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鄱阳湖畔“不倒翁”

叶景顺 肖雅 当代江西 2024-05-12

我经常晚上做梦,梦里都是鄱阳湖上的鸟儿。


春分时节,气温开始回升,浩渺的鄱阳湖迎来一场盛大的告别。大批珍稀候鸟集结盘旋,开始分批北迁。
天刚蒙蒙亮,空气中还裹着湖水与草地的味道。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管理站,王小龙打开手机监控App,仔细察看着辖区梅西湖、中湖池的“鸟情”后,才开始放心吃早饭。
“吃饭速度极快,扒完几口饭就往湖区钻。”这位同事眼中的急性子,先要散步到保护站附近的湖区看看鸟,过一下“鸟瘾”。半小时后,还没过足“鸟瘾”的王小龙,脚穿雨鞋,身着迷彩服,带上望远镜,全副武装,骑上摩托车,赶清晨6点多的轮渡到河对岸,开始一天的鸟类监测与巡护工作。
这样的鸟类监测与巡护工作,王小龙一干就是38年。从青涩小伙到两鬓如霜,王小龙笑称自己是鄱阳湖畔的“不倒翁”“追梦人”。他拿过很多国家级、省级荣誉,最让他在乎的却不是这些荣誉,他珍惜的是每一次与“空中精灵”的相遇,与他钟情一生的白鹤相守,他把生命融入这片充满灵性的鄱阳湖。
王小龙在站救护中心喂养白鹤。吴城保护管理站供图
缘起
38年的相守,背后有一段怎样的缘起?
摩托车碾过颠簸的石子路,蹚过一处处大小不一的水洼,王小龙的身影不大,但却像一座移动的坚实堡垒。站在梅西湖畔,王小龙回忆说:“白鹤很有灵性,当地乡亲把白鹤叫做‘灵鸡’。5岁那年,我跟妈妈在鄱阳湖边采藜蒿,第一次见到白鹤,它们给我的感觉太优雅了,心里好生欢喜。当时我心里就在想,一定要好好保护这群优雅的空中精灵。”
童年的一次偶然际遇,爱鸟护鸟的种子便在王小龙心中悄悄埋下。王小龙偏爱白鹤,他的微信名是“白鹤使者”,只要谈到白鹤,性格内敛的王小龙很快就能打开话匣子。
18岁那年,王小龙入伍成为一名武警。尽管身在异地,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的“空中精灵”。“我自小生长在鄱阳湖畔,鄱阳湖就是我的根,小时候遇到白鹤的画面经常浮现在脑海,每每想到遮天蔽日的候鸟停留在鄱阳湖过冬,我心里就会涌起一股特别的感情。”王小龙说。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3年后,王小龙从部队退役,他如愿回到了家乡吴城,被分配到吴城保护管理站工作。
“一切像是刚刚好。从部队退役踏进鄱阳湖的那一刻,我感觉像是回到了记忆开始的地方,下定决心对鄱阳湖不离不弃,守护好这里的鸟儿,一定要把它们当成亲人来对待!”王小龙坚定地说。
王小龙在监测鄱阳湖区鸟类情况。叶景顺/摄
守护
寒来暑往,一晃就是38年。时光很长,长到王小龙有讲不完的护鸟趣事;时光又很短,短到王小龙感觉花在护鸟工作上的时间根本不够用。
守护候鸟,要敢于和偷捕盗猎候鸟的违法行为作斗争。这也是刚到保护区工作不久的王小龙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90年代巡湖,经常发现捕鸟的就是附近的乡亲,大家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也让我犯难。但想到鸟儿的惨状,我心里难受,只能当起‘铁面包公’!”王小龙回忆道。
那是1992年冬的一个清晨,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寒意,薄霜覆盖了厚厚的湖草。王小龙在湖区巡湖蹲点时发现,有人正在湖泊中偷猎,“那时候巡湖全靠腿,通讯也不方便,我走了将近9公里赶回管理局报告。”
警方随即赶到现场,当场查获17艘涉案船只,抓获34名涉案犯罪嫌疑人,收缴国家二级保护珍禽白额雁385只,进而侦破了一起捕杀、供销、贩运一条龙的重大盗猎案件。
王小龙沿着梅西湖时停时走,走到一处水面附近,他笑着对记者说:“记得也是一个冬天,我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有一只幼鹤在湖中艰难挣扎,湖里都是泥巴,穿着雨鞋容易陷在泥地里,我只好打着赤脚,深一脚浅一脚走到湖中间,把幼鹤抱回站里,给它清洗泥巴、包扎伤口,并从市场上买来小鱼小虾和玉米喂养它。”
王小龙与派出所和卫生院同志救治灰鹤。吴城保护管理站供图
几天后,王小龙带着这只幼鹤到吴城卫生院查看伤口愈合情况,“我在前面走,它在后面走,一前一后,像一对兄弟似的。”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照料和治疗,幼鹤逐渐康复,王小龙决定将它放归大自然。放飞的那天,幼鹤在空中久久盘旋,不肯离去。
