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
今年暑假,全国多地为学生量身设计了以“红色教育”“传统教育”“国情教育”“自然生态”等主题的研学线路。在机场、景区、研学基地里,总能看见统一着装,集体研学的学生团队。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的人数突破了600万人次,预计今年暑期研学游人数将超过去年。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研学游如此受追捧?研学游火爆的背后有怎样的隐忧?或许,我们需要一些“冷”思考。
“青原学子游学青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走进文天祥陵园。图源行旅青原
一
研学并非今天才有。
在古代,走出课堂的教育活动被称为“游学”。在那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年代,游学是众多文人士子获取知识的常见方式。
从史料来看,游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盛行,比如“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就曾有过游学的经历。“游学”二字最早出现在《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
至唐代兴“壮游”之风,众多士子走出书斋,多作郊游、远行、交友、边塞之旅。到了宋代和明清,游学、书院文化盛行,士人旅行开始制度化,社会更加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就主张学子不应拘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
纵观中国“游学史”,孔子、司马迁、顾炎武、张之洞等是游学的先师典范。他们访古问俗、寻幽探胜、相互学习,在旅行中学习知识、体悟人生、修为人格、传承文化;在“游”与“学”中践行“行知合一”。
不难看出,游学思想早已是我国古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有组织有意识的、针对学生群体的研学游业态则出现较晚。2003年,上海成立了首个“修学旅行中心”以推动海外青少年来沪研学;同时,联合江浙皖等地,打造华东研学旅行文化游线路。山东曲阜举办了第一个修学旅行节庆活动“孔子修学旅行节”,以此弘扬中国儒家文化;广东把“研学旅行”写进中小学教学大纲,并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
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至此,我国研学旅行才迎来发展高潮。
二
研学旅游作为一种教育和旅游相融合的新型旅游方式备受家长和学生欢迎,但研学游最终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参加过研学的孩子就会更有优势吗?
实际上,很难说研学旅行究竟能给孩子带来多大变化,因为孩子个体存在差异,短短几天研学就取得肉眼可见的进步显然不太现实。但只要孩子跟随研学的脚步,积极探索,享受成长的过程,就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与此同时,研学热潮的兴起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将其总结为课程化、经费、人才、安全等几个行业痛点。
目前,业内研学机构鱼龙混杂、研学团成旅游团、安全难保障等问题屡见报端,折射出研学机构和服务项目的一些乱象。
网络平台上各种研学项目应有尽有,从低至100多元的一日研学,到近9万元的美国插班研学,哪怕价格不菲,家长也会心甘情愿掏钱。
但价高质低的研学项目也为数不少。有的研学旅行实际情况与宣传内容严重不符,行程缩水、老师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只是平常的旅行团披上了研学的“外衣”,使得孩子的体验感不尽人意,家长掏钱买了个“后悔”。
因此,家长们在选择研学产品时,切记多做功课,尽可能了解研学项目,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盲目跟风和互相攀比。片面追求花大量的钱把孩子送去尖端的教育项目,反而可能助长孩子的虚荣心,有违研学游的初衷。
对于以上种种问题和矛盾,教育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研学起到监督引导作用。
此外,研学涉及学习、旅游、食宿等多项活动,在监管上存在教育、科技、文旅、工商等多部门、多领域的交叉地带,如此一来,在缺少严格的准入门槛、没有统一规范、没有单一明确监管主体的情况下,出台更加细致、规范、具体的政策依据迫在眉睫。
三
如何让研学“叫好又叫座”?这离不开家长、学校、机构和监管部门的相互支持与配合。
学校开展研学绝大多数家长是赞同的,反对意见主要在于收费的内容、项目的安全上。
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提到研学旅行收费要求,“组织开展研学旅行、课后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应由学生或学生家长承担的部分,可根据自愿和非营利原则收取服务性费用。”
允许收费,但绝不能乱收费。
研学的主力军仍然是在校的学生群体。每年1~2次的研学收费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研学作为学校允许收费的少数项目之一,过高的研学费用往往饱受诟病。叠加部分学校研学设置不合理、收费项目不透明,导致家长的质疑和投诉接踵而来。
另外,真假难辨,标准难立,让部分研学产品变成了割向家长的那把“镰刀”。
一次好的研学体验,需要制定研学旅行准入标准、资质标准、产品标准、运行标准、内容标准等。有了标准,才能依据标准严格监管。在没有更加清晰的政策之前,我们更要多方维护好研学品质。
对于运营者而言,应当加强法律意识,诚信经营,不能过分夸大宣传提供的服务;合理安排研学旅行路线和项目,选择正规餐饮和住宿场所,提高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做好应对意外事件的紧急预案。遵循公平原则,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
对于消费者来说,应通过正规渠道报名研学旅行;核实合同细节,关注合同中安全保障、责任划分、纠纷解决部分;要求研学机构提供相关证书、资质和信用,浏览成功案例和真实评价。一旦在研学过程中发现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问题时,要第一时间留存证据,借助法律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对于学校来说,在购买第三方——研学机构服务时,必须考察机构的资质,严格约定服务内容,监督研学机构不能随意更改行程,更不能以次充好。收费要由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做到公开、透明,方案科学、价格合理。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审核从业企业的相关资质;畅通投诉渠道,建立研学产品服务监督评估机制;推进研学机构信用监管,提高机构准入门槛;同时针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遏制研学乱象的发生,为研学对象提供有力的权益保障。
当下,研学旅行已成为“新时尚”,其知行结合的创新型教育方式正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认可。研学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如此方能使研学之旅真正成为锻炼孩子能力、丰富孩子成长的美好体验,才能确保研学路上有更多、更美的风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