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1)感觉剥夺: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关心孩子,就关注我们
往 期 链 接
第一章 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
1、【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点击阅读)
2、【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2)(点击阅读)
3、【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3)鱼缸法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4、【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4)马太效应:公正地对待孩子
5、【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5)目标效应:有梦想就有动力
第二章 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性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德国]赫尔巴特
6、【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6)延迟满足:克制是成功的前提
7、【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7)破窗效应: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8、【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8)标签效应: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
9、【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9)互惠效应:助人为快乐之本
10、【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0)棘轮效应: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
//////////
本期内容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家长要善于细心地观察孩子,从孩子的一举一动和只言片语中去发现孩子的求知欲。
——[日本]木村久一
11. 感觉剥夺:让孩子在实践中成长
人的感官每天都在从外界获得各种刺激和信息,这种活动就是感觉。
感觉虽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却十分重要,它使人们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从而保证机体和外界环境的平衡。可以说,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什么是“感觉剥夺”
1954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海勃实验室,心理学家海勃进行了一项有关感觉剥夺的实验。该实验以每天20美元的报酬(在当时是很高的金额)雇用了一批学生作为被试者。
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为了营造出极端的感觉剥夺状态,实验者将被测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带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除了进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时间,实验者都要求被测学生躺在床上。可以说,这就等于是一个所有感觉都被剥夺的状态。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夺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经过8个小时以后,被测学生中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显得有点烦躁不安。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
实验持续数日后,被测学生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到大队老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当实验进行到第4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通过这个实验,心理学家们发现:感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我们才能获得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的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如果不能从外界获得足够的刺激和信息,就会陷入思维闭塞、头脑僵化。可遗憾的是,很多孩子的父母害怕影响孩子学习,很少允许孩子参加实践活动。这种做法容易使孩子远离丰富多彩的现实,成为只会读书和考试的“书呆子”。
家 教 故 事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出生于一个豪华富贵的大家庭中,父亲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智者,除了潜心研究印度宗教圣典和西方哲学书籍之外,还爱好旅游。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身体力行”。父亲认为,不妨带上孩子去亲近山林、听听鸟鸣、闻闻花香,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人文的胜迹,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
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为他主持了成人仪式。仪式举行后,父亲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去喜马拉雅山旅游。“我愿意!”泰戈尔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了。
旅行开始了。他们到达的第一站宿营地是桑地尼克坦,那里空旷无涯,广阔的原野,平坦的荒地,还有那错落有致的沟沟壑壑,在蓝天白云之下,像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
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三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山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叠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
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完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山美丽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成人以后,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飞鹤》,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被评论家称为出类拔萃的诗,达到了抒情诗的最高水平。
以后,泰戈尔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对自己所酷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每个人的正常生活和自我发展,都离不开与外界的接触。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是智力、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漫不经心地接受各种刺激,进而由此形成各种感觉,这是一种本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更多地感受外界的接触,并加强和外界的联系,才可能拥有更大的力量,获得更好的发展,人的心理和思想境界才能达到最优。如果切断一个人同外界的联系,切断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对人来讲无异于坐“精神监狱”,这种状况对身心健康和人的智力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孩子正处于吸收知识的最佳年龄,如果没有通过多样的渠道去接触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就会造成闭目塞听。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教育,体现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怕孩子吃苦,于是把孩子放在较好的环境中,不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这样做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过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很少参加实践活动的孩子,不仅无法获得足够的知识,还容易使头脑由于处于一定程度的感觉剥夺状态,而变得越来越僵化,反过来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利的
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应该是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让孩子适当地吃些苦,从事一些诸如整理个人的小床、倒掉废纸篓、洗手绢等义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格,也可以增强孩子的各种情感体验,激发出孩子的求知欲望。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得到基本的劳动锻炼,就不会懂得劳动果实是多么来之不易,也不懂得珍惜父母给予的爱。例如,孩子自己不洗衣服,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也不会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洁,即使大人告诉他几百次,他仍然不会注意。这就在无形之中为亲子间的体谅和沟通设置了障碍,也使得父母终日辛劳不得解脱,却难以得到孩子应有的情感回报,让人产生“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感慨。
父母要懂得实践活动的重要,支持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也有较强的责任心,学习、品德也相当优秀。因为孩子在实践中,能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能够学会理解人、尊重人、珍惜他人的劳动,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
一个小故事
一位教育专家带着三十多名小学生到郊区搞夏令营。一天吃早饭,她看见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眼巴巴地盯着一个煮鸡蛋发呆,就过去问:“你不爱吃鸡蛋吗?”
“爱吃。”女孩小声说。
“那你为什么不吃呢?”
“这个鸡蛋和我们家的鸡蛋长得不一样。”女孩面带难色。
“说说看,你们家的鸡蛋长得什么样?”教育专家好奇地问。
“我们家的鸡蛋是白的,软软的,好咬。这个鸡蛋太硬,咬不动。”
教育专家仔细一问,才弄明白,原来她从小在家从来没看到过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大人剥好了,切成两半,放到她面前。难怪她不会剥。
老师问女孩旁边的几个小同学:“你们知道鸡蛋是从哪儿来的吗?”
