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笛声吹进山乡课堂

杨汉廷 当代江西 2024-01-05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水槎乡中心小学校园。

夜幕降临,泰和县大山深处的水槎乡中心小学校园内,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声音回荡在校园上空,给宁静的山乡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校园操场上,30多名竹笛兴趣班的学生在一位青年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吹奏竹笛。这位教师就是水槎乡中心小学“90后”专职音乐教师肖惠文。

“今年是肖惠文老师考入我校任教的第七个年头,他的到来给学校的音乐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全校已有300多名学生学会吹竹笛,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水槎乡中心小学校长毛会顺欣喜地对笔者说。

肖惠文指导学生制作竹笛。

改革教学 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课

水槎乡中心小学离泰和县城近50公里,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学。过去由于音体美专业教师缺乏,学校的音乐教学都是由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上音乐课时,教师一般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学唱。

2017年,在广东工作的肖惠文返回家乡,参加了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被录取在水槎乡中心小学担任专职音乐教师。

然而,第一堂音乐课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山里的孩子音乐基础薄弱,光讲乐理知识枯燥无味,课堂上学生有的睡觉、有的聊天,压根没人愿意听。肖惠文感到困惑:乡村的音乐课到底该怎么上?课后,他反思了很久,想起了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二堂课时,他带上竹笛和葫芦丝,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融进了美妙的音乐中。同时,他还设计了一些趣味小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再也不“开小差”了。

联想到自己学了10年竹笛吹奏,曾被推荐到江西省歌舞剧院深造,而且在省、市、县举办的才艺大赛中多次获奖,肖惠文打算利用自己的特长,把吹奏竹笛纳入课堂音乐教学当中,在全校普及竹笛器乐。

当他把这个想法向学校提出时,得到校长的大力支持。学校多次召开会议,在活动场地、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统筹调度。根据学校安排,从2020年开始,学校每个班级都开设了竹笛教学课。

2020年初,水槎乡中心小学第一堂竹笛音乐课正式开课。在一所乡村小学全面开展器乐教学,不仅在水槎乡,就是在泰和县也尚属首次。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开心的样子,肖惠文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努力把竹笛教学工作做好,让竹笛演奏这门艺术在学校生根、开花、结果。

肖惠文在课堂上教学生吹奏竹笛。

就地取材 让孩子们在制笛中提高技艺

竹笛音乐课开课后,新的问题出现了:学生的竹笛从哪里来?

水槎乡中心小学有600多名学生,近六成是留守儿童,如果竹笛全部由学校来购买,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费从哪里来?

有一天晚饭后,肖惠文在学校附近散步,遇见一位会吹笛子的大爷。从他口中得知,水槎乡有竹林5万多亩,约有竹材700万根。肖惠文茅塞顿开,决定就地取材做竹笛。

他开始翻阅大量资料,买来工具,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琢磨制作方法,终于做出来一支像样的笛子。

2020 年6月的一天,肖惠文偶然在抖音上刷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泰竹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丁志刚的直播。他心想:能不能把自己制作的笛子带过去请他指点呢?

一放暑假,他就来到素有“中国竹笛之乡”美誉的杭州市余杭中泰铜岭桥村拜访丁志刚,并把想在乡村小学开展竹笛教学的事告诉了他。丁志刚听闻很感动,于当年10月来到水槎乡中心小学,捐给学校114支竹笛,并带着肖惠文一起上山寻找适合制作竹笛的材料。

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竹笛制作的不易,珍惜手中的竹笛,肖惠文向学校申请,从六年级挑选了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带着他们一起制作竹笛。

在水槎乡中心小学,学校为竹笛教学准备了两间房,其中一间是改建的音乐排练室,面积近百平方米,里面摆放着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学校捐赠的乐器;另一间是专门用来教学生制作竹笛的教室,面积10平方米,里面摆满了竹材和制作工具。

“制作竹笛不能用毛竹,要用苦竹。刚砍下来的竹子不能马上用,要阴干两三年。”在竹笛制作室,肖惠文一边讲解,一边手把手指导学生制作竹笛,“笛子的壁厚决定了音质高低,先测量内径外径,看壁厚,来决定笛子调性,算好孔距、孔宽再打孔,笛孔的形状、大小、位置都会对音色产生影响。”

3年的坚持,学校有20多名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竹笛制作的流程方法,先后制作出100多支竹笛。

学习竹笛制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在反复校音中提高了学生对音色的认知和判断,更重要的是缓解了音乐器材不足的问题。

肖惠文课余指导学生吹奏竹笛。

再接再厉 让竹笛文化传承下去

除了课堂教学、校内训练外,肖惠文在寄宿的学生中挑选了30人组建了一个竹笛兴趣班,每周利用两个晚上、一个下午的时间组织训练,重点练好气、唇、舌、指上的基本功。

闲暇时,肖惠文会带着学生来到竹林间、溪水旁吹奏竹笛,悦耳的曲子与欢快的笑声在大山里回响。音符随着心灵而律动,音乐就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此外,肖惠文还利用县、乡、学校举办节日庆典、文艺汇演等机会,组织学生参加表演,锻炼他们的胆量,提高竹笛演奏水平。

2022年,在面向全球直播的江西省“侨联四海 情满赣鄱”元宵晚会上,肖惠文带着竹笛兴趣班的学生与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邬成香教授联袂表演器乐独唱《映山红》,广受好评。

肖惠文带领学生在舞台上表演节目。

3年多来,肖惠文在竹笛教学中倾注了满腔热血,孩子们在学习中提高了音乐素养、陶冶了情操,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学生雷倩自从学会吹竹笛后,有一天她通过微信视频给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吹奏了一首歌。父母激动地哭了,对老师说:“没想到女儿在家乡的学校也能接受这么专业的训练。”

肖惠文不仅教学生吹奏曲目,还带学生去杭州竹笛之乡学习。学生张繁宇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学习回来后他写下一段话:“肖老师,我曾经因为贪玩选择了放弃竹笛,可是您和我的爸妈没有放弃,现在我学会了很多竹笛专业曲目,明白了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以后我想开一个大厂,把竹笛卖到世界各地,把中国竹笛文化发扬光大。”

由于肖惠文在乡村音乐教学上的贡献,他获得首届“江西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第25届“江西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肖惠文谦虚地表示:“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竹笛教学与研究、竹笛文化普及与传承等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目前,他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正在编写竹笛进校园校本教材,让非音乐专业老师今后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竹笛。

肖惠文说,希望全社会都关注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大力支持乡村小学素质教育,同时他也期待有更多年轻教师走进乡村、扎根乡村,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在广阔的田野乡间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读懂书院里的江西
婺源:绿水青山日子红
跨越万里 共赴“疆”来
解锁乡村善治的“赣南密码”
此心安处是“客家”
“光杆编辑”的传奇一生
追溯92年前的“开国大典”
驻村书记的“驻”心记

陶阳里:守护瓷都“城市记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