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运走涉疫情医疗垃圾的人
提示:点击上方"北广人物"↑免费订阅本刊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关注。大家即使鲜少外出,也非常关注疫情动态,聚焦逆行的医务人员。新闻画面中,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坚守岗位,救治一位又一位患者。3月14日,武汉重症监护室的ECMO操作(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肺”),也首次呈现在了观众面前,BTV《生命缘》一经播出,两小时即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近2000万……大众对医疗的关注,空前。
那么,现在我们提一个问题:
那些涉疫情医疗垃圾,比如一次性隔离服、手套、口罩、医护用具等,都去哪儿了?
它们都是二次传播源,危险系数很高,不亚于“行走的炸药包”!
它们去哪儿都要涉及清运,必须做到操作“零差错”,病源“零外流”!
解答这个问题,是一个“漫长的旅程”,比较专业。所以,我们请来一位向导——北京环卫集团固废物流公司医废中心驾驶员王广,详细还原整个流程。
这个流程复杂吗?这样,我举个例子。
采访中,我和王广有一个片段好像在做数学题,题面如下:
假如一个班次去3家医院,一辆车2个人,(一般情况下)共需要几套隔离服?
我在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还是给出了错误答案:3×2 = 6(套)
王广给出正确答案:3×2+2 =8(套)
怎么会需要这么多套防护服?
王广他们都在做什么?
他们会有危险吗?
我们不妨先于字里行间,跟上王广走一趟!
然后,我再来给大家解释:
什么是“医废中心”,以及王广这个北京阳光小伙子的故事……
01
流程还原
先了解前置条件
还原流程之前,先了解几个前置条件。
哪个单位负责转运涉疫情医疗垃圾?
“北京环卫集团固废物流公司医废中心。”
涉疫情医疗垃圾有多大规模?
“我们集团所服务的50多家重点医疗机构,平均每天产生涉疫医疗垃圾2至3吨,共有20位工作人员,日夜两班倒,使用专门的6部车。”
运输有危险吗?辛苦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产生的医疗垃圾专项运输处置工作,危险性很高。各个环节的防护工作都做好就能降低感染几率,24小时工作制,非常辛苦。”
王广是主动要求从白班转夜班的,理由是“我年轻,身体好,熬得住!”
王广是驾驶员,一辆车2个人,还有一位押运员。
来,跟上流程
好,假设王广他们这一班次要去3家医院,流程启动如下:
下午3-4点,王广在家开始准备,奔单位。
为什么提前这么多?王广说:“有好多事要提前确认好。”
检查白班车辆、消毒水用量等。
王广确认:“必须保障车况完好,各种前期工作到位。这非常重要,如果车况不好,或者中途车坏了、出事故了,会有很大风险。”
领当日班次的防护用品,医用防护服、N95口罩、防护目镜、防护靴、防护鞋套、双层隔离手套等防护衣物,以及消毒液、喷壶等消毒工具。
王广解释:“一个班次去几家医院,并不一样,最多不超过6家。”
傍晚7:00,开会,沟通、调度、确认。
王广对这个班前会很重视,很多重要信息都要在交流中确认。当然,还包括同事们的信任和鼓励。
出发。到达医院之后,在离装运疫情医疗垃圾的地点约10-15米左右,开始把所有防护用品,比如口罩、眼镜、手套、鞋套、防护服等都穿戴上。
这个环节,很有画面感。只是随着流程的推进,大家可以看到,这种穿穿脱脱,重复多次,且每一个细节必须谨慎又小心。
拿消毒喷壶对车辆进行一个全面的消杀。
防止把外面的其他病毒带到医院、交叉感染,这辆车,一天根据去多少家医院,而变换洗澡次数。
到疫情医疗垃圾存放地点,对垃圾进行一次消毒。
疫情医疗垃圾,自带风险,搬运之前,先消毒,降低风险系数。
装车。
两个人搬多少箱子?
