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疮疤”如何变新风景

永新县委办公室 当代江西 2023-12-14

一边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历史欠账,一边是经济欠发达的县情,永新要如何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做好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文章”?


因地处罗霄山脉,多山地、丘陵,矿产资源丰富。在20世纪80年代,采矿便是永新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矿业经济曾经给永新的不少村庄带来无上荣光。

但长期粗放式采矿挖矿,带来的是地形地貌、土地资源、自然景观的多方破坏,地质灾害隐患也日益突出。

“原来村子对面就是采石场,白天尘土飞扬,动静大的时候,家里窗户上的玻璃都被震下来了。”这是三湾乡石口采石场给村民周森泉留下的记忆。

“林子都没有了,留下这么光秃秃的一大片,雨天还会有石子滚下来,又难看又危险。”看着村内的裸露山体,龙田乡西江村历任村支书都满是忧虑。

随着矿石资源日渐枯竭,传统的矿业开发方式逐步被淘汰、废弃,但因采矿造成的道道“生态伤疤”却难以恢复。废弃的51座矿山和灾毁退化的3块废弃土地,如同镶嵌在山岭间的“疮疤”,极为刺眼。

一边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历史欠账,一边是经济欠发达的县情,要如何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做好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文章”?

永新以入选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为契机,探索推进“生态修复+”模式,引入市场化运作破解资金难题,做好全域规划推进系统化治理,融合文化旅游走出发展新路,同步推动绿水青山“颜值”恢复和金山银山“价值”提升,三湾乡石口村的红色研学基地更成功入选全省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三湾石口村生态修复点施工后。永新县委办/供图

“生态修复+社会资金”   市场化运作破解难题

废弃矿山上没有土、没有水,山体被挖得近乎垂直,这些条件让很多生态修复工程方直摇头。修复任务重、难度大,修复资金却有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永新县大胆尝试,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的市场化治理理念,引进江西省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94亿元,签订全域生态修复框架协议,发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统筹财政资金、撬动企业资金、发动民间资金……市场化运作下,生态修复这把火越烧越旺。

引入市场化主体不等于政府撂挑子不管,而是要构建起各司其职、权责清晰、收益共享的政企合作新局面。“企业作为代建业主,负责项目投融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修复后土地的开发利用等‘技术活’,政府则负责项目方案、投资审核与质量把关等‘监督活’,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干,才能事半功倍。”该县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佐介绍道。

投资企业通过修复项目产生的各类指标、异地交易和废弃土石料综合利用等,实现投资成本回笼和收益回报。政府则在有限的投入下,借助投资方的专业化修复,重塑废弃矿山生态系统,有效解决生态修复历史遗留问题。

经测算,永新县全域修复项目产出增减挂钩规模指标87.67公顷、耕地占补平衡指标222公顷,直接收益可达3亿元。此外,新增的林地指标、废弃土石料资源利用等间接收益,实现收益以肥补瘦、资金整体平衡、政企利润分成。

修复后的生态效益也十分喜人。据统计,永新县全域矿山修复后,每年可实现固碳约6500吨,释放氧气4700吨,产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可达6.5亿元。

山水乡村绿意浓。滑晓晖/摄

“生态修复+全域规划”  系统化治理提质增效

永新县废弃矿山点多面广,总体面积达1400亩,破坏情况严重、地形差异复杂,如何统筹规划、全域推进,又是一大难题。

“将全县废弃矿山和灾毁退化废弃土地整体打包,由集团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留则留’的要求,全面勘查、全域规划,‘一矿一策’分类分批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永新县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龙怡华提出“破题”之法。

很快,一张永新废弃矿山的空间分布图和分类修复的规划图摆到了桌面上:科学规划湘赣边界片区、南华山片区、禾水以南片区、禾水以北片区及禾水流域“四区一水”生态修复空间格局,确定适宜修复为建设用地的治理面积50.76公顷,适宜修复为林地的治理面积31.83公顷,适宜修复为水田的治理面积3.45公顷,适宜修复为旱地的治理面积145.71公顷。

有了规划,关键还是要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进而变成实景图。

2019年,永新启动三湾乡石口村采石场示范项目;2020年,启动烟阁乡长富村山体滑坡治理项目;2021年,启动龙田乡西江村裸露山体等14个治理点;2022年,启动石桥镇梅田洞石灰岩矿等14个治理点……全域内的51处生态修复点陆续动工。

矿山修复是个“技术活”,新引入的“北斗云监测系统”正好派上大用场,该系统可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土壤的沉降范围,为设计施工及灾害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通过削坡减载、回填压脚,修整原有山体坡面坡率,结合截排水设施等综合措施进行边坡治理,有效消除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

同时,综合采用植生基材喷播、液力喷播等施工工艺,将混合了植物种子及营养土等的混合土喷射到坡面上,结合喷灌设施和养护管理,构建起“自生长、免维护”的新生态系统,为矿山披上了全新“绿装”。

截至目前,永新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5.33公顷、新增林地4公顷、盘活废弃土地资源4.67公顷、恢复生态功能区6.67公顷,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达90%。

山水乡村绿意浓。滑晓晖/摄

“生态修复+文旅融合”  融合化创新发展之路

“帐篷露营、山谷美食、歌曲串烧、音乐晚会、野外拓展、野外自制美食,尽在红色三湾石口山谷露营地!”近日,一条图文并茂的动态在永新人的朋友圈疯转,石口村又迎来了一波“打卡”热潮。

在对废弃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石口村充分融入“三湾改编”等红色经典文化,积极引入红色拓展竞技、AR人机互动、情景再现体验等特色产品,重塑“三湾红旗营”,打造红色研学基地。据悉,项目运营后,年均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年营收达2000万元。

石口村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案例,在永新县并非个案。位于烟阁乡长富村的山体滑坡治理项目,2020年7月开始启动,经过边坡清淤、修建挡土墙、铺设草皮等治理阶段,如今原本土质松软的山坡上已经长出1500余棵井冈蜜柚树苗,既稳固了水土,又恢复了林地的经济价值。

矿山修复,当然不是一“绿”了之。如何盘活沉睡的资源,做好修复后的“后半篇文章”,则是更大的课题。

永新县坚持“生态修复+文旅融合”,以“古”带“红”,以“红”促“绿”,以“绿”兴“业”,引入文旅产业,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推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由单纯的植被恢复向新兴产业转变,走出了一条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之路。

“省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精品标杆工程”“县市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县市级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一个个冠以或红色教培、或生态休闲、或户外拓展的红色教育生态旅游景区,在昔日的废弃矿山之上崛起,成为引领永新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地标、新门户、燎原地。

“下一步,永新县将深化‘生态修复+’机制运用,充分依托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永新县自然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佐如是说。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从飞行大会看见“星辰大海”
传统非遗有了新活法
“土味”山歌如何唱下去
既要抢位发展又要错位发展
蓝冠噪鹛为何安家婺源
保健品岂能“假保健”
红色圩场“别样红”
竹子何以“生金吐银”
执掌“万岁军”的5位江西籍开国将军

江西何以成为“语文课文收割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