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国平:在黑暗中行走

请关注→ 名家经典选读
2024-10-01

名家经典选读



图片来自网络


1

编者日记2023年5月29日    星期一  阴

  还是想说说我的蔷薇,她们似乎比别的蔷薇开得晚,现在还是娇艳无比。所以在楼上楼下所有的植物里,我有点偏爱这两株蔷薇。

  二楼露台的葡萄架上,葡萄藤很不争气,总是羞涩地占着一个角,极不情愿的样子,又显得楚楚可怜。这么大的葡萄架显得空空的,于是和老公一商量,移栽了两颗蔷薇。那以后,每次回来都站在架下观察,看看有没有活下来。一直到拱出油亮亮的新芽,才把心放下来。

  每年四月,楼上楼下,香水玫瑰开了,月季开了。因为她们都是像往年一样如约绽放,并没有带给我多少惊喜,架上的蔷薇,总是五月份才开放。一嘟噜一嘟噜花簇像刚刚出嫁的女子,鲜嫩,绰约,羞赧,安静地打理自己。枝头的胭脂红越来越艳,在阳光下,在微风里,在细雨中,都展示着属于自己独特的魅力。

  夜幕降临,楼上楼下的太阳能灯次第睁开眼睛。老公说:“身边有花,头顶有月,添一杯酒是不是更有情调,不然,辜负了这花好月明。”


在黑暗中行走

作者  周国平

  人们常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怀泽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对别人提出这种要求。“不仅存在着肉体上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它。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读着这些精彩无比的议论,我无言而折服,它们使我瞥见了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度。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史怀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看来,一切生命现象都是世界某种神秘的精神本质的显现,由此他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主张。在一切生命现象中,尤以人的心灵生活最接近世界的这种精神本质。因而,他认为对于敬畏世界之神秘本质的人来说,“敬畏他人的精神本质”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以互相理解为人际关系为目的,其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人的心灵生活的神秘性。按照这一思路,人们一方面非常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甚至公开索取理解。至少在性爱中,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种最正当的行为,而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则成了最严厉的谴责,有时候还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后通牒。另一方面,人们又非常踊跃地要求理解别人,甚至以此名义强迫别人袒露内心的一切,一旦遭到拒绝,便斥以缺乏信任。在爱情中,在亲情中,在其他较亲密的交往中,这种因强求理解和被理解而造成的有声或无声的战争,我们见得还少吗?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自己又真正理解了多少?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理解自己之困难,他就不会强求别人完全理解自己,也不会奢望自己完全理解别人了。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往/期/回/顾

·梭罗:独处之美

·池莉:千古憾事
·余秋雨:不要以为文人都心地善良
·易中天:天才与蠢材
·贾平凹:是什么神归什么位
·余秀华诗选:三月是乱世里的盛世
·余华:阑尾  ||·史铁生:悼路遥
·路遥: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梁晓声:速成起来的中国“贵族”
·冯骥才:一个大国不能靠糟蹋文化来赚钱
·梁晓声: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余秋雨:我的仇人名单
·贾平凹:我招谁惹谁了,为什么骂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名家经典选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