历史,使得宋人这个族群曾经的那份高贵与体面,记载史书,总是显得饱满、生动。


当然,以现在人们普遍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理念,确实难以理解古代的宋人。


其实这个现象也容易理解:


从蒙古帝国侵华灭宋以后,持续近百年压制中原宋人为贱民,最终驯化民众精神萎靡而俯首下跪……


此后,无论满清入关、日寇侵华,外敌入侵不仅杀人如麻,而且专挑精英群体杀戮,如此历史逶迤至今,终于侵蚀着国人的思想、精神、血气和自尊。


历史遗憾,显而易见。


这样,如是在有些特殊视角回望历史,尤其对南宋军民在完全绝望之下浴血抗争对蒙古入侵,尤其深感震撼。


今天说起的凌霄城之战,则是史书记载的崖山事变宋祚灭绝,宋人不堪外辱决死抗蒙的最后一战。


蒙古大军第三次南侵选择围攻襄阳,突破中路,将东方的江淮战场与西方的巴蜀战场居中分割。


四川抗蒙山城分布图。


是以,蒙军以主力进攻南宋的江南腹地及广东地区,直至崖山之战结束,都未曾向蜀中发起大规模攻势,故而南宋在巴蜀的山城堡垒防御体系并未在战事中完全崩溃。


巴蜀山城堡垒防御体系始于南宋名将余玠阶治蜀时期。


当时,余玠为龙图阁学士、兵部尚书、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在蜀中推行了有效遏制蒙古骑兵攻势的依山制骑、以点控面的防御策略。


余玠根据巴蜀各州治山势地形,下令巴蜀军民按照统一的山水地形规划,临江沿山修要隘、筑堡垒、挖水井、储粮草。


史书记载,余玠治蜀期间,巴蜀各地广修山城,议弃平土,在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钓鱼、青居、苦竹筑垒,移成都、蓬、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府治其上,号为八柱,不战而自守矣。


