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西“君子”王造时的几桩往事

康美权 当代江西 2024-01-05

救国会“七君子”中邹韬奋和王造时都是江西人。邹韬奋,大众都比较熟悉,而王造时何许人也?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这位江西“君子”。


1936年11月23日,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事件”。“七君子”即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史良等7名著名抗日民主人士,其中邹韬奋和王造时都是江西人。

邹韬奋大众都比较熟悉,而对王造时,不少人却比较陌生。

王造时何许人也?“七君子事件”又是怎么发生的?今天和笔者一起来了解这位江西“君子”。

救国会“七君子”。

“天真”的才子

王造时,原名王雄生,1903年9月2日出生于安福县平都镇江南村。父亲是放排工人,后来做起了竹木生意,家境还算殷实。

王造时三十几岁时,邹韬奋曾这样形容他:“这个胖弟弟的样子生得那样胖胖白白,和蔼可亲!他的性情又是那样天真烂漫,笃实敦厚!凡是和我们这个胖弟弟做过朋友的,想都能得到这样的印象吧。”

王造时自幼聪慧,发奋好学,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而在前后一两年的时间里,有三位少年从安福走进了千里之外的清华园,他们是罗隆基、王造时、彭文应。

三个同乡中,罗隆基年龄最大,彭文应最小。当年正是罗隆基这位学长,将王造时和彭文应从安福带进清华园。

三人的学业完全相同,毕业后又都赴美国深造,回国后又都对政治表现出特殊的热情,但三位才子却对做官无大兴趣,一心想把自己在西方学到的一整套关于民主和宪政的思想,带给这个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

罗隆基曾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负责人,参与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很多政治活动;彭文应也有着同样的政治热情,是当时中国杰出的政治学家、法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而王造时在后来则和邹韬奋等人引发了著名的“七君子事件”。

在历史风云际会的苍黄时刻,三位安福才子可说是“书生论政”的典型代表。

1925年自清华毕业后,王造时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政治学,获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人称“三元及第”。他的博士论文被作为论文范本,至今仍保留在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

1929年8月又赴英国伦敦政经学院任研究员,师从英国费边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拉斯基,研究政治思想和比较政治学。

王造时文学功底扎实,爱好写作和讲演。在清华学校就读期间,常给北京《民国时报》《时言报》《京报》等报刊投稿,他不仅是校刊《清华月刊》的主要撰稿人,还历任几届编委。

1930年,王造时回国后,被上海光华大学聘为文学院院长、政治系主任兼教授。短短一年多时间,他在《东方杂志》、《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了《中国问题的思想背景》《中国问题的物质背景》《中国问题的政治背景》《中国问题的社会背景》等系列论文,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并结集为《中国问题的分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王造时与夫人郑毓秀的合影。

年轻的“君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造时积极主张抗战,组织抗日救国会。他来到上海参加抗日救国团体联合会,随即发表《救亡两大政策》,并积极创办《主张与批评》和《自由言论》两份刊物,因文笔犀利、观点鲜明,极富宣传鼓动性,不久被国民党当局查封。之后,他便把自“九•一八”以来发表的25篇文章编成政论文集《荒谬集》,以“自由言论社”名义于1935年发行。

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毛泽东所说的“匕首”与“投枪”,那么王造时这种带着浓浓火药味的政论,便几近“子弹”了。

王造时出言尖锐,自然也就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匿名恐吓信、带子弹炸药的包裹相继而至。的名字也被列在一张“格杀勿论”的56人的黑名单上,名单上被刺杀的第一人便是民权保障同盟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先生。

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在上海成立,王造时和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等40余人被选为执行委员。

国民党反动派对“救国会”宣传发动抗战的活动十分恼火,1936年11月23日晨,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将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史良等7名著名抗日民主人士逮捕并押至监狱,史称“七君子事件”。

王造时在“七君子”中年龄最小。他们在江苏苏州高等法院被非法羁押的同时,和国民党当局打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爱国有罪”官司。

“七君子事件”不仅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也得到了国内外知名人士的声援,爱因斯坦、杜威、罗素等国际知名学者联合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七君子”;宋庆龄也发动“救国入狱运动”,亲赴苏州,毅然表示“爱国无罪”;1937年4月2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沈、章诸氏被起诉宣言》,要求立即“释放沈、邹、章、李、王、沙、史诸爱国领袖及全体政治犯”。

