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介丨杨小平教授《清代手写文献之俗字研究》出版

杨小平教授《清代手写文献之俗字研究》出版





作者简介

杨小平,四川南充人,文学博士,历史文献学博士后,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落下闳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国家语委重点项目、四川省哲社规划重点项目等课题。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四川省哲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在《文学遗产》《宗教学研究》《文艺争鸣》《明清小说研究》等刊物上发表7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敦煌文献词语考察》《当代汉语新词新语研究》《南充方言词语考释》《南充方言》《后汉书语言研究》《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汉语新词新语年编(系列)》《百年南充学术名人文选》等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清代手写文献之俗字研究》一书以清代手写文献为研究材料,搜集清代各种手抄写本文献,选择以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清代巴县档案、清代龙泉司法档案以及清代徽州文书、清代龙泉驿契约文书、北京西山大觉寺藏清代契约文书等为代表,对清代手写文献俗字进行共时描写与历时分析。

清代手写文献俗字来自我国清代不同层级的档案以及散藏于民间的手写文书等,这些俗字来源于当时写本。清代手写文献与正史、政书、文集、方志、笔记等普通传世文献的刻本、刊本不同,属于十分珍贵的一手文献和口语性文献,真实反映清代的语言文字书写情况,未被后来者窜改。清代手写文献俗字数量浩繁,字体多样,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清代手写文献可谓俗字研究的宝库,是研究清代文字的绝佳材料。

《清代手写文献之俗字研究》一书改变清代手写文献资料多为文献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者所利用的状况,从而在语言文字研究领域、辞书编纂等方面,尽量加以利用,有助加大语言学界对南部档案在内的清代手写文献资源的研究力度和重视程度。

《清代手写文献之俗字研究》一书共六章,包括清代手写文献俗字的内涵与外延,清代手写文献俗字的类型,清代手写文献俗字判断识读,清代手写文献简体俗字,清代手写文献俗字的起源、演变与规范,清代手写文献疑难俗字考释等,附录有清朝俗字一览表和清代历朝俗字索引。该书深入研讨了俗字的内涵与外延,将俗字类型概括为笔画变化俗字、偏旁变化俗字、整字变化俗字等三大类,提出利用辞书、上下文、文字结构变化来判断识读俗字,把简体俗字分成全简体俗字、半简体俗字,并对部分疑难俗字进行了考释。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清代手写文献俗字研究意义

第二节 清代手写文献俗字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材料

第一章 清代手写文献俗字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清代手写文献俗字的内涵

第二节 清代手写文献俗字的外延

第二章 清代手写文献俗字的类型

第一节 笔画变化俗字

第二节 偏旁变化俗字

第三节 整字变化俗字

第三章 清代手写文献俗字判断识读

第一节 利用辞书判断识读俗字

第二节 利用上下文等判断识读俗字

第三节 利用文字结构变化判断识读俗字

第四章 清代手写文献简体俗字

第一节 全简体俗字

第二节 半简体俗字

第五章 清代手写文献俗字的起源、演变与规范

第一节 俗字起源

第二节 俗字演变与规范

第六章 清代手写文献疑难俗字考释

第一节 疑难俗字考释

第二节 待考疑难俗字

结语

附录

清代俗字一览表

清代历朝俗字索引

参考文献


结 语

俗字是浅近通俗的不规范字,俗字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是浅俗,通俗但不一定易懂,并非低俗,是约定俗成的。俗字没有地域性,没有随意性,具有传承性。俗字包括与正字相对的异体字、简体俗字、方言记音俗字等,俗字与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同义字、方言记音字等有一定的界限,并不相同。很多俗字容易误解,俗字与其他字写法相同,实际上两者是同形字,是不同的两个字。同时,俗字与简体字、异体字、古今字、讹误字交织在一起,不容易区别。俗字与正字并非固定不变,俗字是正字的补充和重要来源。

准确判断识读俗字需要查阅辞书、检索俗字索引、阅读上下文语境、分析字形字义等方法来帮助。

简体俗字有对称俗字和非对称俗字两个类别,直接影响了现在简化字的产生,追求书写简便快捷导致出现简体俗字,繁化俗字则是避免形近误解,都是为追求交际的准确方便,差异是笔画多寡和定形快慢。历史上很多人根本不是认为汉字有问题才用俗字,而是因为艺术、刻印等因素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我们认真的去看清代手写文献,就会发现并非文中出现的所有与今日简化字范围重合的字都被俗字取代了。汉字简化是主流,汉字繁化作用也不容忽视,文字规范和改革的主力军在民众,而不是法律法规和辞书。民众在使用汉字上,受到经济简便和交际需要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对汉字进行改革探索。当然改革既有成功,又有失败。汉字的定型仍然需要民众广泛认可和使用,必须经过约定俗成的过程,社会的力量和国家政府的力量以及个别人物的力量都有影响。清代手写文献俗字为近代汉字提供了丰富的字形选择。虽然它们是浅俗的不规范汉字,但是为规范正字提供了选择,是汉字改革和规范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清代俗字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受到书法和传承的巨大影响,档案各房书写俗字并无差异,各地书写的俗字也多相同,充分体现俗字书写的系统性和传承性,并非写手随心所欲、胡乱写的,并非局限于某地方的书写习惯。南部档案、巴县档案、龙泉档案、徽州文书、龙泉驿文书、大觉寺文书等的俗字也并不是南部、巴县、龙泉、徽州、龙泉驿、大觉寺等地独有的,而是传承古代的正俗字等。表义清晰、构形合理简易成为俗字存活的重要原因,表义不明、形近易误是俗字消亡的最大因素。

俗字并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俗字的书写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一定习惯和传承的。俗字书写的规律是从简从快以及追求美观,书法对俗字产生了巨大影响。俗字产生、发展、定型等有一定规律可循,可以包括简化和繁化两个趋势。俗字在清代从顺治到宣统各朝发展迅猛,其来源是古代俗字、正字,产生原因是民众书写追求快捷、提高交际效率。民间只要不影响整体交际,俗字笔画的增减并不会影响整个文献的表情达意。历史传承性是俗字的重要特征,俗字起源往往较早。清代手写文献俗字在汉语俗字发展史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它们与现行规范汉字关系十分密切,很多规范汉字来源于清代手写文献俗字。俗字与正字并非绝对对立,经时间检验的俗字表义清晰准确,受到民众追捧,往往摇身一变,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书写的规范汉字。

清代手写文献的疑难俗字不少,考释难度也不小,很多只能存疑,留待今后继续研究。

俗字索引编排采用正字查俗字最快捷,部首编排索引是传统方式,但检索较慢,音序编排索引是现代方式,检索较快,加上分朝代列表,这样才能方便查询,整理与研究者需要一个全部的俗字索引,能够检索到不认识的俗字的索引就是好的索引。

文章来源:孔府档案研究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