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图文解读

关注蓝色字☞ 中学语文网 2021-07-14


课文朗读

♬ 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解放双眼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之久。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给法国文坛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二、故事背景

1856年~1860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眼花缭乱的侵略军马上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接着,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可以“自由抢劫”的通知,一万多名英法官兵争相入园,个个满载而归。连续多天的抢劫之后,英国人额尔金又提出:“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英国首相巴麦尊对此不仅同意,还说:“如果北京皇宫遭受同样对待,我将十分高兴。”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火。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真可谓“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的“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于1861年11月25日写了这封回信,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同时对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寄予了深切同情。 


三、理解词义

1.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2.晨曦:晨光。 

3.瞥见:一眼看见。

4.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5.箱箧:箱子。

6.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8.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9.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10.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11.箱箧:箱子。

12.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四、课文分段

第一段:(1)交代写作缘由。

第二段:(2-9)作者以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第三段:(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


五、问题解疑

1. 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 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 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愤怒的感情。


2. 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

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3.作者把圆明园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有何作用? 

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4.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独句段作用分析法解答。这句话独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前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上起到过渡作用。这样一座神奇秀丽的园林建筑为什么消失了呢?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过渡到对奇迹消失的原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叙述上来。


5.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运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蕴含着无比愤慨的情感。


6.  为什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雨果精神的难能可贵?

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禁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六、课文主题

这封书信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饱含深厚人道主义的精神,热情赞美了圆明园的美丽和艺术价值,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焚毁文明的罪行,表现出作者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课后思考探究

一、观点: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作者首先赞美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亚洲文明的剪影;然后谴责英法联军是强盗洗劫、焚烧圆明园,将受到历史制裁;最后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与控诉之情。


二、先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的杰作。


三、痛斥英法“两个强盗”、窃贼对圆明园大肆劫掠放火焚毁的罪行,极具讽刺意味,表明作者鲜明立场,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正直的良知和博大胸怀,增强文章感染力。


四、示例:(1)“更彻底”“更漂亮”“荡然无存”这三个词语运用反语,强烈讽刺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2)“欧洲人是文明人”“ 中国人是野蛮人”运用反语有更强的感情色彩,是对英法强盗行径的谴责和讽刺。

(3)“赞誉”是反语,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极具讽刺意味。


五、示例:(1)首先雨果批判的是强盗政府,而不是批判所有的法国人和英国人。因为强盗政府并不代表人民,英国和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

(2)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没有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是站在人类的立场来抗议政府所犯下的罪行。他高 度赞美N明园是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 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人道 主义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程|视频|名著|专项练习

试卷|课件|教案|图文解读

每天推送中学语文各种资料

投稿/合作  微信:88281517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