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在全民抗战呼声日益高涨的巨大压力下,国民党当局不得已在7月31日,宣布释放“七君子”。 

“七君子”题词扇面(国家博物馆馆藏)。

新兴的报纸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王造时带着家人,和江西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罗隆基、彭文应、许德珩等回到江西,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王造时是近代民主运动的先驱,对报刊的编辑、出版有着丰富经验,加上他有威望,有水平,有胆识,所以当时“江西抗日救国联合会”希望他在家乡吉安创办一份抗日报纸,宣传抗战救国,鼓舞军民抗战斗志。    

王造时把报纸命名为《前方日报》,旨在坚持抗战、为民先锋。每遇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或有社会政治动向、重大战争战役等,报纸就会发表评论、专论或社论,表明报社观点和主张。

《前方日报》样刊。

如《举国公愤》《挽转颓风》《挥泪望中原》《壁垒只有两个》《保卫我们的粮仓》《总动员不能缓》《汪逆怎样把我们卖了?》《长期抗战的国策再认识》等,不仅是在观察、分析时局和战局,还在一定程度上是斥责、评论政府和当权者的所作所为,在社会上反响热烈,很多文章还被国内不少报刊转载。

这些文章大都是王造时亲自撰写。

由于《前方日报》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被文化界誉之为新兴的报纸,得到了国内一大批进步人士和左派作家的支持,像郭沫若、茅盾、沈从文、艾青、巴金、田汉、袁水拍等人,都在该报发表过宣传抗日救亡的文稿。

坚持民主,要求实行宪政,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是《前方日报》的鲜明特色之一。《前方日报》社的编辑记者,大都是当时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望和影响的人物。

他们不仅名气大,文笔锐利,更重要的是立场坚定、观点鲜明,出于爱国之心,敢于客观公正反映社会、反映现实,敢于和那些倒行逆施者对着干,为民鼓与呼。

王造时在《前方日报》刊登的评论文章。

这些人中有前期担任总编、主笔的“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常委彭文应,著名楚辞专家王泗源,知名爱国民主人士熊剑英、刘九峰,以及范长江、胡愈之推荐来的新闻出版界知名人士赵真平、陈楚等。

《前方日报》自创刊起就与《新华日报》建立了信息与报纸交换关系,并以《新华日报》言论为依据撰写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抗战短评。

1940年1月5日在第一版公开发布《新华日报辟谣——斥敌挑拨离间》的重要消息,宣布“朱德不仅未飞往莫斯科,且未离开华北一步,八路军在华北坚决抗日。”驳斥国民党反共分子以谣言对中共的攻击,以正国统区百姓视听。

并在同年6月25日和26日连载刊登伦敦《泰晤士报》的长篇通讯《中日战争中的华北》,介绍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如何发动群众、坚持民主、抗战到底的事迹,有力地戳穿了国民党顽固派攻击八路军“游而不击”等谎言,让老百姓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之光。

《前方日报》自1939年5月创刊至1949年6月休刊,为宣传抗战、宣传进步、宣传民主,整整奔波了十年、坚持了十年、战斗了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王造时教书育人,笔耕不息,他翻译和改译的文字总数在一百万以上。

1958年,王造时被收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1971年9月,王造时因病逝世,享年68岁。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王造时的书法手迹。

如今,在吉安市吉州区档案馆,馆藏的113卷民国报纸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前方日报》,共57卷,占了总数的一半多,时间从1939年6月至1948年11月,集中在抗战时期的就有51卷之多。

2018年初,吉州区档案馆完成了《前方日报》全文数字化扫描加工。这些珍贵的原件得到有效保存后,不仅能极大方便学者利用,也能供后人永远瞻仰!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乐平:小城大戏
兴国:以稳岗就业的实效体现主题教育的成效
玉山:小香榧如何成“香产业”
纸伞话“春秋”
“云端小水”变形记
品读《白鹿洞赋》的古与今
与英雄城一起奔跑
笛声吹进山乡课堂

最美乡村来了一群自然教育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