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婺源:绿水青山日子红

潘彦 程斯斯 当代江西 2024-01-05

绿水青山如何成富民强村的“金山银山”?最美乡村婺源的一个小山村历经多年探索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详细了解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和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保护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总书记希望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总书记的到来,让这个地处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区的小村庄沸腾了起来,干部群众欢欣鼓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迎来高光时刻。

石门村,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512人。同绝大多数聚族而居的婺源传统村落一样,石门村为俞氏聚居之地,据《俞氏支谱》记载,石门村建村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以村前“两石对峙似门”而得名。

与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江湾、篁岭等声名在外的婺源其他古村落相比,石门没有厚重的人文积淀,但有蓝冠噪鹛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彩故事加持,在短短十年间,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到来,仅去年以来,就有30万人前来游玩,石门村群众过上了让城里人艳羡的红火日子。

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胡晨欢/摄 图源新华社


守底色

春暖花开之际,是婺源一众古村的旅游旺季,也是石门村最热闹的季节。但与其他古村落纷沓而至的赏花人不一样的是,石门村的最吸睛之处在于一种叫作蓝冠噪鹛的可爱精灵。

蓝冠噪鹛,又被称作靛冠噪鹛,近百年来曾几度被人们认定已经灭绝,从而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CR)”单元。

直到2000年,蓝冠噪鹛再次现身婺源石门村,让人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消失已久”的美丽精灵。

“蓝冠噪鹛,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全球种群数量只有250余只,是仅存于婺源县自然保护区的独立群体。蓝冠噪鹛对栖息地要求极为苛刻,石门村古树多、水质好,才能引来如此珍稀的鸟儿安家。”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凤莺自豪地介绍。

位于乐安江畔的石门村,溪流环抱,古木参天,是国家重要湿地——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域。石门人一直对大自然的馈赠呵护有加。“在婺源农村,村民一直有在村头水口、房前屋后种树的传统,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最开始是十年禁伐天然阔叶林,现在是永久禁伐。”石门村村民小组组长郑进元说道。

走进石门村,蓝冠噪鹛科普馆、湿地公园研学基地、樱花休闲游步道等生态景观随处可见,与之相伴的则是“林长制”“河湖长制”公示、党员生态文明“微岗位”等无处不在的生态保护元素。

近年来,婺源县不仅全面推行了“林长制”“河湖长制”,还在县、乡、村三级林长、河湖长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了“护水护绿”“野外防火”“村庄保洁”等功能型党小组,创设了数千个党员服务生态文明特色“微岗位”,使党员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肩上有责任。

仅在石门村,便有“古树保护岗”“护鸟护绿岗”等特色岗位十余个,党员的岗位设在“每一条古街古巷、每一棵名木古树、每一段溪水河流”上,形成了党员带头履责、群众自发维护的良好生态保护氛围,用实际行动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牢牢守住了发展的底色。

2023年5月3日,在婺源县秋口镇王村拍摄的蓝冠噪鹛。 张卫国/摄 


添成色

每逢秋高气爽之时,便是石门人“晒秋”的日子。一排排晒盘,不仅盛满了红豆、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也盛满了石门人丰收的喜悦。

“在婺源,家家户户一直都有‘晒秋’的习俗。如今,原本是山里人家日常生活场景的‘晒秋’已经与绿水青山、灰墙黛瓦一道成为当地靓丽的风景,连那些‘土里土气’的山里货也都成了城里人眼中的香饽饽。”婺源县驻秋口镇王村工作队队员程成爱说道。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使石门人收获了大自然的馈赠,那一垄垄层层叠叠的茶树,一株株硕果累累的马家柚,一坛坛清冽动人的米酒……就是最好的例证。

为了使山里货也能卖出好价钱,镇、村两级党组织动足了脑筋。村集体没有资金,农户又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

镇里就推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村集体立足茶产业、酿酒行业等特色生态产业,采取独资、控股、合作社等多种经营模式强村富民,通过“支部领、企业帮、党员带”等多种方式,激发村民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同时引导无职党员主动认领环境整治、巡山巡河、茶叶管护等志愿岗位,确保生态环境无污染,农产品品质不走样。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得当地茶叶的身价逐年攀升,农户的收入也是节节高。

对此,挂点石门村的秋口镇人大主席游晓锋深有体会:“石门村有500多亩茶园,由于空气清新、生态优良,所以茶叶的品质原本就比较高。为了进一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前几年我们又帮着村里引进了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对茶叶精深加工,现在村里的茶农亩均年纯收入超过了3000元。”

村民的腰包鼓了,集体的腰杆也硬了。几年里,村集体年年投入数十万元对石门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三线”下地了、游步道修起来了、文明实践站建起来了……村庄的发展成色越来越足,村民信心也越来越足。

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晒秋场景。 胡晨欢/摄 图源新华社


扬亮色

十年,是石门村蝶变的周期。十年里,石门人不仅吃上了“生态饭”,还发起了“山水财”。

在婺源旅游业蓬勃兴起之时,没有啥人文底蕴的石门也曾一度眼巴巴看着同处秋口镇,距离自己不到6公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李坑村游人如织,而自己只能成为游客旅途中一道一闪而过的风景。

但随着年复一年对绿水青山的呵护,石门人突然发现让“青山变现”、让“绿水流金”并非奢望,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来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静静地看一看山水,听一听鸟鸣。

游人纷沓而至,让镇里、村里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希望。镇里投入资金布局了旅游业态元素,使原本平平无奇的小村庄渐渐有了景点的模样,民宿、农家乐、酿酒坊、茶舍、非遗馆多了起来。村里也将生态资源入股,与县文旅集团合资成立了竹筏公司,所得收益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村民分红,仅此一项,每户村民每年便可增加收入1000元。

不仅如此,村里还给在外务工的村民发去公开信,动员村民回乡创业,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到石门,在家门口守着风景致富。

“两年前,我还在浙江海宁打工,看到家乡游客越来越多,我就返乡把家里的老房子修缮改造成民宿,今年以来入住游客已经2000多人次,单单一个国庆假期,营业额就有1万多元,这放在从前真是想都不敢想。”村里“林阳民宿”老板王土英兴奋地说道。

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兴旺,使石门村兑现了“让青山变现、绿水流金”的愿景。2022年,石门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2.65万元,较之2013年增长了整整6倍。

“月亮湾”,为石门村名胜,因形似一弯新月而获名。村内世代在此捕鱼为生的渔人,不敢想象有朝一日这过去自己靠之谋生的美丽河湾,竟能使自己成为镜头中的“网红”。一网撒去即便捕不到鱼儿,也能收获因风景而得来的财富。

村内曾经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也不敢想象,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竟然会聚集这么多来此“望山见水”的人们,自己即便不费唇舌,也能在自家门口将采摘的茶叶、晾晒的茄子干、新酿的米酒销售一空。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在绿水青山的加持下,不仅成为旅人路途中最美的风景,也悄然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抹最靓的“亮色”。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老“疮疤”如何变新风景
从飞行大会看见“星辰大海”
传统非遗有了新活法
“土味”山歌如何唱下去
既要抢位发展又要错位发展
蓝冠噪鹛为何安家婺源
保健品岂能“假保健”
红色圩场“别样红”
竹子何以“生金吐银”
执掌“万岁军”的5位江西籍开国将军

江西何以成为“语文课文收割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