这些核心山城,外置营寨、要隘、堡垒等各类军事工事,内设生活、农业、军工等多种城市后勤设施。平时寓兵于民,进行生产。


待到战时,全民皆兵,转进营寨、要隘、堡垒,依托核心山城,相互策应,逐次抵抗。


巴蜀城市、衙门、平民全部上山,既成凭险防御态势,富庶巴蜀坚壁清野,非常现实地抵消了蒙古铁骑来如天坠,去如电逝的快速作战优势。


这样,南宋在蜀中要隘坚城错落布置,纵算蒙古大军有着强大机动力,冲击力,一旦入川,受困诸多山城、堡垒扼制,进退两难不说,最终陷足坚城之下粮草耗尽,只得无功而返。


1259年8月,蒙军第二次南侵四川,蒙古大汗蒙哥、名将汪德臣,即在攻坚钓鱼山城一役,双双中炮毙命。


就此,蒙军上下说起蜀道艰难,论及攻坚蜀中八柱山城,无不头痛色变。


其实,余玠苦心经营十年,巴蜀山城堡垒防御体系基本大成,巴蜀山城堡垒防御体系何止云顶、运山、大获、得汉、白帝、钓鱼、青居、苦竹八柱。


核心八柱山城之外,南宋军民在川西、川北和川东等地,还修筑了大大小小近百座山城堡垒。


正因为巴蜀森严壁垒,在第二次、第三次宋蒙战争期间,蒙军总是回避蜀中战场,出现“敌不敢近边,岁则大稔”等景观。


是以,等到1279年崖山海战败报传来,尤其等到南宋小皇帝、太后及十万军民投海殉国的噩耗传来,巴蜀军民闻讯震惊。


四川抗蒙山城遗址。


在皇室血脉即为国家血脉的时代,大宋皇室血脉已断,蜀中苦守大宋帝国城池的军民顿时茫然,抗蒙意志陡然崩溃。


如此一来,诸如苦竹隘、鹅顶堡、太获城、运山城、青居城、钓鱼城、云顶城、三龟九顶城、紫云城、神臂城等山城、堡垒,相继放弃抵抗,开城投降。


就此,巴蜀山城堡垒防御体系全面崩溃,蒙古大军几乎在顷刻之间占领四川全境。


然而,蒙军全然没有想到,在川南一隅的凌霄城,守城军民却坚持着最后的抵抗。


凌霄城抗蒙往事在正史几乎无法查找,几成绝唱。


如今要回望凌霄城抗蒙往事,大致只能结合宋蒙战争历史,比对凌霄城所处位置,地形及当地若干方志散笔记载的蛛丝马迹,去推演凌霄城当年极为悲壮的最后抗蒙战事。


第二次宋蒙战争前夜,南宋军民主要在川西、川北和川东地区建城筑垒,形成巴蜀山城堡垒防御体系。


1255年,忽必烈率蒙军兵分三路,绕道奔袭、灭亡了云南大理国,开辟了蒙军从云南、贵州迂回进攻南宋的第二战线,使得宋军原无后顾之忧的四川战区、京湖战区的腹背,均是暴露在蒙军直接攻击之下。


是以,宋军为防止蒙军战略迂回,即在川南险要地区补充修建山城,以弥补巴蜀山城堡垒防御体系向南防御漏洞。


凌霄山城要塞便是在如此情形下开始兴建。


(凌霄山城位于今天兴文县僰王山镇海拔1001米的凌霄山顶上,参考下图)。


南宋以重庆为核心的巴蜀山城图


凌霄山四十八道拐崖壁刻石于南宋宝祐五年,即1257年的题记:


宋保佑乙卯,鞑贼自云南翰腹。


越明年,制臣蒲泽之以天子命,命帅臣朱禩孙措置泸、叙、长宁边面,又明年城凌霄为屯兵峙粮出攻入守据依之地。


闰四月经始,冬十月告成。


长宁守臣易士英等人负责在凌霄山巅修筑了凌霄城,南宋长宁军进入要塞驻守,主要为防御蒙军从云南迂回偷袭蜀中泸州、宜宾、长宁等地。


凌霄城建于凌霄山顶,海拔大约千米,山地比高约在500米以上,山势挺拔险峻,在冷兵器战争时代,确属易守难攻要隘。


相传,凌霄山顶城内,有浑、素二井,平常浑井浑浊,专供灌溉和牲畜饮用;素井水清冽甘醇,专供军民饮用。


二井常年不涸不溢,人称神井。


有水之余,山顶更有土地百亩,可耕种粮食。


看似,有水有田,自然是奠定了长期坚守的根本。然而这些粮食、水源毕竟有限,仅能勉强供应数百人长宁军官兵及随军家眷。


因此,凌霄城虽然修筑有炮台、箭楼、鼓楼、教场、马厩、烽火台等完备的防御体系,然而,山顶地方狭窄,兼粮草水源有限,凌霄城确实容不下太多军队,使得整体防务兵力弱小。


然而,凌霄城开门便是万丈悬崖,全然一夫当关气概,再加上长宁军素来善于山地作战,蒙军想要正面登山强攻凌霄城,确实显得非常困难。


远眺凌霄山,山顶即为凌霄城。


凌霄城三面绝壁,仅有一条古道下山。


古道宽仅尺许,山道不铺宽大石板,而是比照马蹄大小,安装不规则石块。


如到战时,为防备蒙军骑兵奔袭,或者蒙军以驮马拉动攻城器械上山,宋军随时即可敲开部分石块,陷足马蹄,阻碍蒙军行动。


如此古道袅绕,隐约于蕨草、楠竹、灌木之间,有四十八道拐之称。


古道一边是陡壁,一边是悬崖,如此狭小、险要地势,宋军只需十余人把关伏路,任蒙军纵算千万,如是炮矢使用不便,想要抵近肉搏夺关,也只能一个个排队而上,由窄小的山道仰冲山城门口,再以一对十的阵势,强攻关隘。


