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团窑火如何点亮山乡

解帅 薛陆李 当代江西
2024-09-27


“用陶瓷文化开展职教帮扶,这条路走得很辛苦,但无上荣光。”“陶艺山乡”职教帮扶队负责人朱辉球说。


作者 | 解帅 薛陆李

题图 | 当代江西


30余年如一日,200余人次的师资参与,5000余人次的教学辐射,致力于偏远山区的文化扶智和技能帮扶。他们深入7省12市,足迹遍布江西、四川、云南、山东、甘肃、新疆、西藏等地。

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他们拿过一系列“国字号”荣誉奖项。他们中既有扎根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有获得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陶瓷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的“80后”“90后”。

这支从瓷都景德镇走出的“陶艺山乡”职教帮扶队,缘何踏上公益之路?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陶艺山乡”职教帮扶队合影。解帅/摄



“陶艺山乡”职教帮扶队负责人朱辉球拿出一张他珍藏了30年的毕业合照,满脸自豪地介绍:“当时我才23岁,照片里的学生是我们培养的第一批陶瓷专业技能人才,第二排落座的8位老师是第一代‘陶艺山乡’职教帮扶队队员,现在他们大多都已成为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事业的中坚力量。”

这批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能吃苦、肯用功,但是底子弱、不自信,他们渴望走出大山,拥有精彩的人生。

独行速,众行远。朱辉球当时思考,能否组建一支有“陶瓷文化特色、教育使命情怀”的职教帮扶教师团队,深入偏远地区,为山乡孩子们播种下“技能改变命运”的种子?说干就干,在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下,朱辉球等8位老师一拍即合,“陶艺山乡”职教帮扶队应运而生。

光阴荏苒,30余年间,帮扶队穿越山川河海,足迹遍布四川、新疆、西藏等7省12市,用陶瓷文化的力量点亮美丽山乡希望之光。

广元市旺苍县刘瑞龙红军小学地处四川盆地北缘,2019年6月,帮扶队来到这片革命老区,开展支教活动。到达学校后,团队不顾千余公里的舟车劳顿,深入旺苍县各地,融合当地红城、绿谷、茶乡、古道元素,与红军小学老师一道开发陶艺校本课程。

帮扶队在四川广元刘瑞龙红军小学开展教育帮扶。冯璐远/摄


没多久,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开始走进学生们的课堂。“红城记忆”美术课程上,同学们通过制作红军战士泥塑,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绿谷风情”美术课程上,同学们利用陶泥制作当地绿水青山绕红城的美丽风光,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当时工作强度很大,团队中多名老师水土不服,身体出现不适,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当孩子们露出幸福的笑脸,我们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帮扶队刘时赞老师回忆道。目前已有5批次教师定期前往红军小学开展教育帮扶,陶瓷文化课程已成了学校文化育人、艺术润心的品牌课程。

在职教帮扶的岁月里,虽然困难很多,但感受到的温暖也不少。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哈哈河坝乡开展爱心帮扶时,当时气温骤降,帮扶老师御寒衣物准备不足,学生家长得知后主动把家中的衣物拿来给老师们御寒。以往只有盛大节日才会穿上的民族礼服,却因为帮扶队的到来打破了常规。少数民族同胞的深情厚谊感动着每一位队员,也让这一次帮扶之旅充满意义。

“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帮扶,其实职业教育帮扶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30余年来,团队坚持“美育+技艺”帮扶模式,在西藏塔巴、山西应县等地开展陶瓷技能培训。同时,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为学员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基础。许多学员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进而摆脱贫困。

帮扶队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哈哈河坝乡开展爱心帮扶。冯璐远/摄


近日,帮扶队带领师生来到学校定点帮扶村——乐平市十里岗镇丰源村,开展政策宣讲、乡村美化和入校推普驻村等服务活动。

多年前,帮扶队就向学校推荐团队郑志刚老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回想起当年刚到丰源村的情景,郑志刚历历在目:“丰源村当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空巢村’和‘贫困村’,青壮劳力少、建档贫困户多、区位优势弱、土地闲置严重、返贫风险大集体产业更是无从谈起。”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研,驻村工作队决定引进白莲种植产业,但是开局并不顺利,更多的村民持观望状态,认为不如直接给补贴来得快。“面对僵局,我们发动村里党员一个一个做村民工作,免费带他们前往广昌学习白莲种植和加工技术,千辛万苦才组织起300亩白莲成片种植区。”郑志刚说。经过一年的努力,白莲产业为村集体增收15余万元,“丰美白莲”成了远近闻名的品牌特产。

现如今,丰源村榨油加工厂也已经投产,150亩高质量莲虾共养生态基地每亩综合经济效益达8500余元,通过“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吸纳了5位种植大户、水产养殖户加入,链接了15户脱贫户参与养殖,村集体产业实现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化。

“我们从不把自己当外人,而是作为扎根乡村的一员,看着乡亲们钱包鼓了、笑脸也多了,我们也感到很幸福。”丰源村的巨大变化让驻村帮扶队员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帮扶队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解帅/摄


“陶瓷要经过拉坯、施釉、彩绘、烧制等72道工序才能成瓷,每一道工序都孕育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其实培养学生也是这样,帮扶队需要吸纳更多新鲜血液。”郑志刚说。

30年来,在帮扶队的影响下,越来越多人群参与到帮扶事业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早在5年前,为了更好凝聚青年力量,帮扶队开始着手成立“五色花”大学生思政社团,重点吸纳山乡学子作为职教帮扶队后备力量,进行针对性培养。

强技立身,学艺报国。帮扶队教导“五色花”大学生思政社团成员:红色的底色不能丢,陶瓷技艺的古色不能缺,彰显奉献的橙色不能差,充满生机的绿色不能少,传播文化的蓝色不能弱。每到寒暑假,帮扶队开展帮扶工作时,社团成员都紧随其后,成为帮扶队不可或缺的后勤支援力量。

“我来自山西应县的小农村,6年前帮扶队到我们县开展技能培训,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大学期间,帮扶队的老师们一直关心我的成长,现在我已经是学生社团的一名负责人,我会带着老师们的期待,把‘陶艺山乡’这个品牌擦得更亮。”马上读大三的鄢梓皓同学说。

自社团成立以来,已经开展上百次下乡实践活动,社团学生的参赛作品《擦亮陶瓷文化名片 奏响文化强国建设强音》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全国一等奖;“五色花”大学生思政社团品牌建设案例获得2023年度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带着这份光荣和使命,很多同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将服务山乡发展变成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当年得到温暖的乡村少年也变成了一团窑火,去温暖他人。

如今,帮扶队已结对联系近30所中小学,成功开展上百场陶艺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帮助偏远地区20余家陶瓷小微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举办10余届“陶瓷人才技能培训班”,辐射带动当地上千人技能再就业。

“用陶瓷文化开展职教帮扶,这条路走得很辛苦,但无上荣光。我们这些人终将老去,但我坚信‘陶艺山乡’职教帮扶队会永远年轻。”展望未来,朱辉球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小编说:读者朋友们,早上好!即日起,在评论区留言并将文章转发到朋友圈的粉丝,将有机会获得腾讯VIP会员(月卡)一张(9月9日开奖)。快来评论区聊聊吧!

悦读推荐↘
海昏侯刘贺墓竹简揭秘
“反向求学”为哪般

0:7惨败!国足何以“沉沦”至此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江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