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点击上方“深大社科学报”可订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目录摘要


基于国家、城市、企业的中国形象国际

传播赋能结构与模式

戴永红1,付   乐2 

(1.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2.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近年来,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主导下的国际舆论对中国发起猛烈攻击,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基于赋能理论视角,构建以价值共创为核心,以国家、城市和企业为主要传播行为体的中国形象国际传播赋能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一传播赋能结构基于国家、城市、企业3个维度,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建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再由面到网的价值共创行为体网络,旨在打通国际交往中的信息逆差,增强多元主体的整合优势和传播价值创造的持续驱动力。“一带一路”背景下,应当以企业“走出去”带动城市和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以中国形象国际传播赋能结构建设帮助中资企业品牌走出疫情下的贸易困局,以上下联动、软硬兼顾的形象传播艺术和形象传播效能促进中国综合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这需要中国形象国际传播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扭转形象传播“自上而下、政府先行”的单一传统思路,构建“上下互动、全域沟通”的复合传播新路径,形成国家赋能、城市赋信、企业赋利的中国形象国际传播新模式。

关键词:中国形象;国际传播;赋能结构;价值共创;中资企业

作者简介:戴永红,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与国际传播研究;付乐,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政治传播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国际传播与地缘政治研究。


制度变迁中的中国乡村治理生活化转向

田   孟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7)

摘要:在国家制度和乡村社会的共同作用下,“生活治理”正在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政策重点和学术热点。乡村生活治理是我国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传统和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乡村治理先后经历了“人民公社”时代、“乡政村治”时代和“三治结合”时代,不同时代的乡村生活治理具有不同的治理主体、治理对象和治理目标,形成了不同的治理特征和治理效果。“人民公社”时代的乡村治理以“政社合一”作为制度基础,造成了乡村生活治理的“国家化”,引发农民日常生活的政治化、集体化和生产化;“乡政村治”时代的乡村治理受到“政社分离”的新制度结构影响,出现了乡村生活治理的“市场化”,造成农民日常生活的去政治化、个体化和消费化;到了“三治结合”时代,“政社协作”成为乡村治理的新制度基础,造成了乡村生活治理的显性化,即乡村治理向生活治理的转型。在行政力量快速扩张与社会力量发育不良的背景下,应当警惕乡村生活治理的“过度行政化”倾向,防止出现生活治理的“异化”,同时需加强村民自治能力建设,发挥民主对促进民生的重要作用,提升生活治理效能。

关键词:乡村治理;生活治理;制度变迁;生活化转向;过度行政化;村民自治

作者简介:田孟,社会学博士,中南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与基层治理研究。


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认同的逻辑

唐代兴

(四川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文化自信概念既自设立场,即用自己的文化去引导和统摄其他文化,以化成天下;又期待他者的积极回应,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产生响应效应的必要前提。前者表明文化自信张扬“唯我”之确定性;后者呈现文化自信必达于“合群”的非确定性。从“唯我”到“合群”生成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的逻辑。这一逻辑生成的主要依据包括文化的地域激情、文化的主体性要求和天赋“相近”却“习相远”的人性;这一逻辑的建构既需要商品、制度、教育和仪式等形式条件,更需要信仰、价值、保守与开放性、非迫胁性和非引诱性等实质条件;这一逻辑的敞开必须凸显人性主义的族性诉求、世界主义的权利诉求、互为限度和边界的主体诉求和行动对信爱的诉求。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认同的文化灵魂是个性与世界、差异与普遍的合生,它必须遵从以生生为原动力机制的本性的逻辑、以平等为本质规定的权利逻辑和主体逻辑,追求个体与整体、民族与人类、国家与世界的共生存在。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认同必以诚信和信义为行动起步,以达成理解的同情和慈悲的博爱为目标方向。唯有信义天下,世界才有善;唯有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偏激的爱国主义之同情理解和慈悲博爱,才能点亮人类共存和世界大同的火炬。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族性取向;权利逻辑;信爱要求

作者简介:唐代兴,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和特聘教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生态理性哲学和伦理学研究。


历史自信:出场逻辑、认知结构

及实践指向

何锡辉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要:历史自信作为一种特定的政治话语、范畴,是指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四史“及其规律、尤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和经验的深刻把握而持守并宣示的一种价值态度和实践自觉。历史自信的出场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取得的百年历史成就、新时代开创第二个百年历史伟业、汲取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虚无历史教训等维度探讨,其分别构成了坚定历史自信的文化根基、社会基础、现实需要和实践自觉。历史自信的认知结构包含三大层次:第一层次,筑牢以“四史”为根本的历史记忆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基本要求;第二层次,把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的历史主线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关键要义; 第三层次,增进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为根本的历史认同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旨归所在。三者呈现出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历史自信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自信,对于强化“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向作用,即通过历史自信来强化全党的“四个自信”,从而铸就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基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出场逻辑;认知结构;实践指向