王广回答:“一般的箱子,装满车140箱,如果说箱子大的话,可能六七十箱,密闭式的那种厢式货车就装满了。” 一家医院,20多个长1.1米、宽0.8米、高0.7米的一次性密闭纸箱子,是常态。
搬箱子会吃力吗?沉不沉?显然,这个问题没问到点儿上。
王广谨慎:“特别沉的倒没有,有的重量偏沉些。但是怎么说呢?搬这个箱子,就好像搬一颗炸弹一样,必须小心谨慎。万一把它给弄破了,就是纸箱子,垃圾可能就会飞溅出来,对咱们自身、医院的医护人员或者工作人员、病人或者家属等,造成什么影响,咱们真是不敢想象!必须得是蹑手蹑脚的那种,搬完了一身汗!”
搬完,一辆车的这两个人,相互消毒彼此身上的所有防护装备。
这个环节,也非常有画面感,两个穿着防护服的人,互相喷流程指定消毒用品。
两个人都脱掉防护服等防护用品,装进车厢指定的一个单独的大箱子里。
也就是说,这套防护服及防护用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对车进行二次消毒。
王广解释:“装车之后,必须给车再消毒,防止把病毒带出去,造成二次传染。”
去当日班次中的其他两家医院
这个环节,必须做个解释。涉疫情医疗垃圾清运,并不是去一次医院,就要去一次垃圾处理厂。王广他们的工作量以及地点,是医院相关部门和本单位的领导、调度等,预先协调、沟通、确认准确信息后,再知会到每一辆车的相关人员。比如,流程假设3家医院,就是预判垃圾数量正好装满一车。接下来,王广他们接茬儿去其他两家医院,重复以上流程。一家医院,垃圾就装满的情况不多,而一个班次最多到过6家医院。
按指定路线,一路安全开向垃圾处理厂。
这个环节,看着简单,其实不简单。路况是变化的,驾驶员王广必须经验娴熟、丰富,不可以出半点儿差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一车涉疫情医疗垃圾,如“炸弹”。
开到垃圾处理厂,两个人再穿戴上一套崭新的防护服及防护用具。
不知大家数没数,这是第几套防护服及用具了?第7套和第8套。
对车辆进行一个全面的消杀。
接下来,这车又要洗澡了,王广说:“进去之前必须消毒,也是怕万一有病毒,造成传染。”
交接车辆,卸车,对方进行处理。
王广和押运员小伙伴儿,终于把一车垃圾送到了,他俩出来。
两个人,相互消毒彼此身上的所有装备。
这个非常有画面感的环节,再次上演。
两个人都脱掉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王广解释:“咱们身上穿的这身其实已经被污染了,消毒完之后把它脱下来一起焚烧。”也就是说,又一套防护服及防护用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垃圾处理完,车开出来,对车进行再次消毒。
王广说:“又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杀,因为处理厂焚烧垃圾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些细菌或病毒存在,万一带出去呢?必须对车进行消杀。”然后,返回单位,这时一般是凌晨4:30-5:00之间,一切收拾立整了,差不多早上6点多了,回家!
“嘘!不要吵”
至此,王广和小伙伴儿的这一辆车、一个班次的3家医院的流程,算是走了一遍。大家或许算出来了,3家医院2个人,是6套防护服及用具,再去垃圾处理场每人加1套。回到开篇我和王广做的数学题,共需要防护服及用具8套。那么,就算一天最多跑了6家医院,穿穿脱脱、搬来卸去、你消毒我我消毒你,算结束了吗?还没完呢!
王广说:“最后开回咱们厂之后,自己常常还会再进行一个全面的消杀。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培训就这么培训的,就得这么做!”
斩钉截铁,没的商量。“消杀”大家猜也猜得出,消毒杀菌。呃,那这一天真要跑6家医院,还是披星戴月的夜班,王广该是个什么状态?反正,每天早上王广伴着朝阳回到家,爱人总会嘱咐8岁的女儿:“嘘,不要吵!爸爸工作时间很长,让他好好休息。”
02
选择环卫
就一个理由:不怕吃苦
王广是一个特别好的采访对象。他的好,并不是他多能说,而在于他的阳光心态、干练作风、谦逊表达。王广说话喜欢用“咱们”,站位不是个人而是团队,自然而然。有点像谁呢?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史今班长,能容事,能解决事,能带动别人。一问,果然,王广是退伍兵。那他怎么就走到环卫这一行了?或许大家猜不到,他自己选的!
