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油画《井冈山会师》创作的背后

刘小花 梁捷 当代江西 2023-12-14

9月30日,是我国第10个烈士纪念日!今天,笔者以一幅油画创作的独特视角,聚焦井冈山会师这一重大历史题材,透过井冈山胜利会师的历史图景,带大家回忆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辈!


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中国艺术创作中的红色经典题材。以此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众多,然而作品作者能够在井冈山采风过程中,受到毛主席接见,并以此为第一手素材创作的油画只有它——江西籍美术家漆德琰创作的《井冈山会师》。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珍藏着漆德琰创作的油画《井冈山会师》。这幅油画创作于1965年,生动描绘了1928年4月下旬,朱德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的历史图景。

这幅油画为什么珍藏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油画创作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时光。

油画《井冈山会师》。漆德琰/绘

南昌起义的宣传,一定要讲到井冈山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是为纪念南昌起义而设立的专题纪念馆,1956年开始筹建,1958年由陈毅题写馆名。1959年10月1日,纪念馆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

1961年,纪念馆所辖的五处旧址——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朱德旧居、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馆以来,周恩来、朱德、贺龙、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亲临视察指导,表达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深切关怀。

1961年9月18日,周恩来亲临视察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当日下午,身着中山装的周恩来,在时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陪同下来到了纪念馆。

周恩来缓步登上原江西大旅社的台阶,笑着对大家说:“是这所房子,没有变。”

周恩来亲切地望着纪念馆内的陈设,耐心地听着讲解员的讲述。他平易近人的态度,温和幽默的讲话,使大家忘记了紧张拘束,争先恐后向周总理提出各种问题。

在朱德旧居照片前,纪念馆工作人员问周恩来:“听说您来南昌的第一天,就住在朱德家里?”

他笑着说:“是的,我之后住的地方,是一所学校,也是朱德找的。朱德在南昌起义时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和向导,他对南昌的情形非常清楚,各方关系又熟;起义后,他出任第九军军长,没有多少兵。但是后来却把队伍带上了井冈山,为人民立了大功。”

时隔30多年,周恩来还能说出很多南昌起义的细节,他惊人的记忆力让大家深深叹服。

当参观到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南征下广东的沙盘前,周恩来深刻总结道:“南昌起义后,要是不向南,而是向东,就地发展就好了。假使就地革命,不一定能保南昌,但湘鄂赣三省的形势就会不同。这也是没有经验,只晓得生搬硬套苏联的经验。”

周恩来在视察时还着重指出,南昌起义的宣传,一定要讲到井冈山。

为此,创作一幅反映井冈山会师的革命历史画,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中陈列展出,向观众宣传这段历史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井冈山会师》素描稿。漆德琰/绘

井冈山采风,受到毛主席集体接见

漆德琰,江西高安人,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948年,年仅16岁的他考取江西八一革命大学美术系,1952年考取鲁迅美术学院。

大学期间,漆德琰的舅父、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吴有训写信勉励他道:“作为一个新中国的美术工作者,首先应为工农兵服务。希望你多加体会与努力。”

作为从红色年代中走出来的江西籍美术家,漆德琰绘画功底扎实,在革命历史画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1965年初,正在江西文艺学院(现为江西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漆德琰接到一个重大任务,省委宣传部请他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创作一幅反映“井冈山会师”历史场面的油画作品。

接到任务,漆德琰深感责任重大。如何通过油画来反映重大革命题材?

作为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漆德琰对井冈山并不陌生,他曾多次到井冈山绘画写生。

1956年大学毕业后,漆德琰曾与同学前往井冈山创作采风。他们带着干粮和画箱,步行3天才到井冈山。1961年漆德琰创作了《井冈山农民》,1963年创作了年画《井冈山的年轻人》等作品。

为了能更好地创作“井冈山会师”,漆德琰决定重上井冈山,收集创作素材。

1965年4月间,他手持省委宣传部介绍信来到井冈山。

在此期间,他在井冈山作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他翻阅历史资料,专门到当年会师地点,仔细调查了会师地的地形地貌、周围景色,深入了解当地群众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