作者简介:何锡辉,法学博士,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


数字经济时代虚拟文化旅游的

时空特征与未来趋向

齐   骥,陈   思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摘 要:当前,数字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化旅游业呈现出内容迭代创新、科技加速升级和体验交互赋能的时代特性,并进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虚拟文化旅游将数字技术和文化内容深度融合,通过撷取云端讯息、嵌入沉浸场景和反馈云游体验三个空间阶段,为游客获得身临其境的镜像体验、实现“足不出户,游历世界”提供了沉浸式平台和营造出交互性场景。在虚拟时空中,游客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对时间的压缩和延展,通过虚拟体验实现对空间的重构和再造,以文化参与和互动对虚拟时空进行创意解码,这不仅创造了虚拟时空新的社会主体,也打破了原有社会阶层和身份的束缚,重构了虚拟时空的社会关系。未来,虚拟文化旅游将通过构建虚拟-现实的场景呈现形态、打造全球-地方的文化交流平台、建立动员-参与的文化表达机制、重塑脱域-回嵌的文化时空关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和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融入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虚拟文化旅游;时空特征;未来趋向;虚拟时空

作者简介:齐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文化产业、场景理论研究;陈思,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研究助理,主要从事文化旅游、网络与空间社会学研究。


“国潮”的消费认同与价值尺度

宗祖盼,刘欣雨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摘  要:“国潮”作为一种符号文本和消费现象,其流行蕴含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狭义的“国潮”是指蕴含中国文化、融合潮流元素、符合时代需求的国货品牌及其消费潮流,广义的“国潮”则脱离了实物载体,进而扩散到观念层面,指一种中国文化基因在符号生产及消费领域的复兴潮流,呈现为一种精神风貌。“国潮”的实现方式可归纳为“国的潮化”与“潮的国化”两种模式。“国的潮化”主要有时尚衍生、跨界营销、亚文化链接、科技赋能等路径,“潮的国化”表现为视觉上融入传统元素、设计上融入传统技艺、营销上融入传统故事、理念上融入传统精神等。“国潮”是消费建构认同的结果。在同一性方面,消费者希望通过“国潮”符号文本建立起自身与国家、群体之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差异性方面,消费者又渴望通过“国潮”表现个体差异,彰显身份标志。“国潮”要形成一股可持续的潮流,要警惕“国潮”泛化,深挖精神内涵;打破“国潮”边界,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潮”美学,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国潮”;消费认同;价值尺度;符号文本;“国潮”美学;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宗祖盼,文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刘欣雨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助理,主要从事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研究。


政府支持、金融环境对企业创新投入

影响的实证分析

姚金海1,钟国辉2

(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108;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108)

摘  要:充分发挥政府创新支持政策的积极效果、实现促进企业创新的理想目标,需要科学把握政府支持影响企业创新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基于2017-2020年我国1760家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税收返还和政府补贴两类重要的政府支持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效应以及金融环境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在全国层面,政府支持对企业创新投入会产生较强的促进效应。税收返还每增加1%,企业研发支出增加0.0411%;政府补助每增加1%,企业研发支出增加0.0939%。(2)金融环境发展水平越高,企业的科研支出越多,且良好的金融环境可以强化政府支持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效应。(3)制造业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而言,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科技研发当中。(4)政府支持、金融环境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政府支持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效应在西部地区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金融环境改善对政府支持促进效应的强化效果同样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基于此,可以从打造现代金融枢纽、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平衡区域间创新支持资源等方面着手,持续推动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税收返还;政府补助;企业创新投入;金融环境;区域异质性;行业异质性

作者简介:姚金海,管理学博士,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经济管理研究;钟国辉(通讯作者),管理学博士,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经济管理研究。


美好生活视域下中国省域经济效率

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曾   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20013)

摘  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将中国省域经济效率置于美好生活视域下进行评价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美好生活视域下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内涵机理,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中国省域美好生活经济效率水平,进而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从发展充分性来看,中国省域美好生活经济效率整体呈现“东高西低”“东快中缓”的状态,有2/3省份未达到DEA有效,但具有长期向好的趋势面。(2)从区域平衡性来看,中国省域美好生活经济效率在东西方向上呈梯度递减的不平衡发展格局,省际差异以板块内部省份间的组内差异为主,且总体呈缩小趋势;美好生活需求与平衡发展的矛盾虽然存在,但呈现缓解趋势。(3)从空间依赖性来看,中国省域美好生活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依赖性,局部上以LL型、HH型同性质集聚为主,横向差异分明,未能实现均衡发展。(4)不同省份间美好生活经济效率存在正向互动溢出的“大合唱”效应。城镇化与市场化程度对美好生活经济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人力资本与对外开放具有显著的负向间接效应,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财政分权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正向间接效应显著。