“我之前上学,然后参军,两年之后,24岁退伍,咱们民政局给安置。当时对于职业,确实没有考虑那么多,没想到自己会干什么。到民政局报到,工作人员说有几个行业可以自己选。咱们不是军人出身吗?不用选,咱们不怕吃苦,在部队开车也有军本就是驾驶证,就选环卫吧,也算是专业对口。”
就这么简单,王广到了北京环卫集团固废物流公司医废中心当驾驶员,一干就是11年,今年35岁。问他,有想过换工作吗?“没有”,王广压根儿没想过。
“医废中心”并不神秘
那么“医废中心”是什么单位?说一下成立时间,大家能豁然。“医废中心”成立于2003年非典。换句话说,是因为抗击非典疫情需要而专门成立的单位。这份工作一开始就是苦、累、危险并存。
17年前,医废中心因负责过非典时期医疗垃圾的收集运输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经过十多年的磨炼与成长,医废中心逐步形成了一套更加完善的业务体系,在周转箱的搬运、车辆改进、人员调配、派工作业等方面,已日趋精细化、科学化、信息化。
那王广对自己这份工作如何评价呢?
他说:“我觉得什么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不同,但是每个人要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觉得就挺好的,就是挺有意义的事。”
王广的整体表达干净利落,笃定是因为早就有稳固的认知。
问他疫情期间的状态,是不是跟他原来当兵的时候有点像?
“您这么一说,还真是有点像。因为现在有这个疫情,甭管是什么传播渠道,我们感受到的确实是全民联动。咱们就是打没有硝烟的战役,咱们必须做好,输不起,真输不起。所以,没什么可说的,该怎么干咱们就怎么干!”
当过兵的确是不一样,王广更容易把自己身心调整好,进入良好状态。
“最高级别医疗垃圾收集运输防护标准”启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医废中心的疫情工作,是从1月20日所服务的大兴区定点医院有两例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开始的。
当天接到消息后,医废中心启动了最高级别医疗垃圾收集运输防护标准,作业人员佩戴全套防护用具。为保证医疗垃圾得到更加安全妥善的处理,北京环卫集团固废物流公司医废中心20多名党员先锋、业务骨干主动请缨,成立了“抗战疫情突击队”。每天负责涉疫情医废清运工作,收运完后再送到指定的处理设施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他们服务的主要医院包括佑安医院、复兴医院、协和医院、北京急救中心等。
“抗战疫情突击队”实行24小时工作制,分为两个班次。白班是早上7点到下午5点;夜班是下午7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每个队员的工作量非常大,当班期间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
说到这个,王广表示:“很正常,就是必须得上去。因为咱们是党员,还是骨干,咱们不冲谁冲?这时候必须得冲,没有过多地想。”
其实,王广从白班换成夜班,也是类似理由:“我比较年轻,有些师傅年龄大些,夜里上班身体可能不太适应,晚上确实是压力比较大。我就跟领导建议,我去上夜班,我当兵出来的,身体没问题!”
03
特别春节
首次转运
平时的春节,王广他们轮休也还是能歇几天的,今年等于一天都没有休。
“对,年前接到通知之后,我们就成立了‘抗战疫情突击队’。”王广说。
正好,从腊月二十九夜里到除夕当天凌晨5点,就是王广的班,他描述了自己的真实心态变化。
“一开始从网上看到消息,不知道真的假的,后来我们单位就接到通知了,然后就跟我们及时沟通了。春节之前,我们那全都是正常的普通的医用垃圾。等接到通知之后,都是疫情垃圾。”
涉疫情医疗垃圾,外包装有什么特点?
“有标识符号,标明新型冠状病毒,必须得用一次性的纸箱密封好,贴上相应的标识,再贴上封条。”
当时大家的状态如何?
