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润发爆梗文案,有流量没销量
出品 | 首席营销观察 作者 | 刘文导
一句“我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心已经和刀一样冰冷”,让大润发一跃成为了年轻人的社交顶流,当生活吐槽遇上网络文化,便逐渐演变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大润发文学。
当初上海复工,大润发就发布了一系列生活洞察力十足的“超市顶流”文案;在全国各地气温急剧飙升的时候,更是发布了超有梗的新系列“烧烤文学”;而在经历了七休七上的魔鬼国庆后调休后,大润发再一次化身年轻人的互联网嘴替,把吐槽进行到底。
一次又一次的“大润发文学”创意,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大润发投来了异样的眼光,被无数网友吐槽原来“买菜的也这么卷了”,一句句文案说到了无数打工人的痛处,从而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共情力,然而在文案之外,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却缺乏一种更有力的联结点。
好文案,有社交流量
逐一拆解开大润发爆红的逻辑,其实可以以时间线为线索,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借势上海复工,推出“冷宫蔬菜”和“超市顶流”两大系列文案。
从三个不同系列的大润发文案中不难看出,品牌之所以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关键在于巧妙地运用了一种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将生活中遭遇的痛点与难点以文案的形式呈现到了大众眼前。
无论是复工后的喜悦、高温下的难熬还是职场上的遭遇都恰到好处地戳到了年轻人的内心,在烟火与诗意的并举中俘获消费者好感。
不过在好感之外,大润发的文案也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循环中。
文案之下
大润发的营销困境
衡量一场营销是否出圈有很多方式,但最为直观和重要的始终是销量,即便你玩法再如何天花乱坠,但无法成功将流量转化为销量,也只能是叫好不叫座,而大润发的文案未尝没有陷入这样的怪圈中。
理性消费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思考起了消费的性价比,逐渐降温的618与双11就是最好的证明。
更何况,超市中的产品多为生活必需品,适量是消费的准则,大润发打造的系列文案的确能够勾起消费者的生活共鸣,但大多数人并不会因为品牌文案说得好就产生冲动消费。
超市是一种代替性极强的消费空间,产品几乎没有过大的差距,消费者考虑的更多还是就近原则,而非因为某家超市文案戳心就放弃这一准则。
另外文案流露出的生活吐槽更多是一种流动于社交空间的话题,它的确能够高效地闯入年轻人的社交阵地,但却不是消费的最佳媒介,大润发想要通过文案拉升销量,或许在文案之外还需以促销互动等系列转化玩法进一步拉长营销链路,才能真正让流量化作销量。
写在最后:
从营销层面看来,大润发想要凭借出彩文案提升销量或许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战略布局,但句句戳中年轻人内心的文案给消费者留下了一个鲜活有趣、个性十足的品牌形象,这对大润发之后的年轻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后流量时代,品牌应该权衡好流量与品牌的比重,一切营销应当立足于品牌发展的角度,浮于表象的营销容易赢了喝彩却对品牌增长无益处,反之过于功利化的玩法也容易引发消费者反感,而借助个性文案持续走红的大润发,更应该厘清这一点。
铁粉推荐
加主编好友,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