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畔。问题是,范仲淹当时没有到过洞庭湖,更没有登过岳阳楼,何以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岳阳楼记》来?范仲淹文学创作的天花板,无疑当属《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句被世人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广为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可令人疑惑的是,写《岳阳楼记》之前,范仲淹并没有见过洞庭湖,也没有登过岳阳楼,何以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画像。佚名 纸本设色 28.9cm×25.4cm 明 南京博物院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历宋真宗、仁宗两朝,先后为官三十七年,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之所以能写下《岳阳楼记》这一千古名篇,还得从他的好友滕子京说起。庆历四年(1044),滕子京因遭诬陷,被贬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好在“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并未沉沦,而是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两年后,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重修岳阳楼”。庆历六年(1046)秋,岳阳楼焕然一新,高兴之余,滕子京想到好友范仲淹,希望借好友的声名和才学,写篇文记来助力。于是写了一封求援信,随札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命人快马加鞭送至邓州。那时58岁的范仲淹到任邓州(今河南邓州市),想起滕子京此前遭诬被贬与如今的励志图强,范仲淹特借邀请写记的机会,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告诫挚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来感染好友。《岳阳楼记》一文是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来衬托岳阳楼的,但它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极大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境界。我们都知道,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畔。问题是,范仲淹当时没有到过洞庭湖,更没有登过岳阳楼,何以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岳阳楼记》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翻开北宋的历史,来看看其中的端倪。范仲淹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进献《百官图》得罪宰相而被贬至饶州为官的。何为《百官图》?简单地说,就是范仲淹把京官的晋升情况绘制成了一份《百官图 》,以此讥讽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范仲淹在饶州为官,闲来无事,喜登鄱阳芝山,游鄱阳湖,或逛庐山望长江,其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芝山寺》《升上人碧云轩》等,同时,鄱阳湖、芝山、庐山等风情各异的景观,也在他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为他以后创作《岳阳楼记》打下了基础。唐宋时期,正是江西文化繁荣向上时期,加之水运交通的便利,引得当时众多名家大腕在此汇聚。从京城南下的官员商贾,都是经九江湖口进入鄱阳湖,然后经赣江南下广东到海外的。王勃就是经鄱阳湖去交趾省父的,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经南昌时,正好遇上一次文化盛会,他因而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滕王阁序》。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盛况。现在,我们再来看《岳阳楼记》中的描述,“衔远山,吞长江”,这远山应该就是范仲淹曾登临过的庐山意境了,长江从西向东奔腾而下,经湖口汇合鄱阳湖水再奔腾入海,岂不是吞长江了吗,至于“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就更是烟波浩淼的鄱阳湖的真实写照了。航拍江西鄱阳湖入长江口 “江湖两色”蔚为壮观。李学华/摄看看《岳阳楼记》中的景点,在饶州、鄱阳湖、九江等地都有似曾相识的印迹,这更加印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范仲淹任职的饶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众所周知,在湖口县石钟山一带,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有一条水域分界线清浊清晰、泾渭分明。所以,诗人才会前文写“浊浪排空”,接着马上又形容“一碧万顷”,饶州也只有鄱阳湖才有如此景观。鄱阳湖的鸟多,“沙鸥翔集”;鄱阳湖一带盛行的“渔歌”(渔鼓),更让诗人乐在其中。蓼子草在鄱阳湖绽放淡红色花朵,将青青草洲点缀出斑驳色彩。图源央视新闻
从历史的轴线来看,范仲淹在饶州为官是1036年至1038年,《岳阳楼记》的创作时间是1046年,所以,范仲淹将观鄱阳湖之灵感,登芝山、游匡庐之印记,赋之于《岳阳楼记》,时间上也吻合。而最重要的是,《岳阳楼记》中的描写,很多地方都对应了鄱阳湖、长江乃至庐山等地方的身影。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范仲淹“移花接木”的文字驾驭能力。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岳阳楼记》名义上写的是洞庭湖,而实际上范仲淹脑中浮现的却是鄱阳湖。范仲淹一生中最看重教育,无论到何处为官,他都热衷崇文尚德、兴学办校,为国育才,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饶州鄱阳为官不到两年,做了很多为民众称颂的大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与颜真卿并称“鄱阳二贤”。1995年,鄱阳县在芝山为范仲淹塑像,以示纪念。颜范二贤祠。
兴办州学。范仲淹在饶州古城视察,站在芝山顶上俯全城时充满信心地说:“以东湖为砚,以督军台为印星,以妙果塔为文笔,建学于此,二十年当出状元”。于是他立即实施建饶州郡学的计划,至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饶州鄱阳人彭汝砺高中状元,预言得以应验。虽然在他离任之前州学尚未竣工,但待建成之后,学风一时高涨,使“饶州冠带诗书甲于江南,民风好学重教”(吴孝宗《余干县学记》),由此开创了“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之一代新风。弘扬孝道。东晋陶母有“教子惜阴”“截发延宾”“送子三土”“退鲊责儿”等典故。其子陶侃,鄱阳人,从小丧父,家境极为贫寒。在母亲湛氏的谆谆教诲下,长大成人之后做了官,且官拜大将军,为晋朝一代名臣。“非此母不生此子!”为了弘扬陶母的懿德,范仲淹知饶州时,曾在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碑,以作纪念,可惜的是,现今已毁。修番君庙。番君,即秦时鄱阳第一任县令吴芮。吴芮在鄱阳当县令时,深得当地人敬仰,并建有番君庙。岳飞在吴芮的神像前感慨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瑕月在天。”范仲淹借先贤之德能,励后人之奋发,故修番君庙。建庆朔堂。庆朔堂是范仲淹知饶州时新建造的。他之所以冠用此名,意在“承宣天子风教,而发施于政令,仪乎古诸侯藏朔焉。”并在此种植了花草苗木。鄱阳芝山碧云轩。
当范仲淹调往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之时,还为此写了一首诗: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忆著成离恨,只托春风管勾来。除理政办学,范仲淹在空闲之余寄情山水,鄱阳遗墨俯拾皆是。一日,他慕名来到瓢里山,山的右手边有个村庄叫黄溪村(今鄱阳白沙洲乡内青村),村前有一个渡口,叫黄溪渡口。瓢里山也被称为黄溪山,也作“小南海”。范仲淹曾站在黄溪渡口,面对如此美景,不由感慨万千,赞叹“真乃人间仙境”,并赋诗一首:黄溪渡口看黄溪,忆想当年试水时。忽被南方风吹出,化为岩石镇湖眉。随即弃舟上岸,看见山上绿树婆娑,花果成行。这位忧国忧民的大文豪心动了。他忘却了受贬来饶的郁闷心情,挥毫题下“小南海”三字,并为庙堂写了一副楹联:福地飞来小南海,禅心静到大西天。
这方屡屡亮相文博会的神奇“石头”,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