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到摄影师的转型之路
计成(ID:jicheng-0102)原创
2011年,谭凌飞从四川大学毕业。同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顺利保研华南理工大学。与本科阶段不同的是,在华南理工,谭凌飞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施工图训练。
硕士毕业后,谭凌飞回到了成都,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几年工作下来,一个略带讽刺的现实摆在了谭凌飞面前。他发现,自己全职画图的收入还不及兼职摄影的收入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自媒体、知识付费等新型领域的兴起,2018年,谭凌飞决定创业,从手机摄影到大众美育,他带领「原画册」踏上了新的征程。对于这一选择,谭凌飞说,“学会跟自己和解很重要。”
01
源自艺术
谭凌飞骨子里很喜欢音乐和文学,学建筑以前,他一度认为自己会学艺术,最后选择四川大学建筑专业,主要有两个原因。
“家里人对建筑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为我学这个专业能多挣点儿,而在我的认知里,建筑学专业既有一些理工科的思维,又可以满足我学习艺术的想法。还有一点,我对综合性大学比较有执念,希望能多接触不同专业和背景的人。”谭凌飞告诉「计成」。
川大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谭凌飞影响很大。学习之余,他经常跟各种兴趣社团、艺术学院的朋友“混”在一起。「原画册」的另一位合伙人韩松,便是在学校钢琴社团里认识的。
“大学那几年对我来说,突然一下子被打开了。当时觉得画图真的很好,我也比较喜欢创作的那种状态。终于可以不用学数学,释放了很多自己被压抑的东西,我觉得待在画室比待在实验室之类的好多了。”
说起川大的建筑学专业,谭凌飞坦言,“我们学校的建筑专业,学生普遍比老师‘强’,毕竟不是传统的建筑老八校。不过这几年,学校也在慢慢引进一些优质的师资力量。”
本科毕业前,谭凌飞找了一家设计单位实习。实习的那段经历,谭凌飞对设计行业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一个现象让他印象深刻——“SU争宠”。
“几个实习生建了很多SU模型,大家找个时间约个地点‘争宠’,你这体量感不行,他那太碎了,我这个比较完整有逻辑……”谭凌飞说,“两个月投标时间,前面的大部分时间永远都是东一下西一下,最后10天定个方案,然后开始拉模型、拼文本、盯效果、编故事。”
回过头来看,谭凌飞觉得这种工作模式对设计师而言,是一种消磨。
他说,大多时候大家都是在做一些无用功,而这种消磨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补偿的话,心态很容易崩掉。“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把人做废,做废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转行,另一种是向上混,混成领导,然后终于不用画图了。”
2011年,谭凌飞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早在保研之前,他选了三所意向的学校——哈工大、华南理工、同济大学。被华南理工录取,谭凌飞也没有过多的纠结,“我保研特别早,我先去了华工,9月10号第一批,然后就签了保研协议,签了之后就不能保其它学校,后来哈工大的老师也让我去。”
保研成功后,谭凌飞的第一反应是“我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比如弹钢琴。”谭凌飞6岁开始学钢琴,如今已是钢琴十级水平,曾经还在何多苓的美术馆举办过音乐会。
△ 谭凌飞在弹钢琴
研究生的第一堂课,导师告诉他,学建筑不要把自己当成艺术家,要把自己塑造成工程师。研究生三年里,谭凌飞接受的都是关于建筑施工图的训练,“我从一开始非常理想的状态,后来慢慢地往回收。”
在被问及当时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时,他非常清楚,“我知道自己不会是个艺术家,我应该会是一个文化和艺术相关的从业者。”
02
寻找出口
2014年研究生毕业,27岁的谭凌飞回到成都,进入西南地区最大的国有设计院。
对于自己在设计院的工作状态,谭凌飞说, 一种是强排式的粗暴设计,结果就是建筑沦为了一个Excel表格加一个PPT的表现形式;另一种是为了给甲方讲故事的形式设计,而实际上故事和建筑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这两个极端,都有一定问题。我个人认为建筑应该是八分工程,两分人文。它更像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产品,是一个满足各种需求的综合产品,必须要用工程上的理性、严谨和经验,让设计师的理念和审美落地。”谭凌飞告诉「计成」。
不少刚毕业的学生进入设计院之后,往往都会有很大的落差。对谭凌飞而言,这个问题似乎没那么突出。三年的施工图学习,让他对实际的项目设计有了充足的认识,真正让他无法适应的,是收入。尽管谭凌飞觉得,自己的适应能力很强。
国企大院的优势是稳定、平台大,但劣势也显而易见,底薪低、上升难。“如果不考虑收入问题的话,我想我在这儿工作还是挺好的。” 谭凌飞说。
