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暑假学院:艺术史,美学,戏剧空间,社会学,社会性别|同学社 Academy·杭州营地

同学社 Academy 同学社 Academy 2022-12-03


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   黑格尔


如果想征服生命中的焦虑,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呼吸里。

——  马特·海格



学术与实验






这是一个知识碎片化与个体原子化的时代。


接二连三的热点事件讨论中,网络上到处充斥着傲慢与偏见,讨论与共识的达成已经在互联网中消失。在精准的偏好算法之下,人们被网络隔离在自我的世界内,越来越看不到外界以及丰富的他者。与此同时,在线下场域,个体也正在被各种关系中剥离,变得越来越孤独和原子化,我们已经很少能够感受到基于志同道合或者情义羁绊的连接与温存。


这个暑假,不如暂离网络世界,加入营地版的学术生活实验室,在这里遇见他者,创造连接,就一些议题进行讨论与学习,就一些项目进行共创或实验。


这是一个十天的学术课程营地你将在杭州的生态文化村进行如下议题的研讨学习:艺术,美学,戏剧,社会学,社会性别。除了探讨之外,这里还有数位在相关领域有所擅长的先行者,与我们一起,进行一场系统化的学习。


在这里,你将感受到真诚的、友好的探讨,听见不同的声音与想法,习得富有洞见的知识与理论,扩展认知的边界。


这是一个十天的生活实验室你将在杭州的生态文化村结识不同背景的小伙伴,和他们在杭州的生态村落体验田野风光,收获一段友谊;和他们进行观点碰撞和交流,畅谈到凌晨,试着达成共识或者拓展观念的边界;可以和他们分享彼此的故事,彼此聆听,彼此支持,成为彼此的挚友。


与此同时,你还可以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到某个共创的项目或实验中,比如:一起访谈生态村驻地的艺术家和手工艺者,或者生态村的当地居民,完成小型的田野调查或者调研乡村建设的落地方式;一起发起某个实验影像的拍摄,成为编剧、导演或者演员;或者在某个深夜,一起读诗、唱歌,进行即兴戏剧,一同观赏并探讨某部电影。


希望在这个暑期,我们一起抓住一些永恒的的东西,在碎片纷飞的焦虑时代,在孤独失离的院子社会,看见他者的存在,感受到研讨的魅力,获取知识和观念的慰藉。



营地简介






2021年暑假,同学社将在杭州举办暑假课程营地。与往期营地不同,此次课程营地,导师、学员与营地策划组将共同居住在一个空间,组成一个短期的学术生活实验室。期间,我们在进行人文社科相关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将探索一场关于生活与学术的共创或实验。


此次营地分为上、下半时段。


上半时段为7月6日到7月11日,开设课程为:

《艺术史入门》

《美学之旅》

《角色与扮演:戏剧空间的现实意义》


下半时段为7月12日到7月15日,开设课程为:

《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入门》

《社会性别课程》


营地期间,每天将有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10天共计30个时段。


关于学术课程,此次营地共开设五门课程,为了保证课程讨论质量,每门课程均设A和B两个班次,每门课程将占用5个时段(4个学习时段,每个时段约2-3个小时,还包括1个课后时段进行文本阅读)。营地期间,每个上午/下午/晚上可能有1-3门课程同时开设,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到达及离开时间),选择3-5门课程并挑选合适的班次进行学习,制定专属营地课程表(建议学员选择4门课程,花费20个时段进行学术学习)。


关于共创实验,此次营地,除了20个时段的学术学习和2-4时段的团建/导师对谈活动外,学员还将有6-8个时段召集其他学员组成队伍,发起/参加自组织的客厅对话,或者进行/参加一场关于生活与学术的共创或实验。



课程







1. 艺术史入门


课程简介:遇到一件艺术品,该从何看起?对比不同流派的作品,可以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艺术?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否脱胎于多种文化的结合?美术馆、博物馆如何影响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这节课将介绍欣赏艺术的基础方法、艺术史常识,并带领大家讨论复杂、或充满争议、或无解的问题。

第一节:视觉分析基础
学习观察、思考一件不认识的艺术品,并讨论在欣赏分析过程中避免陷入哪些误区
案例:
波提切利《春》
《拉什莫尔山的总统像》
课堂活动:艺术品描述练习

第二节:审美标准的变化
简单介绍西方艺术主要的流派,并穿插和中国艺术对比,重点不在囫囵吞枣地记住流派,而是仔细观察,独立发现、思考作品之间的相同和差异
案例:
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概念艺术
课堂活动:
练习用视觉思考策略(Visual Thinking Strategy)引导对艺术品的讨论

