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6课《敬业与乐业》知识点+图文解读

关注蓝色字☞ 中学语文网 2021-07-14


课文朗读

♬ 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解放双眼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著名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曾任《时务报》主笔,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二、理解词语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骈进:一同前进。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啰唆。不舍,不停。一点不旁骛:意指专心致志,一点不分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意思是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亵渎:轻慢,不敬。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大意是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期望做职分外的事。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人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不二的方法。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主眼:主要的着眼处。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言行相顾:言行一致。征引:引用。容赦:原谅赦免。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杜绝:制止,消灭。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揭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②—⑧):依次论述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⑨):以“敬业” 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收束全文,只有这两者都实现了,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四、问题解疑
1.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作者引用孔子言论和百丈禅师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引用孔子的言论证明“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引用百丈禅师的例子有效地说明了人要不断地劳作,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作者是怎样阐述什么叫“敬”的?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4.作者是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的?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 用《庄子》中的语句并做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 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例和引用论证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5.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性,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作者在前面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本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6.第6段中“当大总统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 理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事实论据。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和“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两个观点,从而证明了为什么要“敬业”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
7.“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运用  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道理论据。都是为了证明“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这一观点的正确,增加了权威性。
8.第8段的论点是什么?分析“做工苦”的实例有什么作用?论点是“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说明“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自然地点到乐业上(引出话题)。
9.“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第一,应该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第二,对于所做的事情应该生出敬意,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积极投入地把它做好;第三,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能一味叫苦,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五、课文主题
这篇讲演针对听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并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理想的生活。

课后思考探究

一、作者的观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按照“有业”“敬业”“乐业”的顺序分别论述:“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前提和基础;“敬业”是对职业采取的基本态度;“乐业”是对待职业的更高境界,层层递进,论证严密,思路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二、本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如: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举百丈禅师的例子,并引用其言论,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人应该有职业并要不断劳作。

对比论证。如:第⑧段中“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

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做什么事都觉得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在对比中论证了“乐业”才是人类理想的生活。

引用论证。如: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引用孔子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有业之必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如第6段中“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和第7段“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采用设问的方式过渡,承接上文论述“敬业”的重要性,开启下文论述如何做到“敬业”。再如第6段“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和第7段“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中,关联词“凡……没有不……”,“所以……”起到总结上文的作用。


四、示例:“有业之必要”的理由:一、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四、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行、能力和才干的锻炼;五、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六、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事例: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十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更没有想到放弃。


五、示例:事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事业可做就好。事业无论大小,专心、忠实去做都有价值。就像梁启超说的一样:“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梁启超的话中蕴含着一个哲理,就是在其位,谋其职,每个人就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程|视频|名著|专项练习

试卷|课件|教案|图文解读

每天推送中学语文各种资料

投稿/合作  微信:88281517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