关键词:美好生活;经济效率;超效率DEA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影响机制

作者简介:曾冰,经济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比较视角下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

市场化的经验与路径

徐海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 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运用PPP,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是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西方发达国家PPP是自由市场经济、民营化市场主体与契约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以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民营化”和“契约化”为鲜明特征,实现了自由市场经济、完备法治体系、强国家能力的统一。中国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是在改革开放、简政放权、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推进的,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具有政府发挥绝对性作用、非公有制资本参与率低、行政管理越位、法规建构不完善等特征。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第三波民主化国家改革的经验表明,倘若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一味追求民营化、私有化等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模式,必然会给国家造成危害。当前,中国应当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进程中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断优化政府职能,完善法治建设,充分彰显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社会资本;PPP;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型政府;全过程人民民主;比较视角

作者简介:徐海燕,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比较政治研究。


元宇宙政党政治:议题、风险与治理

孙会岩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4)

摘 要:随着数字智能技术在日常生活领域的不断渗透,作为信息技术革命最新表现的元宇宙已经进入到政党政治领域,正在成为改变政党政治的重要参数。元宇宙能够从多个层面赋能政党政治:虚拟与现实融合提升了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实时交互与沉浸增强了民众政治参与水平;多重信息技术叠加推动了社会治理智能化,且元宇宙日益成为影响国家主权安全的新场域。面对这一新型政治力量,已有部分政党开始调试自身策略,充分挖掘元宇宙潜在的政治意蕴,以推动政党政治智能化发展。然而,当组织制度、资源结构、权力关系没有和技术协调演进时,元宇宙的发展也会给意识形态、民主政治、社会治理、主权安全等政党政治要素带来诸多潜在风险。因此,需要引入“顶层设计-制度体系-多方合作-社会伦理”的协同治理框架,通过顶层设计平衡技术逻辑与公共价值,通过制度创新增强元宇宙治理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通过利益相关者联动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强化社会伦理弥补技术治理不足,进而将政党、政府、企业、民众纳入到元宇宙政党政治治理过程中,以实现价值、制度与技术耦合的协同治理体系。

关键词:虚拟现实;元宇宙;政党政治;风险;协同治理

作者简介:孙会岩,政治学博士,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政党治理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技术政治、政党政治研究。


“富二代”收入溢价解析:

均值分解的视角

汪小芹1,邵宜航2

(1.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上海 201620)

摘 要:“富二代”指的是家庭背景在整个社会分层中居于优势地位的子代,其中主要包括三类代表性群体:公务员精英家庭中的优势子代为“官二代”、知识技术精英家庭中的优势子代为“知二代”、商业精英家庭中的优势子代为“商二代”。基于CGSS2010-2017数据,采用O-B分解方法,对中国情境下的典型“富二代”相对普通二代的收入溢价进行解析,结果显示:(1)“官二代”的收入溢价最高,“商二代”次之,“知二代”最低,这一现象在男性子代和女性子代中普遍存在;(2)优势家庭子代和普通家庭子代的收入差距主要源于子代在就业环境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和社会资本特征方面的差异。回报差异客观存在,但量级不大;(3)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富二代”,其收入溢价中的“拼搏”效应均有着不低的解释力。上述结论表明,我国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阶层固化,但这种固化整体上偏良性。由于不同家庭背景“富二代”的收入溢价存在异质性,旨在改善代际间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举措不仅应着力于优化普通家庭背景子代的各项特征,还应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代际收入分化采取差异化的治理手段。

关键词:富二代;收入溢价;特征差异;回报差异;拼搏效应;拼爹效应

作者简介:汪小芹,经济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收入流动、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研究;邵宜航,理学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民营经济

刑事司法平等保护:现状、机理与路径

窦   璐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重庆  400054)

摘  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刑事司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新格局发挥实质保护与社会保障功能。针对平等保护不足之罪名适用缺陷、定性依据欠缺、法定刑裁量基准不明等现状,应充分探寻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民营经济刑事司法平等保护机理。民营经济刑事司法平等保护的核心价值在于:一是保障民营经济主体自由参与受准入的市场活动,二是构建平等价值保护体系使之与正义价值共同组成法秩序价值有机整体。刑事司法平等保护的价值顺次为“正当经营自由-机会平等-公平竞争”三阶序列,这可以作为涉民营企业产权不法行为入罪的基础。关于刑事司法保护范式的转型,需重视主体本位的正当自由利益保护,关注因需求转变而引起的新型经营管理问题,从综合层面考查侵害民营企业产权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民营经济刑事司法平等保护路径构建上,需明晰失职、渎职、背信行为罪名适用的法益构成,证立民营企业高管违法使用经营管理权的入罪依据,明确同类犯罪法定刑适用的基准,以期实现规制形式与实质保护的统一。