第三节:艺术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产物
讨论因为多种文化交流、融合而产生的艺术、建筑物,以及它们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带给今天的启发
案例:科尔多巴大教堂,敦煌石窟的佛像,墨西哥陶瓶

第四节:艺术和美术馆
介绍、讨论同类艺术品的不同陈列带来的效果,各大美术馆、博物馆采取的策略对于观众体验的影响
案例:雅典卫城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伊莎贝拉-加德纳美术馆,卢浮宫

导师介绍:席宁忆,毕业于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主修艺术史和古典学,有多年博物馆教育经验,曾在美国戴维斯美术馆、法国卢浮宫、意大利古根海姆美术馆工作。


2. 美学之旅


课程简介:美学,又称感性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探讨人和自然、世界以及对自身认知过程的一门学问。18世纪之后,美学从哲学的理性和沉思的传统中被单独提出,无疑是人们作为近代理性的认知主体向现代性迈进的产物。它首先表现为自我感性的裂痕,即在感官的表象世界,和形而上的理念世界之间建立起来的一道狭长的视域和缺口,也是对“我思”这一先验主体的补充。


对美学的学习,不光是要去强调感性与理性、直觉与智性的交锋思辨,同样,这也是一段充满着独特的私密体验和高光时刻碰撞的奇妙旅程。


第一节:美学的居间视域

- 理解美学(Aesthetic)的三个角度:美学、感性学、艺术哲学。

- 美学与现代主义:现象学、语言学、神学美学

- 美学之于今天的意义


第二节:语言-他者在经验中的结构

- “复多的言语,书写的言语”思想与不连续性的要求

- 追求卓越、神圣、统一与完满的语言

- 近代理性当中,他者在经验中的位置

课前阅读材料:阿甘本,《幼年与历史》绪论与第一章


第三节:大都市的审美幻象

- 无意识的经验与现代诗歌

- 大都会的新奇、平滑和快乐之美

- 栖居的概念与美的救赎

课前阅读材料:阿甘本,《幼年与历史》第一章;韩炳哲《美的救赎》


第四节:家宅的诗学形象与私密体验

- 私人领域的生活变迁

- 空间的诗学与私人经验

- 梦想的诗学与梦想者的童年

课堂参考材料:阿伦特《人的境况》;巴什拉《空间的诗学》《梦想的诗学》



导师介绍:罗森,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十工作室,致力于从事现代人、现代环境、现代生活、都市与现代性方面的关系研究,涉猎建筑、空间的政治、美学、当代艺术、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自2019年起长期在706同学社担任艺术与艺术史、美学系列课程讲者。2021年同时在Tech X开设“现代城市与空间问题研究”课程。



3. 角色与扮演:戏剧空间的现实意义

课程简介:从任何一个文化来说,戏剧的起源都与集体生活中的仪式体验紧密相关。不管是古希腊的酒神祭祀,还是各地萨满文化的祈愿和治疗活动,戏剧空间始终存在于真实现实与虚构想象之间,实现集体意识的投射、内在能量的转化、和具有超越性的美感。戏剧空间不仅是镜框舞台上的娱乐小丑,它更是从日常生活中洞察和打开的创造性空间。


本次课程将介绍几位在广义表演和应用性剧场(跨)领域有卓越建树的前辈的社会行动和专业研究,配合在地的观察和实践,展开广泛讨论。


第一节:仪式与社会表演

“一切人类活动都可以当作表演来研究”。“环境是戏剧行动发生的地方。它是被什么包围着、支撑着、卷裹着的。其中以某种秩序相互套着的元素,又是如何参与和活动着的?” -- Richard Schechner


第二节:被压迫者剧场/论坛剧场 

 “剧场是’行动’的预演” “让观众成为演员(Spect-actor)” “剧场是每一个人(尤其是被压迫的人)都可以掌握的表达工具。”  -- Augusto Boal


第三节:戏剧治疗:角色分类法、社会计量法和发展转化法 

“角色是一种人格结构,代表着人的某些特性,而非全部;当一个人在想象或现实中行动时,他的人格的许多部分也被激活,一个角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角色代表了特定的行为类型,是原型而非定势。” -- Robert Landy


第四/五节:以村庄为对象:表演介入乡村?

