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家族的忠义之风
”
“忠”是儒家文化中对君子的首要要求,也是晏氏教育子弟的重要原则。
晏殊在家规《义方记》的“莅官”条起首便直言:
“孔子曰:君子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这是晏殊在一生跌宕起伏间矢志恪守的原则,也是其后世子孙秉持不懈的良好家风。
晏殊画像
一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江西抚州临川文港(今属南昌市进贤县)人。
晏殊之忠,首在诚实坦荡,表里如一。
史载晏殊天资卓绝,前宰相张知白安抚江西时听闻其名,一试果然,遂以神童科荐试于朝廷。
据欧阳修《晏公神道碑》所记,当时宋真宗“方亲阅天下贡士,会廷中者千余人,与夫宫臣、卫官,拥列圜视”,场面宏大,气氛庄严。
年仅十四岁的晏殊立于其中,未有丝毫怯意。
待真宗御笔钦点的试题发下,场内寂然,众人都在思考如何作答,唯有晏殊稍显童稚的声音响起:“臣尝私习此赋,不敢隐。”众人或惊异、或哑然,“真宗益嗟异之,因赐以他题。”
晏殊则在众人围观下“不动声气,操笔为文辞,立成以献。天子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大中祥符八年(1015),天下太平,真宗特许诸臣宴饮,皇城司不予纠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巢,以至市楼酒肆皆为游息之地。”独晏殊与弟晏颖闭门读书。
恰逢真宗为皇子挑选东宫属官,“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晏殊受命后入宫觐见,真宗又一次提及此事,晏殊则答曰:“臣非不乐燕游,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言虽质野,却不失忠悫可爱。
沈括认为这种诚实坦荡的品性正是晏殊能够行稳致远的关键因素。
晏殊不仅自己以实际行动践行诚实坦荡的德行,也以此要求弟子,他在《义方记》中训示子弟:“大臣以道事君,勿欺也……或以赃墨败露,生则削去谱图,死则不与祠祭”,态度不可不谓之严厉。
晏殊,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二
晏殊之忠,尤在为政勤勉,清廉自守。
自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进士及第,到至和元年(1055)“以疾归于京师”,晏殊一生为国家和百姓鞠躬尽瘁。
在军事上,赵宋军制僵硬,北方边患始终难以解决,“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力图使宋军能够强化战力,灵活应战。
在经济上,晏殊则梳理朝廷财政,“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
《晏公神道碑》中即评其“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晏殊一生清俭自律,亦以此教养子弟。
在《义方记》“律身”条中,晏殊要求:“君子必律身为先”,然后周及其他,于为人、交友、行事中皆有所律。
他在给堂兄晏詹的《答赞善兄家书》中也规劝道:“置得宅子,大抵廉白守分为官,须随宜作一生计,且安泊亲属,不必待丰足……然须内外各宜俭约为先,方可议此。”
晏殊晚年出知陈州,仁宗念及旧臣已老,心生怜意,对宰相说:“晏某居外,未尝有所请,其亦有所欲邪?”意可许晏殊恩荫封赏之请。
宰相以之告公,然“公自为表,问起居而已”,仍坚持不为子弟多求恩泽。
晏殊,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三
晏殊之忠,更在为国选士,为民育才。
晏殊向来以“好贤”著称,欧阳修称其“得一善,称之如己出。”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庆历名臣大多出于其门下,“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但对托情干请,晏殊则极为不喜,他在《答赞善兄家书》中直言:“殊一生不曾干求,况今位极人臣,更何颜求觅?”
晏殊认为仕宦者必须能够为君分忧,为民造福,不能无功而饱受其禄。
因此他在《义方记》中告诫子弟:“有官守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不得其言则去。立心以公、勤、廉、谨为先”,方能不负朝廷所托,百姓所望。
晏殊十分强调“兴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欧阳修在《晏公神道碑》中即称:“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天圣五年(1027),晏殊出知应天府,苦心孤诣,大力兴学。
他首先筹办了应天书院,并为之延请名师,其中就有正在“丁忧守孝”的范仲淹。
《资治通鉴长编》载:“殊至应天,乃大兴学,范仲淹方居母丧,殊延以教诸生。”此外还有名重一时的大儒王洙、韦不伐等。
在他们的影响下,四方学子云集于此,应天书院一跃成为北宋学术重镇。
为纾解书院在银钱上的压力,晏殊上疏请求免去应天书院的地基税钱,仁宗闻之欣然同意。他还常亲自到书院讲学,鼓励穷苦诸生自励奋发。
应天书院
范仲淹《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中记道:晏殊“乃首访胶庠,躬省弦诵。敦六籍以恢本,发四科以彰善。于是人乐名教,复齐鲁之盛;士为声诗,登周召之美。”
在晏殊的鼓励和支持下,江南官学四起,文风大盛,为朝廷输送了不少人才,对促成“仁宗盛治”的局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晏氏家族子弟也继承了这股忠义家风。其曾孙晏敦复便以刚直闻名朝野。
绍兴八年(1138),金国遣使议和,要求南宋君臣拜接金熙宗诏书。晏敦复认为此辱一开,后患无穷,极力上疏谏阻。
宰相秦桧却力主屈辱议和,他一面指示手下的台谏官攻击与他持不同意见的人,一面暗中拉拢晏敦复说:“公能曲从,两地旦夕可至。”
晏敦复始终坚持国体为大,道:“吾终不为身计误国家,况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勿言。”尽管此时秦桧权势遮天,敦复依然谏之无避。
《宋史》评其:“敦复静默如不能言,立朝论事无所避。帝尝谓之曰:‘卿鲠峭敢言,可谓无忝尔祖矣。’”可称国家柱石。
晏殊孙晏溥,靖康初在金人南侵时,散尽家财,募兵抗敌,后与妻赵氏双双战死。
曾孙晏孝广曾任扬州尉,建炎三年,金兵直逼扬州,孝广率兵抵抗,最后英勇战死,其女自刎而死。
家风清正,才会有满门忠烈的一脉传承。
可以说,晏氏一脉在晏殊的带领下不仅成为两宋时期享誉朝野的地方望族,更以其忠义家风为民族脊梁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终成名垂千古的政治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