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蒙爆棚的非遗舞蹈
”
天下奇楼多,世间此功少。每到春节等重要节日,江西永新人都会跳起盾牌舞,展现出汉族男儿彪悍、粗犷、气势昂扬、威风凛凛的阳刚一面。
拼杀一阵复一阵,人吼马嘶气势狂。
这八句话描述了永新盾牌舞的风格特征,一股军威浩荡、沙场厮杀的硬朗之气扑面而来。
永新盾牌舞脱胎于军旅,集武术、杂耍、舞蹈、造型于一体,体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汉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这朵民间艺术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盾牌舞又称男子群舞藤牌舞,滚挡牌,永新县龙源口镇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自古至今,以罕见的男子群舞表演形式已有400余年。
《永新县志》载:“盾牌源于明朝以前,是境内流行的一种武术器械,供习武防身之用。”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记效新书》载:“习藤牌人,牌一面,内用大藤为骨,以藤蔑条条穿骨缠联,每面随牌标枪一支,腰刀一把,其兵执牌作势向敌,以腰刀构在牌内,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敌长枪将及其身,掷标刺之,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兵即随牌砍杀……战必胜。”
据长期研究盾牌舞的专家吴谷先生介绍:盾牌舞流入南塘村已是第29代传人,即太平天国失败后,一部分将士成为“散兵游勇”,无家可归,便在永新边远山区隐居下来,当地人称之为“客家人”。
因是“客家人”,当地土豪劣绅及地痞流氓为争权夺势、霸山霸水,时常欺凌霸市,挑起事端,发生械斗。“客家人”不甘屈服,为了生存,便把当年在战场上使用过的盾牌、刀叉和战术运用到实际生活和生产当中防身自卫,常常百战百胜。
南塘村长年缺水,为了自卫防身,邀请客家人到村里传授盾牌武术,渐渐地全村人便养成了男子习武打阵(打盾牌)的习俗。每当出阵时,前面是盾牌手开道,器械不够就用锅盖当盾,禾枪当刀,女人紧跟男人身边,腰拴小扁篓,篓中装满石灰,随时向对方掷抛过去,以迷住对方眼睛,使身边男人趁机出矛直取对方。
几年后,由于全村人习武,附近土豪劣绅及地痞流氓再也不敢欺侮。此后重视水利建设,不存在缺水问题,械斗现象也就消失了。
平静下来的南塘村人偶尔在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为了欢聚节日,跳老式盾牌的武士们才会挑选出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后生耍上一段盾牌武术。
后来南塘村人便把盾牌武术改编成一套集表演、观赏、娱乐于一体的舞蹈,还根据剧情需要,增添了锣鼓、唢呐以烘托气氛,强大的视听效果带来更加强烈的震撼力。
二
“天下奇楼多,世间此功少”“当术盾刀南征北战打天下,武德戟铸东平西治定乾坤”,至今在南塘村宗祠的大厅上席和左右梁柱上,还保留着对永新盾牌舞概括与评价的楹联。
永新盾牌舞表演仪式庄严肃穆。一般由10至12个青壮年组成,表演者个个头裹长汗毛巾,上身穿黑色镶白边云花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脚蹬黄麻草鞋,其中两人扮演攻方,各持一把带着响环的钢叉。其余为守方,一手持盾牌,一手持短刀,强悍威武。在长者带领下,威风凛凛走进祠堂,进行一系列祭拜仪式,鼓乐唢呐、鞭炮齐鸣,尔后才走出祠堂开始表演。
稳健如山的马步桩,舞着闪烁寒光的短刀、铁钗和坚实的盾牌,以铿锵作响的短刀响环声,配以口中不断发出催气力刚的“嗬嗬”声……充分展现出汉族男儿的那种彪悍、粗犷以及压倒一切的气势。
最具特色、最引人入胜、最使人感受一种美的涌动,莫过于“盾牌八阵”。八个阵式变幻多端,扣人心弦。
“盾牌八阵”首为“四角阵”,阵意为四面防守,分兵把关,稳扎稳打。四牌丁站成四个方形,各据一方,一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连攻四方牌丁。“一字长蛇阵”,阵似长蛇,有头有尾,首尾相顾,能伸能缩,易攻易守;“八字阵”,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两叉手各带四个牌丁穿插摆成的阵式,刀叉齐鸣,人嘶马叫。
“黄蜂阵”,如黄蜂倾巢而出,令人生畏,八个牌丁滚挡飞舞,卷地而来,列队变幻为遍地干戈……
整个表演在锣鼓、唢呐、战马长嘶中进行,将士们各据四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一下把人带到“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古战场。表演者凭着日常练就的武功,拼尽全力,尽情发挥,真刀真枪打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滚牌”“躲牌”“花牌”等多路招数。舞蹈高潮迭起,将激烈战况演绎得淋漓尽致。
永新盾牌舞音乐也别具一格,在打击乐上既有京戏鼓点的急骤与紧促,也融入了本土锣鼓的悠然。而唢呐的吹奏既有北方的高亢,也渗透着本土的“罗腔”基调,既有雄浑的气势,也有缠绵的优美。打击乐和唢呐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疾风骤雨,万马奔腾,时如日丽风和,信马由缰,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起伏变换,引人入胜……
纵观永新盾牌舞表演过程,舞步刚劲,阵式莫测,武功出奇,音乐激昂优美,彰显出一种民族精神的壮美。
三
永新盾牌舞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江西乡间绽放光彩。
1953年,永新盾牌舞到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之后,原东北军区文工团还将盾牌舞带到朝鲜、苏联等地表演。
1957年,南塘村吴玉先等十几位民间艺人在江西第一届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了盾牌舞,同年又赴华东地区民间艺术汇演并获殊荣后,再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得优秀节目奖。
随后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珠海电视台等多家影视单位将其拍摄,远播海内外。
但是,随着时光流逝,盾牌舞这种被称作“下里巴人”的民间艺术逐渐无人问津。再加上懂盾牌表演的老艺人相继去世,青黄不接的形势相当严峻,以致盾牌舞这种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濒临断绝。
1998年起,永新县委、县政府组织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南塘村调研。调研人员找出十几年前编辑好的“民舞集成”,经过当时健在的南塘村盾牌舞老艺人吴文炎、吴后发认定和多番修改、整理和排练,永新盾牌舞得以“起死回生”。
重新包装的永新盾牌舞,剔除了封建宗族迷信的成分及部分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剧烈动作,增添了表演、乐曲和现代舞(包括摇滚、街舞)等元素,增强了打击乐和音乐的渲染,使传统的民俗文化表演愈加文明精彩。
2001年始,该县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盾牌舞文艺新秀。针对南塘村盾牌舞表演队伍成员多为青壮年,农闲时大多数要外出打工,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的现状,永新县开办了一系列培训班,重点从县乡镇各机关单位抽调一些身强力壮、年轻的文艺新人来传承盾牌舞艺术。
经过不断修改、完善,2006年6月,永新盾牌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如今,永新盾牌舞表演人已上升至200余人,这项非遗奇葩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