艺术乡建的模型案例、权力结构和阴影

实践方案,呈现,讨论



导师介绍:吕雨舟 (Selena),独立剧场导演、翻译、表演者,老妖精ensemble创始团员。剑桥大学心理学社会学学士,伦敦东15戏剧学院导演研究生。长期实践集体创作和社会纪录剧场,关注社群和个人的内在生存状态,希冀通过剧场行为启发自我探索、社群营造、社会纪录等潜移默化的改变。常与素人开展工作坊,并在工作中使用 “真实素材”(口述录音、纪实影像、流文本等)与”文学隐喻“糅合等。



4. 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入门


课程简介:无论是经典社会理论还是现当代社会学理论,无论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还是一项通识教育,社会学像一支万花筒一样,为我们如何看待人生百态,理解历史变迁给出缤纷多彩的图景。“全民内卷”和一本生动记录三和大神的《岂不怀归》把社会学推向大众视野。然而,什么才是作为学科和理论的社会学,它在书斋之内还是田野之间?基于此,我们将开设《社会学入门研究》的经典文献研讨课程,试图通过高品质的学术研讨,引领大家学习和掌握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质性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审视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日常生活的变革。


本课程将采用 讲授 + 讨论 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将为大家提供相关经典文献选读,亦推荐学术前沿研究,旨在为有兴趣的朋友提供一场通往社会学的游戏“入场券”。


课程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视角;

2、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

3、社会人类学及田野调查方法。


第一讲、社会学的杂货铺,欢迎光临!

经典社会理论所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现代性”,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基于各自的视角和学术关怀各有侧重,他们在研究中流露出的对“现代性”的关注滋养了之后一代又一代学人,并在后人的总结下被归纳为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范式。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整个学术圈的研究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二战之后,社会学的研究重镇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与此相伴的是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变。实证主义还是人文主义?大数据分析还是深度调查?在社会学的游戏里,首先要了解“工具箱”里的社会学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第二讲、大时代中的人生百态:社会学的宏观与微观视野

马克思曾写下这样一句话:“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的相互关系。”人在社会,社会在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那些渺小却又微若星辰的人去哪了呢?那些代代传承的经典社会学分析从未割裂过社会与人的关系。个体生而为结构所形塑,又是改变行动和规则的当事人。在这一讲,我们将通过阅读经典文献的方式,了解社会学的微观与宏观研究及理论家们在联结两者方面的探索工作。


第三讲、从时代忧思到自我观照:作为一门通识教育

“社会学类似于一种武术,自卫是它的底线,我们不能将其作为攻击的武器。”布迪厄在一家电台广播的最后如此总结道。今天的社会学会成为一门“时代显学”或福柯所谓的“治理术”吗?当今时代,我们对“亲密关系”和“个体性”有着前所未有的关注,社会学也为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何去何从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和经验研究。


第四讲、写文化: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地带

中国社会与欧美在经验现象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如何记录当下中国发生的变迁,如何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的现象?自上世纪初,中国的研究者始终围绕这些问题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摸索,当然也离不开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影响。随着人类学理论的自我反思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现代性”的道路不止一条。而作为人类学经典研究方法的田野调查也为社会学、人类学的“跨界”、“出圈”提供了可能。最后一节课将系统介绍开展田野调查的方法,期待学员以此方式记录当下感受,书写我们时代的群星闪耀之刻。


导师介绍:曼芝,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关注少数民族现代化问题,热衷于戴上社会学的有色眼镜走街串巷,观察城市化过程中的人间百态。



5. 社会性别


课程简介:性别平等,是最近5年内在公共场域和网络空间就被广泛讨论和争执的话题。本次课程会以一种欢乐愉快的方式去介绍社会性别议题及其中穿插的理论概念。本次课程将会厘清几个基础概念,什么是社会性别,中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历史,社会性别在我们的日常中有多重要等等。


希望通过本次课程,我们可以看到:性别,作为一个棱镜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与反作用于我们;性别,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如何将边缘和支流纳入到重要的考量范围内;性别,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领域是如何覆盖、解放、鼓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也希望借性别研究作为一扇小小的门,打开我们对其余人文学科的再思考、再批判。


本次课程,将会借机为大家梳理中西方女性解放的历史,以历脉络的对比作为切入点,介绍非白人女性的抗争、性别理论的沿用与批评、性别与日常的共生共存关系。其中的复杂与具体的生命政治,希望与你一起分享、讨论。


此外,课程会针对每天不同的理论课设计课后工作坊与小活动,让每一位参与的同学都能面对面交流探讨不同环境下、不同性别、不同际遇的人背后拖拽的不同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和我们一起讨论,身处这个男女平等议题越来越容易诱发战争和冲突的环境下,我们的脆弱、无助、恐惧和滚烫的理想,应该如何安放。


第一讲:中西方妇女解放史

第二讲:feminism 认知论

第三讲:性别与翻译

第四讲:后殖民的再思考

第五讲:性别与公共空间


导师介绍:小耳朵,伦敦大学亚非研究院MA Gender studies,女权主义者,伦敦女权主义小组VaChina核心成员,参与《阴道之道》话剧排演,组建《性别理论课》工作坊,前云南高校性别平等小组成员。