这次的经历让王小龙更加坚定了护鸟的决心。
38年,有过无数欢喜,也有不少遗憾。在鄱阳湖湿地候鸟宣教中心,展厅内静立着一只环志编号为S25的白鹤标本,它叫“吉姆”。洁白羽毛、黑色尾翼……一下将王小龙的思绪拉回到2017年。
那年,这只掉队的白鹤被附近的村民送到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救护,这也是国际鹤类基金会前副主席吉姆·哈里斯生前在我国参与佩戴跟踪器放飞的一只白鹤,“吉姆”的行踪一直牵动着护鸟者的心。
2023年12月23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周海翔教授给王小龙打来电话:“‘吉姆’到了鄱阳湖,卫星跟踪信号显示在中湖池边河东圩堤内。”得知消息后,王小龙骑上摩托车火速前往中湖池,圩堤周围杂草灌木丛生,连着几天王小龙奔波于保护站和圩堤,一直没能见到“吉姆”的身影。
12月28日,周海翔赶到吴城,坐上王小龙的摩托车继续寻找,骑一段、推一段,终于在圩堤内找到了“吉姆”。
“数天来,定位一直没有变化,当时就预测‘吉姆’已经‘走了’,但仍抱着一丝希望,看到它的那一刻,我们心里很难受。”王小龙回忆道,“我就把它载在摩托车上带了回来。”
“吉姆”承载着护鸟人的温情与守候,这份情感跨越国界,穿越时空,它正以新的方式诉说着人鸟和谐的时代佳话。
王小龙与医生查看受伤白鹤的伤势。吴城保护管理站供图
接力
38年坚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有“枯燥单调的日常监测与巡护”。
王小龙就是这样,每天干着这些“小事”。拿巡湖来说,从靠双脚到骑上摩托车,一个来回28公里,他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这巡湖里程到如今保守估计都超过38万公里。
38万公里,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这里面又藏着多少艰辛与汗水!怪不得王小龙常说“我经常晚上做梦,梦里都是鄱阳湖上的鸟儿”。
在吴城镇居民徐小金眼里,王小龙爱鸟爱得有些“走火入魔”,“如果你找不到王小龙,你只要去湖边,就能看到他的身影。我们拍过他很多救鸟的视频,那种急切心疼的感觉,完全把受伤的鸟当成了自己的小孩。”
说到王小龙,吴城镇同兴村党支部副书记叶修韶印象深刻,“他工作非常扎实,骑个摩托车就下湖,30多年坚持做好一件事,有这样的感情和积极性,很不容易。他还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和村民打成一片,经常给村里的老弱妇孺送慰问品。”
走访中,同兴村村民尹作春高兴地说:“我在村里搞养殖,平常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打个电话小龙就会来。”听到王小龙明年6月份就要退休,尹作春眉头有些皱起,“我们这里老人多,小龙就像自己家人一样,他走了不晓得年轻人还能不能接得上。”
周钰玲去年7月份进入吴城保护管理站工作,这位1998年出生的小姑娘,在考上的税务部门和基层林业部门之间选择了后者,“我向往鄱阳湖,这里的一切都吸引着我。尽管日常条件比较艰苦,但还在我的预期内。”
如今,周钰玲已经跟着王小龙多次下湖,“我能感受到王师傅在用心教我们,从日常鸟类巡护、监测,到开展宣教、公益活动,我感到每天都在进步。”
王小龙在巡湖。叶景顺/摄
吴城保护管理站站长唐超群说:“作为一线保护站,大家都是基层巡护员。王小龙是站里的一面旗帜,站里的年轻同志都是‘95后’,都向王小龙看齐,虽然现在资历浅,但干劲十足,未来可期。”
采访结束时,王小龙坚定地对记者说:“虽然我明年就要退休,但只要冬候鸟到了鄱阳湖,我就一定会来做志愿者!”
是啊,谁说退休是一个终止符?许是另一个梦的开始。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水权交易”如何做活水文章
东乡:人工智能逐鹿未来
“三天不下乡,心里憋得慌”
一名95后残疾小伙的自我救赎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何要因地制宜

这个农民剧团何以走向全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