关键词:全国统一大市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产权;刑事司法平等保护;法益

作者简介:窦璐,法学博士,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讲师,重庆市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民营企业产权刑事保护研究。


孔子性-天模式的确立与性善论的证成

张晚林

(湘潭大学哲学系,湖南  湘潭  411105 )

摘  要:我们若只在知解中以天-性模式了解天与人的关系,天虽创造了人,但这只是自然形态的创造,天与人俱是物化的自然存在者。由此,人性就只能在这种物化的自然形态下得以理解,人性即是人之材性。而切就材性自身,虽难断其善恶,但决不可能是纯善。在天-性模式下,天对于性之善有给予义,但若人不能回应天的这种给予,则善只有形式义,并无真实的活动义。只有在性-天模式下,人能回应天的这种给予,善才能被确证为人性的一种真实能力。这正是孔子的工作。孔子在真切活泼之道德生活中,对天与人性之关系作了扭转,即把自然生成论形态的天-性之关系扭转为道德形而上学形态的性-天之关系,由此开启中国文化史上的天人性命之学。这种哥白尼式的扭转使得孔子对于人性有其超旷的谛见,这根本表现在:孔子把“天”由自然形态的创造者转化为在道德践履中的对话者,正是在与天的对话和回应中人类才有真正的道德,而这种真正的道德乃是人之性,孔子称之为仁,故仁与天是贯通的。通过这样的透显与解析,孔子的人性论就非常清楚了,即在孔子所扭转的性-天模式下,必然会证成人的自由与性善。也就是说,性-天模型乃是孔子所确立的基本人性论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其人性论必然是纯粹的性善论,且这种模式成为后来儒者阐发性善论大旨所遵守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孔子;儒学;人性论;天-性模式;性-天模式;性善论;仁

作者简介:张晚林,湘潭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马克思“空间正义”出场的

基础、逻辑与路径

孙全胜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研究中心,北京  102200)

摘  要: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引起的非正义现象,让空间正义的出场建立在劳动实践、市民社会和共产主义立场基础上,从而在实践论、社会论、价值论等方面表达了空间正义的需求,呈现了显性的空间非正义批判逻辑、隐性的空间政治批判逻辑和超显性的空间生态批判逻辑。在显性逻辑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对私有制的维护,阐释了社会空间内部的剥削和压制等空间非正义现象,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对于实现空间正义的重要性;在隐性逻辑上,马克思指出了空间非正义现象产生的背后因素——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批判了空间政治霸权,要求实现空间政治正义;在超显性逻辑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作为一种非生态化行为对于自然空间的破坏,主张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达成和谐,实现空间生态正义。在空间正义出场的具体路径上,马克思要求限制空间生产中的资本增殖逻辑,建立人本主义空间,平等分配空间资源,协调空间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达成全球空间的平衡发展。马克思“空间正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批判性、阶级性和实践性,蕴含着平等性、人文性、多样性等价值诉求,完善了社会批判伦理。

关键词:马克思;空间正义;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空间非正义批判逻辑;空间政治批判逻辑;空间生态批判逻辑

作者简介:孙全胜,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哲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流群体留学教育

及文学论争的三次转向

刘雄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流群体是一个拥有出国留学者占比高达百分之七十的高知群体,不仅因留学国别的不同而形成了“留日派”“留苏派”“留欧派”“留美派”,而且因不同时期接受科学教育的差异而表现出迥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这些差别使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涌现了众多风格不一的文学流派、文学社团,并引发了从未间断、形态各异的文学论争。“五四”之前留学者多接受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等自然科学教育,质疑挑战、追求创新的科学素质使其文学论争具有较为强烈的批判意识;“五四”之后留日、留俄苏者则多接受哲学和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熏陶,针锋相对的政治立场使其文学论争充满非常激烈的斗争精神;留欧、留美者则多深受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和语言学等人文科学浸润,热衷自由、追求审美的人文气质使其文学论争营造出相对中和的争鸣氛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流群体留学教育的三次“科学”转向,促使了现代文学的三次“论争”转型,形成了“逻辑-实证”“社会-历史”和“直觉-体验”等现代文学批评范式。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流群体;留学教育;科学教育;文学论争;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刘雄平,文学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欢 迎 关 注 本 微 信 公 众 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0755-26534976

投稿邮箱:sdxb@szu.edu.cn

官方网站:https://xb.sz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44—1030/C

版权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深大社科学报

延伸阅读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目录摘要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