他实地写生,将这些点点滴滴用画笔记录下来,这些积累为漆德琰深刻理解绘画主题、汲取形象素材奠定了创作基础。

在井冈山实地采风时,漆德琰遇上了一件令他永生难忘的事。

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下榻井冈山宾馆。5月29日,毛主席离开井冈山前,亲切接见了井冈山的革命老同志和当地干部群众,漆德琰也在接见人群中。

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到敬爱领袖毛主席,漆德琰内心激动不已。

他观察着毛主席高大形象和言谈举止,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具体。他深刻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对革命领袖的爱戴之情,感受到毛主席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

这次接见无疑为漆德琰的创作提供了一手素材。从井冈山回来后,漆德琰潜心创作,经过多次修改和探索,前后历时大半年,《井冈山会师》油画作品终于完稿。

《井冈山会师》素描稿。漆德琰/绘

“回到历史现场”,塑造经典瞬间

聚焦井冈山会师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漆德琰巧妙构思,将焦点定格在井冈山会师时,毛泽东和朱德相互握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毛泽东和朱德两双大手紧握,昭示着革命力量融合的光明前景,寓意着井冈山会师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簇拥在两位伟岸的革命领袖身边的是两军战士和群众热情庆祝胜利会师的场景,整个画面红旗招展、群情激昂,洋溢着会师后热烈、喜悦的氛围。

在《井冈山会师》油画创作中,漆德琰着力于作品叙事、人物特征、细节的“描述性”,从画面情节来看,富于故事性。

油画里,只见毛主席率领着大家站在山坡上,似乎早早在迎接等候。朱德率领战士们风尘仆仆赶到井冈山。战士们有的举枪欢呼,有的招手致意,有的敲着锣鼓。老百姓提着茶水,招呼远道而来的战士。

两军会师正是井冈山最美的时节,画面远处层峦叠嶂,近处绿草茵茵,山花烂漫点缀其间。

油画人物的特征准确真实。画面不同人物的穿着、神态和动作都有不同特征。画中毛泽东一身朴素的中山装,朱德头戴军帽、身着军服,脚上打着绑腿,胸前佩戴着红领带。

为了生动刻画好两位伟人,漆德琰在素描稿上对人物的动作与表情精雕细琢。

这是漆德琰多年的绘画习惯,基本上每幅油画他都留有素描稿。他把素描的绘画技巧运用到了油画的人物造型上,兼具写实特点,又有着虚与实、光影浓与淡的变化,对人物刻画形象传神。

此外,画面中倒水的女红军、背上背着娃娃的妇女、提着水罐的农民赤卫军、背着斗笠的小红军等形象,都让人印象深刻。

画面细节的呈现生动入微。对于历史画的细节,漆德琰丝毫不敢马虎。画面中两支部队的旗帜、武器,画面背景土墙上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都经过仔细斟酌。

远景中的宁冈河、起伏的山脉,是漆德琰在会师地采风时记录的真实场景。对人物动作细节的刻画,他更是反复雕琢。

比如毛泽东和朱德握手的动作细节,漆德琰进行了重点刻画,体现出握手那一刻的坚定有力,再现井冈山会师的伟大瞬间。

1965年底,《井冈山会师》油画正式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展出。

此后,漆德琰又于1973年、1975年和70年代末期分别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南昌火车站创作过《井冈山会师》油画作品。虽然是同一主题,但表现方式却并不雷同。

他曾先后10次上井冈山,寻求创新与突破。比如,1973年收藏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井冈山会师》油画,画面是毛泽东、朱德准备握手的情景。1975版的《井冈山会师》则增加了陈毅同志,画面的人物动势和色彩运用也更趋臻熟。

油画《井冈山会师》深刻反映了漆德琰先生“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他秉持着“回到历史现场”的艺术匠心,运用细腻的绘画技艺,塑造了红色历史的经典瞬间。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
传承,是我们最好的纪念!
点击文末“写留言”,

向英烈表达哀思!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党群会客厅,把氛围感拉满
浮梁茶何以香飘千年
文物回家之路为何那么难
村小来了一群“95后”女教师
高品质生态环境如何支撑江西高质量发展
年轻人缘何爱上新中式养生
一根翠竹何以撑起亿元产业
江西维A水稻诞生记
县域经济如何更“经济”
解密流传至今的西周古傩遗风
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团结就是力量》为何经久不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