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春|楝树-2024观察一棵树:楝叶慰忠魂

闲云 情系自然
2024-09-04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2024年2月4日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始。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来温暖的气息,冰雪开始消融,大地开始解冻。

二候蜇虫始振:洞穴中蛰居的虫类慢慢苏醒,冬藏之虫,动而未出。。

三候鱼陟负冰:(zhì),意思为“升”,水底的鱼群感知到阳气,间或到水面游动,但水面上还有尚未融化的碎冰碴儿,所以看起来就像是鱼背着冰块在游泳。



读到刘禹锡的一首五言长诗《武陵书怀五十韵》,里面有两句是这样的:

桃花迷隐迹,楝叶慰忠魂。

前一句“桃花迷隐迹”很容易理解,指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后一句“楝叶慰忠魂”我却不明所以,摸不着头脑。


在古诗词中,通常忠魂多是指代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忠君爱国而郁郁不得志,最后投汨罗江而死,那么楝叶怎么和缅怀屈原联系起来了呢?


这要说到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粽子是端午节投向水中祭祀屈原的供品,这种粽子是一种筒粽,据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朝梁人吴均)中记载:“今大江有忠洁王庙,即屈大夫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皆其遗风。


可见当时五色丝和楝叶是端午节的两种辟邪之物。五色丝线至今还在流传,而楝叶早已不着痕迹,也不知道消失在哪朝哪代了。有记载的是,宋朝还有这个风俗。宋人张蕴在《楝花 》这首七言绝句中也写到“绿树菲菲紫白香,犹堪缠黍吊沉湘。江南四月无风讯,青草前头蝶思狂。”黍指的就是粽子。



起初古人把楝树叶子绑在粽子上,在端午节投喂到汨罗江,为的不让水中蛟龙偷吃给屈原魂灵的祭品,这样美好的心愿是对屈原最真的缅怀和敬意。

至于蛟龙为什么害怕楝叶,我也没找到相关解释。《荆楚岁时记》记载到:“蛟龙畏楝。民斩新竹笋为筒粽,楝叶插头,五彩缕投江,以为辟水厄。士女或取楝叶插头,彩丝系臂,谓为长命缕。”这里,没有说把楝叶绑在粽子上,而是把楝叶戴在人的头上,想必是人们在投粽入江时,蛟龙看到人头戴楝叶也会心生怕意吧。

不独水底的蛟龙怕楝,连深山的猛虎也不敢靠近。《无锡县志》载:许舍山中多虎,童男女昼不出户。尤行制叔保居之,使人拾楝树子数十斛,作大绳,以楝子置绳股中,埋于山之四围。不四五年,楝大成城,土人遂呼为楝城,乃作四门,时其启闭,虎不敢入。


再后来,人们以楝叶为艺术创作的对象,进行艺术升华,做成发簪插戴在发髻上,代替了实物的楝叶,表达的是同样的含义。

这是一款私人收藏的兽骨楝叶簪〔16厘米长,簪头做树叶状,錾刻树叶纹脉。太抽象了,我实在无法把它和楝叶进行关联。


楝叶不仅可以用来辟邪,还可以用来漂洗丝帛。《尔雅翼》中记载:“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


《考工记》记载:当时采用的一种练丝法,就是把丝麻布帛放在楝木灰和蜃灰汁里浸泡,浸泡后凉挂起来,在太阳下暴晒,到了晚上再井水漂洗,浸泡——暴晒——漂洗,反复多次,丝帛上的胶质即可去除。这是在丝麻和丝麻织物染色前的预处理工艺,这样处理过的丝帛织物更容易染色。


这是古人的实践经验,按现代科学解释,这是利用了楝叶含碱性的特质,当丝帛织物浸泡在楝叶熬成的溶液中时,丝帛含的酸性物质就和楝叶含的碱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达到去除丝帛上胶质物质的目的。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


如今,楝叶的辟邪和练物功能都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不再担负人们的重托和功用,楝叶只属于楝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往期内容:

冬至|楝树-2024观察一棵树:找到楝树

小寒|楝树-2024观察一棵树:楝树跳舞

大寒|楝树-2024观察一棵树:家乡的苦楝,儿时的游戏
















关注我

发现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情系自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