从2015年开始,谭凌飞一边在大院做着建筑设计,一边用业余时间做点自己的事情,比如接一些建筑摄影的活儿,写一些摄影相关的公号文章。即使加班再晚,谭凌飞都会尽力抽出一些时间。他曾不止一次的告诉自己,“别人可以的事,我也可以。”
与摄影的结缘,跟学习建筑有关。早在本科的时候,谭凌飞就喜欢上了旅行,他很享受边走边拍的那种状态。
△ 谭凌飞获得2015年世界建筑节ARCAID IMAGES建筑摄影大赛“使用中的建筑”最佳摄影奖
工作之余做摄影写文章,身边的一些朋友不太理解,认为他身上的文艺情结太重;也有朋友说他在逃避现实。只有谭凌飞自己清楚,自己不过是在寻找身上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算是画图之余的一种情绪调节。
“这种调节绝不是你每天找个咖啡馆,然后很轻松地写点文字,很舒服很小资的状态。做内容其实是很难的,最开始的时候随便写写还好,但当你开始真正关注流量的时候,你需要注意的细节会很多,写作话术、视觉设计、文章结构、标题设计等等。虽然它的‘体量’比建筑小很多,但也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思考,像做产品一样。”
2014年进入设计院,经历了两年的行业寒冬,到后来的行业反弹,再到2018年转型创业,对于行业现状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谭凌飞有自己的看法。
“其实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对我来说都是很好消化的。然而,当你全职做一份工作,全身心投入的时候,你不奢望大富大贵,但需要有一个与工作匹配的收入。这是行业的问题,如果你不去改变自己,就会内化成你自己的问题。”
在谭凌飞看来,行业有些倒挂,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慢慢隐退了,开始做一些审图和管理工作。而真正冲在一线做设计的,很多都是毕业不久的新人。“当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份工作的时候,如果状态不好,你自然想要去寻找一些出口。”
对于他自己而言,这个出口,就是「原画册」。
03
原画册和大众美育
转型到摄影,跟谭凌飞最初的设想有点远,他原本以为自己会转型到音乐领域,毕竟从小就学钢琴,音乐是他更熟悉的事物。
2018年初离开设计院的时候,他在「原画册」的收入,很轻松的超过在设计院的收入。由此,谭凌飞发现,只要有某种能力,只要能够满足市场的某种需求,市场就会给予正向回馈。但在设计院,由于体制的问题,这种回馈很漫长,并且是不可控的,很多时候也是不合理的。
“原来我想在建筑里得到的东西,在这里通过另一种方式得到了。甲方或者用户认可你的作品,然后你获得收入。”谭凌飞说。
「原画册」,一家与手机摄影有关的内容工作室,由谭凌飞和韩松共同创立。
“他(韩松)是药学专业的,拍照比我好,我们是在钢琴社团里认识的。”说起合伙人韩松,谭凌飞表示,他也是一位斜杠青年。
韩松,四川大学药学专业,曾获得2015年全球iPhone 摄影大赛(IPPA)人物类冠军。
△ 上排右一谭凌飞,上排左一韩松
除了谭凌飞和韩松,「原画册」还有一位合伙人,主要负责商务层面的工作。谭凌飞的身份更像一位产品经理,除了日常拍照之外,他还需做一些视觉上的设计及策划工作。“我觉得我们三个还是挺好的一种结合。”说起三人的合作和分工,谭凌飞比较满意。
谈及转型后的工作状态,谭凌飞说,“我一般十点后起床。”起床后,弹弹钢琴,处理一些回复类的工作,下午通常是在做内容。没有特殊的事情,他很少去工作室,基本都在线上办公。每过几天,他也都会出去拍拍照,见见朋友,参加一些活动。
除此之外,谭凌飞每年都有两三个月的商务旅行。一些手机品牌商委托的拍摄任务,就在这个时间段完成。同时,也会在旅行中搜集一些课程素材,用于「原画册」的摄影社群运营。
△ 谭凌飞镜头下的朗香教堂
对比建筑师和摄影师,谭凌飞认为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 建筑师的思维早已经深入骨髓,设计思维对他的摄影事业帮助很大。色彩学、图面构成、尺度比例、材料和光影等美学知识,让他得心应手。
“建筑师的身份,在社会上的地位似乎要高一些,因为行业门槛相对更高。但仔细想想,我个人还是更喜欢摄影的状态,它给了我更多的创作空间,更尊重个人,也更能表达自己。”谭凌飞告诉「计成」。
做大众美育,是「原画册」未来的愿景。谭凌飞和他的团队希望把大众美育的事业拓展到音乐、美术、建筑等多个领域,团队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对个人而言,尽管已顺利转型,但谭凌飞并没有与建筑师这份职业“断绝关系”。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他还在继续备战,九门科目还剩下两门。谭凌飞说,“我也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
既能养活自己,又能实现价值,这几乎是所有人对于未来的期待,但很少有人去理性思考未来背后的成因,转型更是如此。不少人对于转型的渴望非常迫切,一次职场的崩溃,他们就希望马上获得一个方向,然后快速离开。
崩溃,渴望离开,离开未果,继续崩溃,继续渴望离开,如此循环。真正的转型,应该源自一场全面的自我剖析。转型成功与否,不在于离开时的决绝,而在于离开前,你做了什么。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章版权归「计成」所有。
推 荐 阅 读
你在谋求转型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