“知道,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竟然没有一个学生知道“母鸡下蛋”。
大胆让孩子去尝试
保护自己的后代是物种繁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这种过度的保护容易使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出现偏差。例如,很多家长都喜欢用语言传达经验,指导孩子的言行,还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辛苦一些。父母煞费苦心的“付出”,结局却不容乐观。因为家长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的成长必须用时间和智慧去身体力行地争取。
一群孩子正在一起玩沙土,其中一个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沙子顺着漏口往下漏,漏斗总也装不满。如果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孩子的妈妈会在沙子刚从底部开始漏时就立刻蹲下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子口,再把沙子从这儿灌下去。”
如果这是一个美国孩子,孩子的母亲会选择静静的在旁边观看。孩子歪着脑袋看了半天,然后他用手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拿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
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子口,沙子剩不了多少。但孩子丝毫不泄气,一点一点儿地做着。
终于,孩子弄明白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瓶子很快就被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
这就是中国和美国家庭教育的不同。中国的父母总是竭尽全力来预防孩子犯错,一旦犯错又竭尽全力让孩子避免惩罚,以为孩子犯错一定是父母教育不好,要替孩子受过。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到底怎样帮助孩子?是代替他们做事,还是让他们自己做事?是处处表现父母行,还是让孩子证明自己行?
人们常常惧怕失败,更惧怕自己的子女失败。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遭遇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个好的父母一定会让孩子大胆地去实践,去挑战失败。在孩子遭遇失败时,把它看成是教育的良机,让孩子在失败中不断成长。
一 则 寓 言
有人问老鹰:“你为什么要在苍穹中培养自己的孩子呢?要是他们不小心掉下来,就会受到伤害呀!”
老鹰回答说:“如果我贴着地面去教育他们,那他们长大了,哪有勇气去接近太阳呢?”
寓言中的老鹰为我们人类作了良好的表率。如果父母总是担心孩子磕着、碰着,而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那么,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又怎么能真正成长呢?
事实上,很多家长对于父母的过度保护来源于假想的危险,例如,当孩子放学后还没回家,就担心是发生什么意外了;发现孩子的背包不见,就担心孩子是离家出走了;发现孩子的异性同学一起回家,就担心是早恋了……父母总在想,如果我不给孩子指导,孩子的前途就会一片黯淡;如果我不为孩子做这些事,孩子一定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错爱”只会剥夺了孩子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导致他们失去自立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危险。
家 教 故 事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小说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的父亲是一名杰出的医生,热衷于钓鱼和打猎,他的兴趣和爱好对儿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儿子的前途和成长,他也十分关心,并且为此花了不少心思。
为了引起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父亲把家搬到橡树园镇,这里北部是印第安人居住的密执安湖畔,那儿是一个景色优美而又气候宜人的地方。美丽的大自然也使小海明威深深迷恋。
小孩子的天性是对外面的世界好奇不已。每当父亲出诊或者出门打猎钓鱼的时候,小海明威总是拉着父亲的衣服央求着一起去。父亲每次都答应他的要求,带上他穿越茂密的森林,趟过哗哗的流水,去拜访那些散落的村庄。在这些日子里,小海明威大开了眼界,也增长了不少见识。在他的眼里,这一切是那么的新奇而又有趣,充满魅力和欢乐。同时,长途跋涉又让他的体力和意志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小小年龄能陪着成人一起整天地跑。
渐渐地,小海明威迷恋上跟着父亲去出诊,成了父亲的“跟屁虫”。只要父亲一出门,他必然要跟上,天天如此。发现这个问题后,父亲忽然觉得不妙,他觉得事事依赖父母对孩子成长不利,现在是到了培养儿子的独立能力的时候了。
在小海明威4岁那年,当他又缠着爸爸带他一起出门时,父亲拒绝了他。小海明威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突然改变了态度,不再喜欢带他一起出去了。他伤心地问:“爸爸,难道我做错什么了吗?”
父亲扶着他的肩膀,非常严肃地说:“孩子,你没有做错什么,爸爸只是想让你自己去活动。不要总是跟着我!这样才会对你有好处!”说完,他给了小海明威一个渔竿,并鼓励他说:“从今以后,你就大胆地去玩自己的吧!你肯定玩得好!”
从此,海明威就开始一个人在山林和水边玩耍。后来,等他又长大一些的时候,父亲又给了他一杆猎枪。就这样,他在父亲的不断指引和鼓励下,开始了独立的玩耍时光。他很快就迷恋起钓鱼、打猎以及探险,并乐此不倦。
在父亲的引导下,海明威养成了独立、喜好探索的性格。
沙丽娜: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讲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河南省德育教育先进工作者,平顶山市优秀班主任。文学作品多发表于《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诗刊》《中国诗歌》《中华日报》(泰国)《燕赵诗刊》《当代小说》《三月》《岁月》等数十家国内外报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诗选刊》“中国女诗人作品专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精选》、《河南当代女诗人档案》、《中国新归来诗人》、《中国当代百名女诗人诗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等多种选本。获《教师报》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获“虞姬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 “东坡诗歌奖”全国华语诗歌大赛三等奖、第四届“大江东去杯百善孝为先”全国诗文大赛一等奖。2005年出版个人文集《记忆的手语》。
心理咨询:恋爱婚姻家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电话 17737837679
主编 沙丽娜
好文荐读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10)棘轮效应: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8)标签效应: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7)破窗效应: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6)延迟满足:克制是成功的前提
◆【连载】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3)鱼缸法则: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引领的初中语文组为初中生三年推荐的书单
◆期末考试,聪明妈妈这样帮孩子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