往期课程参考,2019年暑期营地课程视频:



共创实验






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一个实体空间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期间,我们将共同完成一次关于生活的实验或创作,让渴望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年轻人,打破自原有生活环境的局限,突破互联网虚拟社交的屏障,聚集在一起共同探索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具体操作:营地申请成功后,学员可以向营地策划组申请成为某个共创或实验项目的发起人,在线上学员群或线下召集队员,以居所的某个客厅/空间为聚点,完成关于某个主题的探索。项目策划期间,营地策划组将利用丰富的活动经验,充当你的军师和资源调配者,为你出谋划策,确保项目的落地实施。


共创或实验:拍摄一组实验照片/影片,组织一次即兴戏剧/脱口秀,组织一场女性主义观影会/情景模仿剧,策划一场深夜读诗会/写诗会,完成某个主题的短期人类学调研,组织一场36个问题深度对话活动,完成一场关于某个议题的客厅对话,策划一场关于共居的人类行为实验……


往期生活实验室:

《镜头是一种语言,我们如何表达 | 48小时电影工作坊》

《冥想,心理,身体剧场 | 48小时艺术治疗工作坊》

《如何理解现代人的爱 | 48小时家庭与亲密关系工作坊》

《五道口的形色青年人 - 48小时人类学田野调查营》

《数字时代的摄影艺术 - 48 小时摄影创作工作坊》

《再造一个摇滚乌托邦 - 48小时生活实验室》


往期共创参考,2018年青年人生活方式实验视频:



报名信息






1、时间:7月5日 -7月16日(11天11晚)

报道:7月5日15:30于杭州东站集合,接学员前往生态文化村报到,约1小时车程(若当日不能到达,也可自行搭车前往营地住宿点报道)。

返程:7月16日上午10:00统一送学员前往杭州东站及萧山国际机场,预计11:30到达杭州东站,13:00到达萧山国际机场(也可自行搭车离开)。

2、地点:杭州 · 某生态文化山村(该文化村内设施完备,双人间别墅民宿,营地内有村民食堂,具体地点及住宿环境请私聊小助手获取查看)

3、学员人数:30人左右(满20人开营,先报先得)

4、此次营地分为上下时段,上半时段为7月5日到到7月11日,下半时段为7月12日到7月16日。为了保证营地效果,原则上只接受全程报名,如您因时间安排问题只能参与上/下半时段,或者想在中途加入/提早离开,请与课程小助手沟通,获取课程表,查看五门课的排期。

5、课程对象:16岁-25岁对人文社科感兴趣的小伙伴;如对营地某一学科有浓厚兴趣,也欢迎其他年龄段学员报名。

6、报名费用:5800元/人(包括导师费用,营地期间的住宿、保险费用、一次集体聚餐费用,及接送机场、火车站的的大巴费用,不包括从各地赶往杭州的路费及住宿期间的餐费)。

7、课程优惠:

早鸟价:5200元,早鸟报名截止日期为5月20日。

双人以上团购价:5200元。

8、预报名:5月20日早鸟价结束之前,可支付800元预报名费用获取课程名额,5月20日后再补齐费用。

9、报名方式:请添加同学社小助手微信:tongxueshe123或扫描文章底部微信二维码。简单自我介绍后,联系706同学社小助手进行微信或支付宝转账。营地成行后,小助手会将导师和学员加到同一微信群进行后续开营交流。


项目问答






Q:同学社是什么?


同学社 Academy是一个人文社科教育品牌,平时会在线下空间及线上平台开展相关的课程及活动。


同时,我们也在探索线上/下结合的方式,搭建一个关注人文社科、具备人文精神的青年文化社群,为青年人提供学习、交流与实践的平台,把每一座孤岛连接在一起,让青年人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听见多元和理性的声音。

Q:我只有一个人参加,害怕落单怎么办?


此次营地,策划组及生活实验室项目将安排丰富的团建活动,为各位学员提供相互结识、交流,设置一同发起共创/实验的机会。此次营地的课程排期,您甚至有几乎结识所有参与营地的小伙伴。


Q:如何确保课程质量?


此次营地邀请的五位导师,均有开设课程的经验。并且,此次营地组邀请了具有人设社科课程设计经验的小伙伴,他们会与课程组一同打磨课程,确保课程的学术性及亲和性。


暑期其他项目:《暑期营地:泉州搜神记,民间信仰人类学田野调查|同学社 Academy·营地预告》


报名或咨询其他问题,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