王广很敞亮:“其实说真的,刚开始谁都怕!但咱们有前期的动员跟培训,我们单位就是因为非典成立的,之前我们有好些师傅都已经退休了,但是在他们退休之前真的就跟部队一样传帮带,把他们切身实践来的一些防护措施、实战知识,都倾囊而授,都告诉我们这些年轻人,所以我们觉得还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顾虑。
“但是害怕确实有,之前的禽流感、猪瘟、鼠疫,咱们都经历了,但是都不像这次,这次确实是更严重。但是咱们培训之外,还有心理辅导,领导也反复强调,不要怕花钱省防护,必须得保证万无一失,因为关系重大。个人必须首先得做好防护,保证清运不带病毒到外面,杜绝二次传播。”
但毕竟是除夕前第一次清运涉疫情医疗垃圾,王广状态如何?
出乎意料,问起首次清运的事儿,王广竟然都有些记不清了。友谊医院、宣武医院、通州友谊分院、协和医院、普仁医院……今天这里,明天那里,一个多月干下来,王广记不清除夕那天是哪几家医院了。不过,有一点儿,记得真真儿的。
“因为那是头一天,我觉得那个时间是最长的,特别长。当时是第一次正面接触那个东西,跟现在比,肯定现在已经适应了,那会儿就觉得时间很长,也有点儿累。”
心理学有一句话:潜意识对“方向”没有反应,只对“浓度”有反应。
对应王广的反应,特别对,他只记得那天是那么漫长……
突发状况
王广遭遇过突发状况吗?临场处理如何?
“这还确实是有的!按规定,我们到达医院,医院方包装好需要运走的垃圾。但有一次,我们都到达医院指定地点了,可是垃圾还没有整理出来,咱们只能是在那儿等着。刚开始那会儿,驾驶员、押运员心里都会毛躁,因为这个时候谁也不愿意在医院里多停留,流程时间都是有预定的,还有传染风险。
“但是咱们必须相互理解,对医院工作人员也要理解,他们也非常疲劳,就耐心等待。等他们封装之后,咱们再赶紧清走。其实咱们都为了给医护人员、给医院创造一个干净良好的环境,考虑到咱们医护人员上一线,他们确实是比较辛苦、比较危险,所以我们只能是理解、快速适应、调整。确实有这种情况,那就多等一会,快速协调。”
王广说起医院,都会说“咱们医院”“咱们医护人员”。
大气、温暖,替别人着想,是这个北京小伙子的阳光底色。
“退伍不褪色”
2003年非典时,王广还在上高中,他说确实想象不到17年后,自己能干这个,能出这样一份力。家里人也都有老北京的古都热肠,父母、爱人,了解之后,都非常支持。
“刚开始家里的父母、爱人有担心,后来我就跟他们讲我们单位是怎么样,我干的这活是怎么样,他们就了解了,也知道我是党员,又是骨干,还是当兵出身,是吧?然后,我家爱人也说了:‘你就应该冲,退伍不褪色,现在正是需要你的时候。’我的家人都支持,所以我没有后顾之忧!”
王广的爱人能讲出“退伍不褪色”的话,也算是帅气的女子了。
现在王广上夜班,每天早晨回家,爱人就温柔照顾着小学2年级的女儿,尽量安静不吵到爸爸。
王广应该是个好丈夫、好爸爸,因为问他疫情结束想做什么,平时喜欢打篮球、喜欢姚明等国内篮球明星的王广,并不是想痛痛快快打一场篮球,而是“我还是想陪孩子,陪陪家人。我现在总跟孩子说,爸爸现在不能跟你玩,也离爸爸远一些,就是说能远点就远点……”
和孩子保持距离,是疫情期间很多一线工作者的无奈选择,让旁观者心疼。
春临花开次第,让我们共同期待亲人们可以近点再近点的那一天……
RECOMMEND
推荐阅读
●北京西站派出所执勤三队指导员丁洁—— 我得对得起头上的国徽
●《这里是北京》直击东城区疫情防控 专题纪录片《我们在一起》今晚开播
●做一次不一样的315 BTV财经“诚信北京”315特别节目幕后故事
监制:张震
编辑:戴武 康宁 周绍辉
摄影:钊贝贝
摄像:钊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