就此可见,蒙军受山道地势所逼,想要以少打多,绝无获胜机会。


是以,蒙军以万余兵力围攻凌霄城,宋军则以几百人长宁军抵抗,自1279年崖山之战结束的当年开始,持续耗到了1288年。


现在残存的兴文县僰王山镇古山道。


远方的崖山,宋帝国皇帝与太后早已蹈海,近处的巴蜀大大小小的山城、堡垒业已次序投降,甚至最早负责修造、驻防凌霄城的朱禩孙在投降蒙古之后,也写来劝降信……


此刻,凌霄城内军民官兵心中清楚,天下已沦腥膻,南宋复国再无丝毫希望。然而,出于没有史载的多种原因,他们还是拒绝了投降。


这些身陷蒙军重兵围困,早就为主流历史忘却的凌霄城里的宋帝国最后的军民们,依然无怨无悔,坚守山城,独撑漫天苦雨,坚持宋军最后的尊严和抗争。


这是一段只要潜心去写,便可以写出让人扼腕而叹的跌宕起伏的悲壮与激越的历史活剧。


我们无从了解,当年数百南宋军民站在凌霄城头,何以在完全看不到胜利希望的情况下,靠如何的意志、精神,支撑着他们咬紧牙关,浴血抵抗蒙军一轮又一轮疯狂进攻,最后一个接一个于绝望中倒下,却是奇迹般坚持了整整九年抗蒙作战。


或者,我们也可以想象,为了不作被异族奴役、践踏的贱民,作为南宋最后军队,驻守凌霄城内的长宁军唯有一个选择:


为自己,为妻儿、为家园而战!


九年围城,年年战,月月战,日日战……


如此小小的凌霄城,扼制云南进出四川的干道,蒙古商队和蒙古官兵来来往往都得小心翼翼。如此一来,凌霄城终成为南宋最后的一根坚硬的刺,戳痛了蒙古人难以忍受的自尊。


1288年,在崖山之战9年之后,蒙军屡败之余,在多次招降凌霄城再次失败后,终于恼羞成怒。


就此,蒙军集结云、贵、川等地蒙军数万,以及纠集当地僰族等民军参战,向凌霄城发起了最后的围攻。


如此激战月余,凌霄城每日火光冲天,杀声四起


长期围城和持久消耗作战,蒙军援军络绎不绝。


反之,凌霄城坚持九年抗战,不仅缺盐少粮,伤亡者众,更是官兵渐老,再无兵员补充,劣势。


现代人在旅游区的宋蒙山城攻防战的假想雕塑。


最终,驻防凌霄城的南宋长宁军粮草匮缺,兵器破旧,再不能抵抗蒙军连绵不停的攻城,最终城陷……


蒙军入城,愤恨宋军顽强抗战和蒙军攻城伤亡惨重,遂以杀戮报复、泄愤。


彼时,凌霄城内南宋军民深知蒙军残暴,奋力巷战搏杀,或战死,或自戕,全部玉碎殉国。


南宋最后一面旗帜,就此轰然倒下。


凌霄城最后的主将是谁?


凌霄城最后被屠杀的军民人数有多少?


无处得知。


因为驻守凌霄城的南宋长宁军全部都是拖家带口,城破之日,他们都被蒙军屠杀灭门,是以,他们在世上再无亲人、后人的记忆,也为蒙古急于深埋这段丑陋往事而湮灭在历史深处。


春花秋月,千年以降,这些守望着南宋最后一叶江山的满满血气的人们,以及他们铁血抗蒙的轰轰烈烈的往事,终究随世俗悲伤沉沦市井,渐渐淡入了蜿蜒而来的庸俗岁月。


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是我们了不起的先人。

如是我们回望这段历史,都应该晓得,凌霄城作为弹丸孤城,在南宋灭亡后的九年间屹立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版图,傲然对面蒙古大军的如雨箭矢、如林弯刀,确为宋人最后之骨气。

私人微信,简单说明,然后交流。

2023年7月28日
橡树·广都铭贤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